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

“出任宜州事宜,你可曾让人打过招呼?”

赵曦考虑到另一个可能,就是太子从宜州的重要性考虑,随便让讲武堂或者工坊城的那些老臣,跟吏部李中师招呼一声,也会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在儿子跟自己辞行时,便有此一问。

“回爹爹,孩儿未尝请托。孩儿以为……”

不可能,如果是爹爹安排,自然不会有此一问。可吏部尚书不应该认识自己呀!

太子也疑惑了…~

转而一想,不论如何,此去宜州上任对于自己而言是最适合的。

虽然不能复制爹爹的路,但太子也有自己的抱负。

“爹爹,不论什么原因,还请爹爹恩准孩儿就任宜州!”

赵曦大概有个眉目了,能做的,也只是给儿子点一下。

见儿子并没有因为意料之外而改变,也没有忧虑阴谋而退却……也罢,那就试试吧。

这个试试,在赵曦看来应该还在可控范围内,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

太子出任宜州,不管是谁都觉得有自己安排的嫌疑,也确实对于太子未来执掌天下有好处。

滔娘没听懂父子俩的话,心思还在儿子远行上…~

有了目标,皇城司的调查结果很快就有了。

“官家,二皇子出宫居住的邻里,在朝为官的一人为蔡京,任祥符县尉。”

“另外一人是个商贾,是罗凯的宗亲,依附于罗凯……”

“二皇子与蔡京、罗凯多有接触,似乎蔡京罗凯二人并不知道二皇子身份,他们是以士子论交。”

王中正还啰啰嗦嗦的奏报,赵曦脑子里已经装不下那些废话了。

果然是这样!

从第一次罗凯在内参弹劾苏轼开始,一直到后面引导抵报混乱,都是有利于朝廷推动新法的。

这不是那个臣工提出的新法,不管是监察衙门还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都是他赵曦主导。

几次搅局,煽风点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这些新法的推动。

这就是让赵曦疑惑的,那怕是富弼识大体,有意推动各项革新,那怕是韩绛吕公弼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

原来,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新法,而是在引起自己的注意……

“官家,情况就是这样。太子出宫后,并没有特别亲近和熟悉的人,就是往来,也都是讲武堂和工坊城任职的朝臣。至于邻里,那就更清楚了,一个是高家的,一个是向家人……”

或许是这大殿里突然没了声音,让赵曦回了神。

“此事就此作罢吧!另外,参与此事调查的,一律调升两级,遣往北辽和西夏主事。”

“所有卷宗销毁,不得有片纸泄露。另外,关于搅局者的调查也停下来,将卷宗一并销毁!你要亲自监督销毁过程……”

王中正有点愣,不过还是应了,慢慢的退开,自己去琢磨去了。

北辽和西夏的探知,为了确保不被一网打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单线联系,直到皇城司的对外司,根本就没什么主事,也不可能什么主事。

皇城司的情报体系,还是官家一手操弄改变的,官家不会不知道没有主事呀?

至于销毁卷宗,为何要销毁呢?关系到太子,不应该绝密保存吗?

还有二皇子…~嗯?二皇子?

罗凯…~蔡京…~二皇子,内参苏轼,抵报刑恕,这都是官家认为搅局者做的事。

再结合皇城司这边调查的结果……王中正明白了。这是二皇子在背后撺掇的,说不定又是官家安排的。不对!若是官家安排,没必要还让皇城司追查…~王中正明白了。

二儿子什么想法,赵曦能明白,这也算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曦居然有点无从抉择的感觉。

太子嫡出,是滔娘所养,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太子本身又老成持重,做事中规中矩,踏踏实实,就是国朝的相公们很挑剔,对于太子也不曾有过非议。

这个二儿子,从小就略显跳脱,稍微懂事后,处处在模仿自己关键是他是段氏所出。

别说太子现在并没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即便有,在朝臣眼里,二儿子都没有任何优势。皇后还有两子嫡出且不提,就是没有嫡出,苏氏的儿子也要比段氏有优势,毕竟苏氏还是汉家苗裔。

在某种意义上,二儿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争夺皇位,偏偏他有了这个心思!只希望他仅限于引起自己的注意吧······

“嘱咐你的事情处理好了?”

“回官家,都处理妥当了。所有卷宗是小的亲自销毁的。”

“怎样处理的?”

“禀官家,不会有任何后患!”

唉······王中正终于还是理解了自己的要求。杀有功之臣,心里不好受。赵曦很不想这样,所以,给王中正的命令是含糊的。

如果儿子们没有什么想法,大统继承就不会有任何乱子。可如果自己的这些儿子,稍微表现出些念头来,必将是所从者众。

所以,他不能让这件事有任何差错。

“安排好他们的家眷,尽最大可能去照顾,钱粮往宽裕处使,需要多少跟赵琴要,别走内府的账。”

役兵法,经过集议确定,决定在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完成后推行。因为役兵法的很多措施,都基于改革后的官制。

关键一点,国朝现下确实不存在用兵的可能。由于雁门之战的谋划,现在北辽和西夏正打的不可开交,已经快一年了,双方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不管是北辽还是西夏,就没断过往汴梁遣使臣,开始还想着联络,到后来只求不偏向一方即可。

这种事对于国朝而言,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就是边贸不好做了。

不过这对于王韶而言,却成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不仅仅是他,就是鄜延、环庆、麟府各路也是大有收获。不到一年的时间,请求内附的部落就达五十多部。

这时候的河湟,已经大部归属国朝了。

欣欣向荣而又繁重的政务,倒是冲淡了赵曦的忧虑。不是赵曦优柔寡断,而是事情还没发展到需要他立刻决断的程度。

最起码二儿子的做法,从目前看,除了跟自己这个当爹的显摆点能耐以外,还没有特别过分的地方。

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自己真的能下得去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