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四六章 真心不爽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四六章 真心不爽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四四六章 真心不爽

我成了仁宗之子

content

没想到第一个举荐官员升迁的会是司马光,举荐升迁的还是范祖禹。

国朝官员如今的升迁,很大程度上还带着前朝的痕迹。

虽然科举完全正规了,改变了前朝那种依靠恩主做官的模式,可依然保留着举荐的模式。

政事堂的执宰,每年都可以举荐五人,当然,所举荐者都是有出身的,也只能在法度范围内升迁。

因为司马光献《通志》放入书架,赵曦是诚心诚意的赞扬了司马光专注于史的精神和能力……咱不能让《资治通鉴》放入书架这皇皇巨著因为自己而埋没不是。

所以,赵曦给予司马光修史各种方便。

当时司马光就点了刘攽和刘恕的名,并没有举荐升迁。

现在的范祖禹,算是司马光借修史而举荐升迁的第一人。

“范祖禹是孤儿,随其叔父范镇长大,范镇就是现礼部侍郎范景仁。”

“范祖禹在士林名声方正,也是吕诲叔女婿,嘉佑年进士。”

处处姻亲啊!

听着王中正的汇报,赵曦也是很无奈。

朝堂就这么大,重臣就这么多,历年的科考进士也是有数的。

说国朝榜下捉婿是商贾们热衷,朝堂臣工又何尝不是如此?

说国朝不是门阀世家的朝政,你看看这些成阶梯式的臣子,勾连无处不在。

感慨一下而已,该准的还得准。别说这范祖禹真不错,就是提拉不起来,有司马光的举荐,范镇的牌面,吕公著吕家的情面,这范祖禹升迁也得准了。

紧接着是王安石举荐吕惠卿由国子监教授就任太子中允,其实对于吕惠卿,有馆伴大理王的经历,已经具备这个升迁的资历。

只是政事堂相公们都标榜自己的品性,对于吕惠卿在馆伴段思廉时的一些小动作看不惯,就没人去举荐。

王安石回朝后,朝堂因科考有一阵忙乱,又赶上今年是官员轮换的大年。吕惠卿的升迁就搁下了,一直等到现在。

赵曦倒是也对吕惠卿另眼相看,只是他并不属于赵曦亲近,关键是赵曦有意把吕惠卿留给王安石。

所以,这时候擢升吕惠卿倒也顺理成章。

资历、成绩都在哪儿放着,没人能说出什么来。

有这两个开头,一个个举荐就接连不断的来了。

简明扼要的介绍,原就任各州府和朝廷衙门的评语,考中进士的时间,历年考评的结果,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成绩,一项一项的罗列着。

这就是赵曦看到的。

说真的,习惯了后世的那种评价体系,赵曦还真看不明白这时候这些考评的依据。

说白了,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甚至考评的指标也让他觉得莫名其妙。说是考评,倒不如说是熬日月。

考课、磨堪、改官、举荐、差遣等等,看似是一套完善的流程,有一定的规矩和原则,在赵曦眼里却是处处漏洞。

所谓考评,涉及的内容只有年限、资历、出身、履历、业绩和过失。可业绩重点看是否有民乱,丁口增减等等这些属于啥也不干也没变化的指标,或者说不由人左右。

然后再说举荐,不论低层还是中阶官员的升迁,都必须有荐主。摆在台面上,是让荐主来承担举荐责任,背后里倒不如说是给卖官鬻爵一个好听的名头。

再看看王中正关于这些被举荐官员的汇报……赵曦就不单单是感慨了。

是,确实是,国朝没有门阀世家,可赵曦看来这样七拐八弯的关系,比纯粹的世家更可怕。

侍郎家的侄子是翰林学士的女婿,府尊家的女儿是相公的儿媳,御史是吏部的姻亲,户部跟枢密又是世交……

只有皇家的姻亲是武将和商贾。

说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倒不如说是天下被士大夫绑架了。

抑武扬文……这特么就是整个士大夫各种关系规整起来,对抗皇权和军伍。

门阀世家与君王共天下,好歹在利益上,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整体。

而这样的架构会是怎样?除了对抗皇权和军伍,其他时候,整个朝堂就是一个字:乱!

各家有各家的利益诉求,各家又有各家的关系勾连,彼此拉拢、拆台、对立、联合,这得有多乱呀!

赵曦很庆幸自己年少时的做法,好歹是把老六家扎实的绑紧了。

否则,他真不知道怎样面对这样的朝堂。

很不爽,赵曦很不爽。即便是清楚这就是现实,心里一样不爽。

这情况……即便是后世,也很难避免,或者说司空见惯。

当初他那个县,各部委局办,以及各乡镇,姻亲关系的多了去了,拐弯连着亲戚的更多。

在后世,赵曦曾听闻,西方有七成元首,都出自早先二十几家贵族的后裔。

怎么说呢,倒不是说门当户对是至理名言,但圈子是真有区别。

一个执宰的女儿,你不能强制她嫁给赤脚汉吧?就是商贾,那在执宰的眼里,也是随时可被宰杀的猪。

所谓贫寒贵子……哄谁呢?家里没点余粮,谁家敢养几个后生,见天的除了吃睡就温书?

更别提求学的束攸,游学的开销了。

言传身教,怎样的家庭出怎样的人才,这应该是普遍现象。家里有了一个进士,体会到做官的好处,自然会费大力气让整个家族的子弟继续在求学的路上努力。

这也就有了一门几进士的故事。

如今的国朝,除了韩家、吕家、王家、范家这些传承百年的耕读世家以外。像南丰曾家,福建建宁章家,南康李家,包括蜀地的苏轼一家,江西王安石一家,蓝田吕大防一家等等,哪家不是一门几进士?

这些家族再多生优生,儿女子侄一大群,再瓜葛点姻亲,在朝堂根本就掰扯不清这些关系。

当然不否认真的有贫寒贵子的存在,可那不过是再添一家勾连姻亲而已。

同样,也不是没有衰落和沉沦的家族,比如寇相公,比如晏殊一家,都明显后继无人。

唉……赵曦对这些有准备,这也是他没鲁莽的杀这个,杀那个的原因。

国朝的文人,虽然也求利求益,可台面上的有些德性,都还是恪守的。

真要是举铡刀了,恐怕真有可能腾空了朝堂。

这时代,家国并没有高于家族,更多的士子文人,就包括武将,从心底里认为,家族传承比朝廷更重要。

有千年的家族,却没有千年的王朝。王朝再怎么更迭,离不开治理朝堂的臣工……

真心不爽啊!

还好,原来的护卫营,现在的讲武堂,是赵曦植根家国理念的地方,希望最终会有成效吧。

我成了仁宗之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关注“优读”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