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

在朝廷公布的三级决策制中,也仅仅是对这种体制说明。

没有关于参政资格的说明,没有对议政席位展开叙述,更没有详细阐述内阁席位的产生方式。

虽然朝臣根据这三级的职能,也有猜测,毕竟是猜测,做不得准。

官员任免是君王的权利,这一点没有异议。既然三级决策制是关乎国朝权利架构的设定,决定权自然在君王手里。

针对这一点,韩琦曾私下跟富弼嘀咕过。

“国朝现行官员擢升,虽然决断权在官家,但政事堂和六部九卿都有推荐。而这三级决策制,似乎官家有意全部收拢回去……”

这是韩琦的疑虑。

而富弼则说:“官家不可能熟悉国朝所有官员。之所以不明确参政议政,以及内阁成员,官家需要权衡。”

“内阁成员分管,官家需要避免分管衙门和内阁成员搞团团伙伙,形成朋党。内阁成员不是分管一个衙门,应该是关联性较强的多个衙门。”

“如此一来,每一位内阁成员的分管,对国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内阁成员又没有限定任期,倘若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由内阁成员决定,这不是好事,对于国朝或许是灾难!”

赵曦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肯定是有的。不过在赵曦看来,应该不存在所谓朋党的可能。拿后世来说,很少出现几个副职把书记架空的事例。

人事权决定着权威。赵曦真正用心的环节,不是内阁成员分管衙门会不会有朋党之嫌,而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统属人事权。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记住并熟悉太多的人。后世有理论认为最多可以记住一百五十人左右。

三级决策制,内阁十多人,议政三五十,参政几百数,别说记住,就是认清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最终还是得靠所谓的层层落实来确定三级决策制的人选。

这一点,就需要赵曦设定一种流程,可以延续的流程,可以确保不因君王的能力而导致大权旁落的流程。

首先是内阁成员,这必须由君王直接提名并确定。为防止后辈昏聩无能,或者偏听偏信,赵曦在君王确定内阁的基础上,增加了议政评议的环节。

也就是说,在君王将内阁成员候选人确定后,将内阁成员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畅通议政评议内阁成员的通道,包括直接向君王递奏本和在内参上撰写弹本。

凡是出现异议和反对者超过议政席位数量三成者,必须搁置。

如果一个佞臣,同时被君王和七成以上的臣工看好,却最终倒行逆施,祸国殃民,那只有原因……气数已定,活该!

三级决策制中,内阁成员没有任期,但君王却可以在任何时候贬谪……

同样,君王必须对贬谪的理由公布,以获得多数议政席位的支持。这是为避免直臣蒙冤。

这算是君臣制衡吧!

其次说议政席位。议政席位,赵曦初步拟定是只针对职位而不针对人。

之所以这样决定,赵曦有将文武混用的意图。议政席位不低于三成为军伍体系,而国朝所有的议事过程,根本没有武将说话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点也是与官制改革相关的。

在文武待遇同步以后,畅通了文武转任,也是为议政席位考虑的。

在官制改革中,所有军伍都设置了文佐官,这也是从筹建新军体制时,就已经明确的。

而当下的武将,真正够资格成为议政者,远远不够议政席位的三成,而文官够资格为议政者却数不胜数。

这样针对职位定议政,能有效引导文官转任军伍体系的文佐官。

而且,军伍体系的文佐官,在任职期限上,推行了续任制。也就是说,军伍的文佐官可以连任两届不调任。

只针对职位不针对人,对议政席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定,避免了出现议政席位逐年增加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督促有具体职衔的议政臣工勤于政事……因为任期满后,调任的职位很可能没有议政席位。

这还是没有出现被弹劾的情况,一旦有监察衙门介入,那就是由监察条例来决定了……这一点不受任期的限制。

最后说朝会参政。这一级的则是由官员品级、差遣的具体职能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比如兵部四司,是确定进入朝会参政的,但同样在兵部任职,同样的官级,却未必能进入朝会参政,甚至说多数的兵部郎中是不可能进入朝会参政的,甚至有部分六部九卿的侍郎,也未必有机会成为参政。

可对于地方官而言,则是根据州府郡县的丁口、税入、各种产业的发展、民生的促进等等各方面来分配名额。

在一个州府,根据职能,不可能所有知县均为参政,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参政,这就需要从官级上来决定那个进入参政。

对于内阁,赵曦可以做到熟悉,对于议政,赵曦也可以做到尽量熟悉,可参政这一级,赵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

于是,对于参政这一级,赵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交于君王遴选的办法。

在这一点上,跟内阁恰恰相反。

整个三级决策制遴选设想,赵曦并没有公布,因为他不确定是否可以顺畅的运行,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疏漏。

赵曦的计划是,先用这种方法试运行几届,在运行中查缺补漏,争取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

他的想法都是基于现行官制的情况下,去设定三级决策制人员遴选的方式,至于三级决策制实际运行后,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确定。

赵曦也想过后世大明那种廷推的模式,考虑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对立,最终还是息了那心思。

他在位有能力压得住臣工,后辈子孙呢?

至于他曾经那个时代的体制,就更不现实了,没那个土壤。

所以,赵曦才有了这种并不比架床叠屋简单的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流程。

即便赵曦有了定论,也形成朋文字,但他并没有想过公布于众。

对于赵曦而言,所有公布于众的,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遵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