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四八一章 闲不下的王安石

第四八一章 闲不下的王安石

其实,对于银行,赵曦也是半把刀的水平。

不过有一赐乐业人天生的金融天赋,有自己对后世银行业一知半解的见识,有成都路交子的基础,再加上对国朝架床叠屋官制熟悉的朝臣。相信政事堂可以制定出一套凑合能用的银行制度。

奏本终于少了,毕竟没有青苗法这事了。

银行又是新生事物,想评判都无从入手。

替人保管钱,居然还得倒贴…~能想通印子钱,可这一点想不通。

所以,都在静观其变,或者说等着政事堂有具体细则出台。

国朝是优待士大夫,朝臣的俸禄也相当可观。可惜,总觉得他们有点乍富后的膨胀,一个个除了划拉耕田,剩下的就知道享受了。

聚会、饮宴,时不时到樊楼会一会小娇娘,还经常性的买几个小妾和丫鬟。

日子过得没耻没羞的,真正能拿出钱来做生意的并不多。除非那些接连几代朝官,有底蕴自然就有积蓄。

所以,真正有能力掺合到银行这种事的也不多,这毕竟需要实实在在的那现钱的。就是商贾,也是少数。

当然,像玩蹴鞠的,就另外说了。

这些,赵曦都不会去关注的。

集议过了,就意味着,朝臣们有什么意见,相公们就成了直接面对者,到不了他这里。

至于银行股本会被怎样分配,相信相公们能处理好……毕竟随便拎出一位来,不是文坛领袖,就是一方大族,总是有自己的拥趸的。

只要吵不到朝会,吵不到垂拱殿,赵曦也就懒得干预……相公们也不会让他们吵到垂拱殿的。

官家做事……算了,真要让官家主持,一个个估计就只有喝汤的份。

赵曦这时候把薛向从工坊城召回来了,并且责令讲武堂给腾开了一间学堂。

而这时候,不论是推荐的还是自荐的,想要到这个银行体系任职的官员也在政事堂通过了。

这份名单的艰难,着实让政事堂费尽了心思。

不是没人去,也不是趋之若鹜,反正……怎么说呢,有点凌乱。

从待遇和将来的前程讲,都挺好。可一个可以杀的条件,让大家还是有些怯意。

在朝堂混日子,熬资历,迟早自己也会到一定的地位。还没有身死族灭的风险。

可谁都知道银行业又是一份官家体系的产业,还是极容易出成绩的地方。

不说苏颂、薛向之流,就看看李诫李明仲,从一个白身到如今的四品朝官,仅仅十来年的功夫。

就是嘉佑二年的进士风光无限,仕途最通畅的吕惠卿,也只是从四品,这还是因为新法,被王安石死命的推上去的。

苏轼怎么样?士林文坛也有一席之地了,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开封府推官。

进入银行体系,应该说就是进入了一条擢升的快车道,几乎可以确定会飞黄腾达。

可倘若一脚踏错,下场要比朝堂惨百倍。

相比于朝臣,内监和宗亲要简单的多。内监是家奴,随便指派即可,而现在的宗亲,依然感觉自己真是官家最亲近的人了。特别是那些即将出五服的宗亲,恨不得把命都卖给官家,好能换后代的荣华。

随着名单的拟定,讲武堂的第一个银行业管理层培训班就应运而生了。

政事堂并没有在全国朝、大范围铺开,还是谨慎的,试验性的确定了几个州府做试点。

对于这个,赵曦无所谓,反倒是对政事堂的谨慎予以赞同。

朝廷确定了秦州、广州、成都府作为第一批银行铺面的开设点。当然,汴梁是肯定少不了的。

这样下来,人数并不多,赵曦还是郑重其事的开了一班培训。

而培训班的第一堂课主讲人便是赵曦,当今的天子。这也充分说明了官家对银行的重视程度。

赵曦粗略的,大概的讲解了他所了解的那一知半解的银行知识,而重点却放在吓唬人上了。

凡与地方官府勾结,强行摊派借贷以提高业绩者,剥其功名!

凡徇私舞弊,贷出钱粮明显高于抵押物价值者,剥其功名!

凡违反规定,私自出入金库,或者不严格执行规定,导致储备不足而造成挤兑,并影响当地官府和百姓日常生活者,杀无赦!

……

政事堂还没有出台具体细节,赵曦只是根据自己的大概记忆,把可能会被钻空子的漏洞,全部用相当重的罪罚堵上了。

反正听了半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剥其功名、流放、杀、杀全家、诛一族……

搞得一个个满怀信心,有意借银行这渠道擢升的人,到最后只记得一个杀字了。

业务熟悉不熟悉说不清,但怎样才是违规都记住了。

至于其他的知识,比如阿拉伯数字,比如记账法,比如汇兑,比如存取等等,这些都有一赐乐业人和薛向负责培训。

银行的第一任老大,赵曦准备交给薛向,从二品,与六部九卿主官等同……

这也是第一届培训班的人,硬顶住官家的恐吓,还继续初衷的原因。

而赵曦在开班后第一堂课的内容,也被薛向整理后,交给了政事堂……

就这样,由青苗法引起,最终变成银行的变革算是告一段落了。

期间还出台了农田水利法和宗亲法令,整整搅和了近一年,赵曦的神经也绷了近一年,也谋划了近一年。

也算是有个结果,最起码赵曦在不留痕迹的情况下,把银行业推出来了,也罢即便到后世仍被人诟病的青苗法替代了,还没伤了王安石的雄心。

至于偶尔听到王雱的一些听不耐听的话,他也懒得在意……挺可怜的娃,计较就没劲了。

……

“散朝,王介甫留对……”

又是一次朝会日,赵曦却不得不再把王安石留下。

原因是这个根本闲不下的大参,又给自己递了份折子……市易法。

“大参,我不是不支持革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想改变国朝现状。”

“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如今青苗法刚刚结束,你得容朝臣有个喘息的机会,也让他们那种敌对的情绪有时间消化一些。”

“市易法……你也清楚,这又是一个触犯大多数臣工利益的法令,又将会引起朝堂激烈的争论。”

“青苗法的尘埃刚刚落定,如今紧接着再拿出市易法来讨论,只会让本来对青苗法反对,而对市易法赞同的人,不得不对市易法池反对态度。”

相信王安石能体会这话的含义。

还是留些时间和空挡比较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