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说过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说过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说过

确实如朝廷所预料的,王韶他们拿下沙州后,不得不暂时停了继续东进。

甚至在朝廷新的作战计划从当金山传来后,仍然没有解决好瓜州安靖的事务。

这一次,朝廷明确了,偏师并不是借道路过,不是打下一城丢一城,而是需要他们把打下的城池都稳固了。

同时,朝廷对偏师处理沙州的策略大加赞扬。

可这瓜州咋办?

“大帅,实行不行,从明日起,末将率军挨个大族杀将过去!”

在沙州待的太久了。故技重演并没有使沙州乱起来,甚至军卒伪装挑动,都没有形成乱局。

王舜臣憋不住了!大不了杀呗,又不是没杀过!

他就是个杀才!

围点打援,用四五万装备了战车火器的国朝新军,围剿没见识过火器之利的西平军司万数人,整个偏师四五人才能均到一个,根本就没过瘾!

本以为偏师做奇兵,可以大肆杀戮的,结果没一场痛快的厮杀。

再说这瓜州,好歹是西平军司的治所呢,驻防的队伍太菜了!本以为可以有几个来回,鏖战几日呢。

结果,这西平军司就扛了一天,当火药弹轰开城门后,入城居然找不到西夏人军卒了,倒是遍地都是西夏人铠甲。

谁都知道,原本属于西平军司的骑兵,除了逃走的部分,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已经直接变成平民了。

这都多久了,整日就干安靖的事了,紧张兮兮的,动不动就有箭矢钻出来。

进城后折损的军卒,比攻城的折损还厉害。这叫什么事呀?

关键是,大帅始终不让清扫!

王舜臣说完,没人吭气!其他人是赞同,而王韶是不知道该怎么回。

从朝廷的回复中,诸位已经知道,正面战场的各路大军,曾经受阻,也知道现在各路大军已经将困难解决了。

而他们,需要转战黑水镇燕军司,然后在回猎兴庆府。

时间对于偏师而言,确实有点紧。

搞不好,他们再继续在瓜州耽误下去,折继闵很可能率军直接打下肃州了…~这是偏师的所有将帅都不希望出现的。

“明日起,瓜州戒严,全天候军管。通知到瓜州所有子民,限期三天,必须上缴所有制式武器,包括弯刀、弓箭等所有。”

“三日后,大军将全城搜索,凡藏匿制式军备,一律按军卒藏匿对待,杀无赦!”

王韶也知道,他们真不能在瓜州继续耽误了。已经别瓜州的混乱拖的太久了,作为有作战任务,并承担着逆转战局的奇兵,偏师不能一直这样陷在沙州的困境中。

他王韶能在河湟开边,并不只有怀柔之术,同样也懂得屠刀怎样用!

瓜州,果然不是沙州可比的。

西夏发起地在夏州,也就是百年前,从诱杀国朝大将曹光实开始,一直到真宗朝,党项人都只是在银州、夏州、会州一带,慢慢的扩张势力。

党项人在国朝天禧四年,曾大举进军肃州、瓜州、沙州一带,于西州回鹘以及吐蕃作战。虽然阻断了西域诸国对国朝的贡献,却并没有获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直到天圣年间,党项李元昊即位后,方再次西征河西走廊,大败西州回鹘与吐蕃,占据了肃州、瓜州、沙州三个战略要地,也从此彻底掌控了河西走廊。

在偏师出征之时,不管是朝廷的评估,还是王韶的自觉,一直认为,河西走廊从凉州往西,对西夏的归心应该不忠诚,应该是存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局面的。

既定的策略,也就是偏师在沙州处置办法,挑动各方势力在这段权利真空期间的争斗,偏师以裁决者的身份平息,扶持一方势力作为代管者,最终实现国朝顺利接管。

然而,没想到瓜州,仅仅是西夏人一个军司的治所,居然无法从内部找到切入点!

“大帅,瓜州之所以能这般牢固,在章惇看来,这是在清洗的基础上,然后移民才可能达到的效果。”

“以国朝,乃至前朝对于羁縻州的管理,包括前朝南征北战打下的偌大国土变迁考虑,没有一个非本族主导的城池,在几十年内能做到这般牢固。”

“章惇不信,西夏人的治政能力要比国朝强。西夏人是如何治民的,相信大帅也清楚。所以,大帅,有些事没必要愧疚!”

“大帅,讲武堂有专门记录官家在讲武堂各种言辞的,都已经整理成册。官家曾言:对敌人仁慈是最大的犯罪!对待残暴者,唯有比其更残暴,对待慈悲者,唯有比其更慈悲,唯有在对方最擅长的方面超越对方,才能让对方折服!”

“官家当初讲述这番至理时,并不是说战争。但章惇以为,这些话用在偏师如今在瓜州的境况,相当契合!”

王韶能下达杀无赦的军令,章惇能体会他的心情。一个标榜自己以怀柔开拓河湟,文臣出身的武将,并将此作为自律,身体力行的推行。也因为这一点,在河湟各部落中落下偌大的名望,建立了无上的功勋。

现在却不得不下达杀无赦的军令······这对王子纯确实有点难为了。

王韶走进章惇,抬了抬手,最终还是没拍在章惇的肩膀上。他知道他这个同年,在这个时候能说出这番话,足以见他的真诚。

之所以没有把手拍在章惇的肩膀上······王韶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章惇上级的角色上。章惇说是同年,严格说也不是。

嘉佑二年,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其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章惇耻于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章惇是个不服输的性子,干脆果决。

王韶知道,自己今日所能的成就,只能说是因缘际会。若不是官家有意雪藏,章惇今日地位绝不在自己之下。

这时候,能让章惇发自内心的跟自己说这些,王韶是感激的。更何况,章惇引用的是官家的话!

官家的的话,在现在的国朝,被臣工视为圭皋者,不在少数。这时候,章惇是让自己不必担心,也是在为自己的军令背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