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

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

ntent

其实,对于被相公们诘问,赵曦是有准备的。

一直没机会扯这些,也就没机会让相公们了解自己的执政理念。

也好,就在这时候大概的提一提吧。

这是一个庞大的论题,想要说明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这时候,就是臣工们不诘问,赵曦也会在这时候提一提……毕竟涉及到殿试阅卷和三甲排名。得让他们有个谱不是。

“何为天下?词意上理解,那就是普天之下。而殿试题目所谓天下,是指统治权,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道德总则。”

“这并不是什么忌讳。太祖已经有言: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话说的让赵曦也觉得假。他如果出题的目的,只是针对太祖所言,这题根本就没意义。

颂赞歌?当朝有王珪那庞大瑰丽的赞歌做底,还需要专门拿来让考生们玩这个吗?

驳斥?这是忤逆祖宗,谁又敢说?撇开文采,从德性上就会被鄙视。

敞开了说?天下是赵宋天下,所谓共天下,说白了就是给予士大夫优待而已。

那个士子去贪求过多的权益,都是越轨。君王给,那是君王的事,但臣子得守臣子的本分,况且还只是新科进士。

“其实这里面可论的很多。家天下是分封,国朝到底有多少家天下成分?可论。”

“共天下,到底是谁之天下,既然共天下,朝堂每一位又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士子们可以敞开了论。”

“我早年有过言论,天下是诸民天下,士农工商皆有份。皇家、臣工只不过是代天牧民,不管是家天下、共天下,还是公天下,说白了都是代天而牧。”

“之所以如此出题,明晰国朝,或者天下本质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想让士子臣工明白担当和责任。”

“国朝称为赵宋,可天下真的是皇家天下吗?皇权、政事堂、乃至朝堂,真正惠民利民面对百姓者是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天下的细微体现。与家天下、共天下、公天下又有何干?”

“拘泥于天下之主,或者钻进国朝体制本质,都不算优秀的取向。赞歌也好,评论也罢,论述好坏差别也算,都算是落入下乘了。”

“这样的试题,说白了就是一次对责任担当的测试。自身担当、朝堂担当、帝王担当,作为即将进入国朝官员序列的进士,应该开始去思考。”

“内政之于天下,外交之于天下,天下金瓯无缺九州一统,对于这些,又应该有怎样的思考?”

其实,赵曦出这样的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他心里也很难考虑周全。

这番话,无非是告诉臣工们,这样出题与会试摘录句子作为题目没多少区别。

首先是定义,开篇应该定义天下,然后就是见仁见智了。

对比三者利弊,这是宏观的。公天下是上古,家天下是近古,共天下…~国朝是也不是。

简单的对三者定义,然后针对符合国朝本质,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担当者,从而从微观上阐述天下本意…~这才是重点,也是作为进士,作为臣工的本职。

当然,感叹九州分裂,金瓯不全,而论述国朝完成一统者,也算是一个方向。

唱赞歌也不能说不行,分析历朝历代得失,高度赞扬国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体制……好吧,这也算。

一道题,完全可以分辨出进士们能力方向。

专注于史观,倾向于外交,还是文章华丽,亦或是治世能臣,从答题中都可以看出端倪。

这题目,乍一看有点乱人心,真正沉心思考了,确实有的谈。

之所以相公们也惊愕,其实是被天下这个名词吓着了…~这是忌讳,君王的忌讳。

赵曦说了一通,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说清楚了。这也没法说清,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不管是臣工,还是新科进士,怎样论述,不犯忌讳者,都不算错。

自己只是定个方向,明确优劣,应该是说清楚了。

他是说完了,可相公们愣了,也可以说是在思考。

其实是真愣了。

官家一番话,若是臣工们这样说,算得上大逆不道了。

“其实,诸位或许真的有些妄自揣度了。范老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官家之题目,异曲同工。”

欧阳修相对于其他人,更侧重于学术。

当官家这番话说完,他便想到了范老相公的《岳阳楼记》,官家之意,又何尝不是对范老相公的凝练?

怎样的天下,并不是该由臣工评判的,撇开这些,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便不会被题目所困惑。

怎么把这事忘了?赵曦经欧阳修这么一说,那叫个后悔呀。

有老范在前面挡着,他真的没必要这样费劲的去解释。

估计在场的所有人,也是被题目的名字吓懵了,所以才有诘问的想法。

被欧阳修这样一提醒,瞬间都明白了,这气氛也缓和了。

殿试还在继续,新科进士们可管不着相公和官家如何了,题目出了,他们就得做。

还真是相公们多虑了。

新科进士,心目中只有考试,见题目后,首先是切题……就是揣摩官家出题的目的。

这个时代,是后世对封建社会定义后,唯一不因言获罪的时代,最起码在现在还没有。

赵曦是真希望能看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惜,取士必须有规矩,不能乱了章法,也不能太惊世骇俗了。

即便是赵曦想,人家新科进士也得配合才算。

就是赵曦给相公们解释,也是尽量说些符合这个时代实际的观点。

而最终被欧阳修这样一划拉,直接把取士的方向确定了。

赵曦有些遗憾,心里想法很多,还是要受时代的局限。

黄裳……这是政事堂阅卷后的头名,其实赵曦更看好王雱。

不知道到底是因为王安石的原因,还是王雱的言辞尖锐,王雱落到了第三。

也算吧,在经过相公诘问,自己解释之后,赵曦已经没有了出题时的情绪。

屈服吗?也不算。妥协吗?算是吧。毕竟大环境如此,有些事根本做不得,也不能做。

历史有她特定的轨迹,说是改变,赵曦也只能像做那些产业一样,种下一颗种子,让时代促发萌芽。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关注“优读”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