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七八章 这青苗法呀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七八章 这青苗法呀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四七八章 这青苗法呀

大事?小事?或者说是一场闹剧。

朝堂等着看热闹的不少,不管是一直堵着王安石家门,还是宗亲被朝廷惩罚,甚至还有人看到了宗亲变革被叫停的可能。这都是热闹。

结果…~官家就出宫转了一圈,事就没了,跟没发生一样。

估计宗亲肯定被官家拾掇了,毕竟官家在宗正寺停留的时间不短。

没见勾栏酒肆都见不着宗亲的人影了吗?

皇家宗学里的人多起来了,从七八岁到十七八的都有。报名出外做官的也多起来了,两湖的,广南的,大理的,西北边境的,河北榷场的,没一个好去处。

朝廷开始还担心,再看看宗亲们的做法:都是孤身一人外出,把妻儿老小都留在汴梁了。

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居然让宗亲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

不奇怪!赵曦知会赵琴做了一些事。

他不相信仅仅几句话就可以改变整个宗室原本的尿性。

所以,赵琴不仅牵头出资成立了皇家宗亲基金,还建议用基金组建了一家商行。

同时,直接用基金的钱,跟现在内苑的产业进行了互换。

矿城、工坊城、锰矿、羊毛纺织、食品、军备等等,几乎赵曦所有的产业,都拿出一点点份子,让宗亲参与了。

赵曦的一番说辞,可能让宗亲激动,也可能让宗亲亲近,或许也有一时的冲动和兴奋,要精忠报国。

赵曦知道那续旧不了,要想持久,唯有利益是永恒的。

如今的大宋,上点层面的人,都知道,朝廷都没有官家富足。

官家不带宗亲玩,宗亲就是投门扒窗,也找不到掺合那些产业的门路……这是聚宝盆,谁舍得放弃?那怕是一点点都舍不得。

官家这时候真的丢出来了,也就是说,官家是真当宗亲是一家人了!

所以,也就还来了这些宗亲真正的忠诚。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这也是赵曦控制宗亲最有效的手段。

……

持续半年之久的青苗法调查人员终于回朝了,带回来的确实各执一词的报告。

不同立场的调查人员,无法在调查结果上统一,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结果。

很好,这正是赵曦想看到的。

支持青苗法的,侧重于耕田数的变化,重心放在丈量耕田,并与实行青苗法前对照,以证明青苗法有利于保持国朝耕田数,确保两税不再减少。

而反对青苗法推行的,则侧重于地方府衙在推行青苗法时的猫腻。

比如强行摊派,比如中饱私囊,比如常平仓亏空,比如陈粮新粮的差别,比如民声民怨。

而中立的一方,就以公正的态度,全盘对实行青苗法的地方进行调研。

甚至还有敷衍了事,着地方官府撰写青苗法实施情况的。

同时,皇城司也有一份奏报,着重是报告这半年来,朝廷外派官员都干什么了,跟何人接触,各自又有何种背景。

五花八门,杂七五八……这就是最终的调查结果。

这倒是赵曦希望看到的,却也是很为难。

就凭这调查结果,不管是集议还是朝议,赵曦清楚,肯定又是吵吵嚷嚷的情形,绝无例外。

他是真烦那种争吵。能吵出个结果来也算,吵吵半天,最后屁用没有。

争论,结果不就是各人保持各人的观点嘛?

所以,调查人员回朝几天了,赵曦没召集集议,也没召见任何一个外调人员。

可朝臣可没准备让赵曦闲着。

这外调青苗法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甚至各方的调查结果都会征求意见,采纳大佬的建议才能形成最终定稿。

也就是说,朝廷现在得到了什么样的报告,对于朝臣来说都清楚。

官家说过,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把青苗法搁置,不得再议。

现在,外调结果有了,自然就是可以议了。

为了抢的先机,一篇篇华丽的,激烈的,朴实的奏折文章开始成堆成堆的往政事堂递。

这事,就是在政事堂也还继续着争执,自然就到了赵曦的案头。

借用并重复调查结果……没看头,丢一边去。

满篇口号喊的震天响,没一点干货的……没用,丢一边去。

一个调查结果就否定王安石本人,冠以祸国殃民帽子,并准备往死里整王安石的……其心可诛,丢一边去。

过分扩大青苗法作用,忽略存在问题的…~也一边去。

认为在国朝耕田大事前,可以不必在意草民死活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贱其子民者……一边去。

唉……这是奏折吗?这是檄文!这是奏折吗?这是表演文采的机会。这是针对青苗法的奏折吗?这根本就是在罗列王安石罪状。

一边翻看,一边丢,越来赵曦手里的动作越大,到最后直接看开头,就抬手扔出去了。

吓得内监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啥时候见官家这般暴躁过?

这就是朝臣!真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对,有一用,就是扯淡。

并不是说满朝堂真没有解决问题的臣工,是立场的需要,让他们忘记了本职,替君王排忧解难的本职。

反对者不会去考虑解决问题,支持者不能也不合适去改变青苗法原义。

而中间派,看现在这架势,还担心所有的炮火都冲着他来呢。

所以,奏折就单纯表态了。

这个……苏辙?终于看到一个可以让人看下去的奏折了。

苏辙是作为调查人员下去的,还是去了实行青苗法最久的鄞县。

他用详实的数据,从王安石主鄞县时说起,充分肯定了青苗法的作用。

同时,也是用详实的数据,列举了从王安石离开鄞县,整个青苗法变味儿的过程。

最后,两者对比,从两税税入增长和减少中得出结论:青苗法过于依赖官员的操守,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且,青苗法不适合作为官员考评的内容,容易滋生乱像,从而导致事与愿违,害民害政。

好像结论也是反对,可赵曦却看到苏辙在这一事件上的公正和客观。

立场并没有让他丧失基本的判定标准,即便在言辞上有倾向,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给王安石按什么罪名。

比他哥哥强,不玩虚活,言之有物。

可这青苗法……

如果说农田水利法是来源之法,青苗法就是节流之举。

国朝不抑制兼并,但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没人真正舍得丢弃自己的耕田。

耕地,对于农耕民族是烙在骨髓上的依赖。

而国朝耕田……纳税耕田的减少,势官富姓绝少不了办肮脏事。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