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二八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二八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四二八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终于还是来了。

官家尚武,官家还是少年时,就初现端倪了。

可这些年,官家只是在军备上改进,并没有试图去提高武将的地位。那怕是两次大征战,武将的地位依然被文臣压着。

可现在的讲武堂……

谁都能想象到,从讲武堂走出的将领是怎样的。

国朝的殿试,是把文臣都在名义上成为天子门生,而这讲武堂,武将直接就是天下门生的出身。

还怎样抑武扬文?

关键是,官家的这一番安排,似乎并没有有损文臣,反倒是让文臣有了武将的弟子。

这时候政事堂的诸公会不会有些懊恼呢?

早知道就直接压制朝堂臣工的诉求了,早知道应该跟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一起反对来着。

可现在偏偏让官家借了势,还借的是文臣的势。

当然,也不全是懊恼。富弼就没那感觉。他记得官家还是太子时跟他交流过……这应该是向两条腿走路推进吧。

所谓的抑武扬文,怎么说呢。从太祖朝时,太祖杯酒释兵权,担心武勋世家的逆反,加上前朝因武而乱,不得不拉拢文臣,甚至出言与士大夫共天下,无非是在失去武将或者说惹了武将之后的做法。

即便如此,武将并没有没落,毕竟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

到了太宗朝,那一次北伐,本来节节胜利,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结果军卒将领因为赏赐之事,产生的懈怠之意,导致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功败垂成。

也使太宗对武将有了厌烦之心,从而刻意打压,对整个禁军体系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造成了后来禁军的沉沦。

而文臣,在这个问题上推波助澜,把开朝时留下的那点军力彻底败光了。

同时,将领们得过且过,践踏法令条例,克扣军卒饷粮,就那样一步步让军不成军。

再到了真宗朝,真宗亲征,檀渊之盟更是寇相公主导,武将在朝堂的声音越发无影了。

先皇时,西贼李元昊叛出,屡战屡败,可能有文臣主帅的原因,更是国朝军力涣散的具体表现。

如此,文武之别就越来越明显了。

先皇时期几十年,国朝委屈求全,以钱粮换平安,明眼人谁不清楚是武将体系彻底烂了?

庆历年,范老相公主导,力图改变国朝军备,却因先皇的犹豫而夭折。

到后来,官家封太子,筹建护卫营,南征安南,西可西夏,一步步走过来,从军备到战力,由一个小小的护卫营展开,逐渐让国朝的军力看到了希望。

这一次,讲武堂的筹建,更是传承国朝武将体系的百年大计。

富弼想起了范老相公留给他的遗言:奉太子,中兴大宋!

不管他人如何,对于官家筹建讲武堂的想法,富弼将尽心尽力促成。

“臣领旨!”

这是富弼第一次这样做,没有给其他人辩驳的机会,直接领旨了。

他是宰辅,第一位的,能代表整个政事堂。

有人想反对吗?或许有想法,但一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司马君实和欧阳永叔那理由,在官家的陈述中已经得到解决了。这还是从朝议开始就思谋,唯一能立足的理由。

而韩琦和文彦博,本来是赞同的,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就是这样,赵曦瞅中了这样的时机。

决策拍板,本来就是君王的事,政事堂没有一致意见,只有遵循君王旨意。

人就是这样,一旦面临无法改变的事实,剩下就是如何顺势而为了。

官家的讲武堂框架,预留了太多的余地,给政事堂操作的余地。

讲武堂的规格很高,几乎等同于朝廷,因为帝王是讲武堂院长。

而官家只是陈述了大概,如何组建讲武堂,就是政事堂的职权范围了。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讲武堂的文院长,必须有讲武堂或者护卫营的经历,还是得有领军经历的文臣。

同时,官家并没有具体确定讲武堂的人员配备。

这样操作的余地就大了。

讲武堂是训练武将,可官家没要求讲武堂配属的官员必须是武将。

所以,政事堂把这个职权运用到了极限……

讲武堂的配属官还没呈上来,但赵曦能想象到。

得偿所愿!用文臣充塞讲武堂的属官,正是赵曦所期望的。

文或者武,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情。

低品级的文臣与低品级的武将,长期厮混在一起,就跟护卫营的教导和指挥使一样,并不只有相互针对,更多的是相互了解和融合。

文臣有为人师的偏好,而武将有结交文臣的意愿,统一接受以忠诚和服从为根基的教导,再配上后世那种灌输和洗脑式的方式。

可以想象未来的军力会是怎样。

“押班,若是有可能,皇城司把讲武堂的杂役都拿下吧。”

其实做帝王挺累,事事得防着,那怕赵曦对自己为讲武堂做的条令条例很有信心,一样需要掌握讲武堂的各种动向。

这不是早先的护卫营,他时常会过去,这是朝廷的一个机构,他现在根本没多少空去关注。

所以,只能依靠皇城司了。

对了,还有自己的儿子,可惜儿子只是现生的儿子,不是从千年后带来的,只与现世的少年相同,也没有像自己一样,在年少时就有惊艳的表现……想多了。

……

真不能用保密法令去究竟筹建讲武堂的事,这是介于朝廷重事与闲事之间的,不好界定。

当然,这也是赵曦希望被宣扬出去的,自然不会追究。

只是没想到这请托都牵扯到内苑了。

“曦儿,曹家为武勋,历代武将。如今朝廷设讲武堂,娘舅家明白,未来国朝武将会以讲武堂为根,所以……”

娘娘成了太后,反倒不忌讳掺合这些事了。再说了,这不是求官求职,是争先为国朝尽力,倒也不必忌讳。

“娘娘,讲武堂将帅班以及校尉班,是宽进严出,军卒班是严进严出。国朝所有将帅校尉,最终都会受训,无非是迟早的事。”

“但作为第一批受训者,算是试验品,也肯定是最为严格的一批。如果娘舅家子侄有具备条件者,这并不是难事。只需跟诲叔通个气就可以。”

第一批,绝对是精英一批,有后世黄埔前几期的参照,赵曦是最清楚的。

“曦儿,为娘建议,每一批曹氏或者高氏,都应该有受训者,甚至每个班,都应该有自家人存在。”

这应该是正确的建议。赵曦同意了,至于具体怎样安排,相信曹家高家会做好。

两条线,倒是自己不至于失去掌控。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关注“优读”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