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三四章 自己说了算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三四章 自己说了算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四三四章 自己说了算

说起来有蹴鞠赛制的现成例子,不应该政事堂的想不到自己的意思呀……

看着这帮懵逼的相公们,赵曦不得不继续往下解说。

“首先,对于庭辩造成汴梁热衷于辩经的情况予以肯定,这确实是好事。”

“但,如何两好事办好,这就是朝廷应该担负的责任。朝廷应该将汴梁出现的辩经之事规范化,说白了就是,辩经这事必须是朝廷说了算!”

“鉴于民间士林已经开始了辩经,那么现在朝廷就应该以官方的名义来组织,让整个辩经正规化,避免玷污经典。”

“指定辩经场所,制定参与人员标准,邀请经义大家,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作为评判人来评定每一场辩经的胜负。”

“同时,每一场辩经的胜负可作为最终庭辩的参考分值…~具体如何操作,可参照蹴鞠赛制。”

都是精英,无非是思维固化了,舍不得把斯文跟野蛮的蹴鞠关联。赵曦只需要捅破这层纸,相信政事堂的相公,能组织好这次盛会。

至于会不会出现因亲疏而导致胜负不公……怎么说呢,抛开这时代文人对经典的尊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杜绝。

赵曦也留了窗口……是最终庭辩的参考分值。庭辩结果,以及最终怎样确定科考,还是由自己来定的。

先让他们玩一阵,最后自己再玩他们。

这一次集议,几乎相当于官家在下达旨意,还是没人有能力辩驳的旨意。

没办法,从一开始,就被侮辱斯文,践踏经典的帽子给砸晕了,这些文人,是真不敢担这个名声。

那怕有保密法令做保,也没人在这事上较劲,毕竟官家定的也是有利于文华传播。

又来了,又一次风靡国朝的传闻来了。

朝廷依照蹴鞠赛制,在汴梁制定了辩经的场所,并严格了辩经的场次和参加人员。

国朝的商贾应该是最敏感的一批,在朝廷刚刚传出这消息,像樊楼这样的商贾就开始运作樊楼作为辩经场所的事。

“樊楼为每一场辩经的学子五百新币,评判者两百新币,以求每日樊楼能有一场辩经……”

“琴娘跟老六家联络,准备在聚香楼也承担辩经之地,同样为辩经者和评判者发俸禄…~”

这么好的发财机会,官家怎么就这样让出去了?

不仅仅是樊楼和聚香楼,汴梁有名的酒楼,包括勾栏,都在做这样的事。

完全可以让琴娘子全包圆了,何必让他们都占便宜?

得说一下,聚香楼,是赵曦按后世那种茶馆的形式让赵琴经营的。

聚香楼没那些乱七八糟的物事,就是让人喝喝茶,提供些点心之类的,偶尔有士子们在那里谈经论道。倒是最符合这次辩经场所的。

别看聚香楼清淡,可一面世着实火爆,甚至有亲友来汴梁,不请人到聚香楼都是看不起亲友的文采。

聚香楼最被人推崇的是,一进大厅正对着,是一面让士人题诗词留姓名的留痕墙。

又扯远了。

当文化遇上经济,经济是可以促进文化发展的。

赵曦本来是一招闲棋,没想到居然有了这样的结果。

这以后,那怕没有了庭辩,国朝的士林也不会丢掉这种方式。

不管经义大家,还是诗文名人,都得吃饭不是?这将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文化产业,最终所衍生的内容,产生的效益将不可估量。

“说正经的!”

赵曦听出王中正话外之音了……这小子!

“回官家,政事堂确定了四处辩经地点,规定每日放衙后开始辩经……”

“薛子正向政事堂递折子,建议朝廷与组织辩经的商家采用出售入场券的方式谋利,被司马相公和欧阳相公驳斥,认为文华不该沾染铜臭……”

估计这也是政事堂不跟自己说的原因吧。

薛向也算是潜邸的人,出这样的主意,政事堂直接压回去了。

可惜了……

这事自己还真不能说什么,也算是被自己抛出去的帽子压回来了。希望最终朝堂能明白了。

“政事堂邀请了部分致仕老臣,比如曾公,还有没有明显学派痕迹的翰林学士为评判……”

皇城司因为辩经的事,几乎到了每日一报的程度,这还是经过筛选了之后的信息。

那些零零散散的的信息更别说有多少了。

就这样,一个跟蹴鞠类似的辩经在汴梁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赵曦也想过自己去现场看看,也知道这不现实。

原因嘛…~皇城司探知的文化水准真不敢恭维,有时候带回来的奏报,就是辩经现场的奏报,纯粹就是热闹,没一点门道,甚至断句都有偏差的。

皇城司探知很重要,赵曦登基以后更清楚这个机构的重要性了。只是真要是成士子了,谁会屈尊做皇家的家奴?

想想而已,知道不可能。就跟赵曦特别想去看看辩经现场一样。

做帝王其实真的很苦逼,活动范围太局限了,就内苑这么大的地方为主。

倒是能出去,要不就是兴师动众,要不就得避开朝臣……否则肯定被喷。

像辩经这样的盛事,朝臣们肯定不会错过,自己要真去,那就是去找骂的。

算了,先让你们玩着吧,等最后就知道是被玩了……

确实是盛事,朝堂的各部门,在办理公务的间歇,每每议论的,都是关于辩经的内容,甚至在公廨里都时不时的参杂着辩经。

皇城司在这方面的奏报要清晰很多,相比于辩经,他们更侧重于朝堂臣工的日常。

赵曦都有些不确定这是好还是不好,要按这时代的价值观,那怕是不办公,也必须辩明白经义,可在赵曦看来,这就是不务正业。

算了,又得算了,毕竟还没出现耽误公务的事,都是皇城司的奏报而已。

怎么说呢,赵曦还算理智,也头脑清楚,不会也不想被皇城司的喜好而左右了思考。

就跟他不能因为整个国朝热衷于经义争辩而左右一样,同样不会因为现在汴梁辩经的结果,而左右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想法。

经是古圣贤的经,释义是现在文人的释义,而选拔人才却是朝廷在选拔,是为他赵家王朝选拔。

也就是说,这事还是得自己说了算。无论是庭辩规则和内容,还是科考如何取才,都应该是自己说了算。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