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百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百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七百章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用不着验证,这是千年后还在使用的物事,还是所有冰雪覆盖的北方都常用的物事。

再说了,就汴梁周边,那又什么可以验证雪橇的地方?

当第一批工坊城的雪橇,运送到青塘时,王韶已经把朝廷诏令里需要的人和物都准备妥当了。他是南方人,章惇也是,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吐蕃人,征用的那些吐蕃人,一眼就看明白了。

于是,吐蕃人赶着獒犬,拉着雪橇,带着军卒和信使以及物资,嗷嗷叫的向西而行。

“携带的旗杆,应该足够他们在一路上标记了,这样下来,下一次用不用吐蕃人都可以畅通了。”

“督帅,等这一次回来,那些吐蕃人都处置了吧,除了饲养獒犬的!朝廷的谋划重要!”

听章惇这样说,王韶的嘴角抽抽着。这章子候,还真是狠辣。

王韶这么多年在河湟,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吐蕃人,他没有章惇那样狭隘,甚至更很多的吐蕃人都成了好友,很亲近。

就是这一次征用的吐蕃人和獒犬,都是根据自己对这些人的熟悉程度来征用的,就这样简单的杀掉?好歹是对国朝有贡献的。

王韶想了想,没有回话,也没有表态。不过,他准备以个人身份向朝廷要一个赦免,以个人来担保这些吐蕃人的性命。或许以后还有得用。

通道上驻守的信息还没回复,朝廷倒是先接到了王韶为吐蕃人求情的奏章。就是赵曦都没想到,章惇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章惇这样的做法是最合适的,也是最能杜绝后患的。

但是,对于王韶的请求,朝廷不能不重视。毕竟,能想象到,这一次紧急征用吐蕃人,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做不到悄么声的完成。

“不要提王子纯单独奏报的事,就以朝廷的名义吧。诏令偏师指挥部,组织一队吐蕃人和獒犬为主的向导队,以备冬季畅通流通。务必让指挥部做好人选甄别,并严加监控!”

站在大宋朝廷谋划的立场上,章惇的做法是对的。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不管是赵曦,还是内阁的诸位大臣,都还是没法过关。

见官家这样说,好像诸位内阁大臣也都松了口气。说起来,现在的内阁,狠辣的人要比人仁慈的多的多,说韩绛和王珪仁慈,赵曦信,可像韩琦、文彦博、王安石、张方平之流,居然也如释重负,赵曦就有些不明白了。难不成自己比他们几个还狠辣不成?

这样做,肯定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这就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国朝谋划对西夏的战略包夹,这就是奇。以国朝现在的军备实力,单独对战西夏,应该不存在发生大意外的可能,除非前线指挥官昏聩。

之所以在实力超出时,仍然出奇谋,是为了绝对优势,为了减少伤亡,为了营造一种大势。

组建并集中管理吐蕃人的向导队伍,或者说是驭手队也合适,就让国朝的谋划存在了泄露的可能。在如今整个朝堂知情的臣工并不多的情况下,王韶的担保真的没什么分量。

赵曦的支持才是最根本的。赵曦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什么人道主义精神填满了思维,而是对一个前方指挥官的信任。

在赵曦看来,朝廷越是信任王韶,他就越能很好的控制住事态。

姑且这样做吧,赵曦是真心不想让王韶心思多。即便是西夏知晓了国朝的部署,他们有解决的办法吗?

接下来将是大量的工程兵西进,营造整个通道的接力兵站······保密性不会像探路者队伍那样严密了。

这样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让吐蕃人知道卖身与大宋,比卖身与他们的领主更合适,有种在民间市马骨的意思······当然,这点几乎可以不考虑。

当前方的奏报到了汴梁,雪橇的功能也得到了验证。赵曦在经验军卒们记录尔等内容时,也有点惭愧,提早有雪橇,那里的军卒不至于如此艰难。

“可惜如今不是冬日,不能尝试在汴梁热水成冰在各个时辰的时间,否则就可以对比通道个兵站跟汴梁的差距了。”

虽然富弼是很欣慰的说,赵曦却知道,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他们不知道,高原上的热水水温跟中原是两回事。

雪橇的出现,倒是让营造兵站的进度提前了,哪怕现在通道上还是冰雪皑皑,工坊城已经开始往西运送物资,准备营造兵站的物资。

也就在这时候,整个朝堂开始晓得朝廷的谋划了。

因为三级决策制,监察衙门以及保密法令,让臣工只能在心里晓得不能像早先那样,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弹劾。朝廷毕竟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模式。

到后来,国朝几乎不再有什么忌讳了,也没法在藏着掖着了,营造兵站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保密。也就这样了。

虽然这时候的做法还是以商队的形式西行,都看的明白,什么时候这条通道会有这样大的商机。关键是,地处沙洲的西夏,并没有见到任何西出玉门关的商队。

知道是一回事,采取措施又是一回事。对于现在大宋的强势,西夏不敢像早年那样责问了。倒是不断地遣使来进贡,真正的纳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送进来的还不够拿走的十一。

旁敲侧击的问了,不管是接伴使,还是馆伴使,亦或是任何熟悉的臣工,都含糊其辞,甚至还有告诉西夏使者,朝廷会斥责河湟督府的。哄孩子呢?

沙洲并没有任何迹象,西夏人唯一相信的就是当金山的气疫会让宋国人知难而退的,并且也在当金山下设置了军营,同时,将驻防沙洲、肃州的军伍,从三万增加到了五万。

令朝廷没想到的是,黄头回纥,这个根本跟国朝没交往的势力,居然通过通道上的将士,向朝廷请奏,说要向大宋纳贡。

“这不能拒绝,安抚黄头回纥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从来使那里可以知晓更多颚关于西向那片区域的信息。”

所以,黄头回纥进京了,在错开西夏使臣的空闲里,黄头回纥到汴梁朝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