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七五四章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五四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七五四章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当商贾能意识到战争有红利时,也就意味着整个国朝开始有了野心。

对于国朝大量商贾西进的情形,赵曦是喜闻乐见的。

商贾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商贾,特别是国朝这样的。

每一个商贾,都是一地乡绅的代表,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言人,都是所谓耕读世家的钱粮库。

商贾的认知,就意味着乡绅的认知,就意味着朝臣的认知…~这就是赵曦的目的。

没有什么比利益更能左右人的趋向的。

同样,开疆扩土的利益之大,又能让士大夫乃至朝臣意识到强大军备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改变整个朝廷对军备,对军伍,对武将的认识。

那怕是商贾对于轨道运送的需求很大,也必须是先满足朝廷的用度。

这一次,朝廷的运送量也是相当大的。

首先是功勋之将帅回京,其次是党项贵族入京受封,再然后还有军伍的调度……河北道的新军、驻防国朝州府郡县的军卒,以及汴梁的驻防军伍,都需要跟这次征战的军伍更戎。

这不仅仅是内阁以及朝臣要分拆各路大军的问题,就是赵曦,在各地驻防军伍的调度上,也是要求严格执行的。

或许,在赵曦的心底,也对征战形成的军伍山头有戒备。

这一点很难避免。赵曦可以不在意将帅的可能出现的忤逆之意,可以信任军卒的忠诚度,可他对于军伍的山头意识,却知道不可避免。

唯有经常性的分散,打乱是最有效的办法。

任何一支军伍,只要长时间属于同一编队,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团队意识,也就会形成山头主义。

就比如这一次,每一路大军经历的战斗不同,所立的功劳不同,歼敌数量、攻克防线等等都不同,很难避免之间的竞争攀比,也就无法避免不同军伍之间的集体主义观念。

“官家,西北已经启程了,再过半月,差不多就能在汴梁受降封赏了。一月之内估计就能完成受降仪式的准备事宜。”

“官家,这一场属于灭国之战,礼部以为,应该以最高礼仪举行仪式,也就是应该告天地,昭告天下,祭奠太庙……”

这都不应该专门请奏的呀?赵曦觉得富弼的行为很奇怪。这本来就是应有之义,也是赵曦恩准并交付礼部主导的。

带着疑问,赵曦等富弼的下文。

“官家,礼部以为,如此盛典,应有太子参与……老臣以及各位内阁也深以为然!”

富弼说完,就不再吭气了,连头都没抬。

确定大统继承人,本不该是臣工过多参与的。况且,官家正直壮年,偏偏太子业已成人,臣工过多参与了,难免被官家疑心。

富弼之所以敢这样建言,包括内阁大臣都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的任职应该跟太子没多大交集。

事实上,也是因为这种昭告天下,祭奠太庙的大礼仪,确实应该由太子在场的。

“太子……”

“陛下,太子如今已经是成都府推官,即便是臣工,上府推官擢升,都可以入京为官了。”

“官家,从历练而言,太子多年治政,吏部考评均为上等。老臣以为,是时候让太子接触朝政了。”

富弼见官家并无不愉之色,干脆就将自己心底所想都阐述了。

富弼很赞同官家让皇子出宫历练的做法,最起码不会产生不知黎民疾苦的帝王,君王也不会何不食肉糜。

同样,对于未来的君王而言,也不应该长久的在野,避免在格局上没有了君王统筹的思维。

“已经是推官了?”

这个赵曦还真不清楚。太子家书,多是述孝心,尽子意,对于职守变迁,很少跟赵曦提起。即便是有,也是针对某些国朝政策在地方施行情况的分析。

对于太子,赵曦是相当欣慰的。不过,他都是从家书中了解的,并没有从朝臣的角度去关注太子。

当然,对于太子安危的防护,不管是皇城司,还是近卫,并不比赵曦自己出行护卫力量差。

每一位皇子出宫历练,在防护这方面,皇城司做的都挺严格。

“那就召太子回朝吧!说起来我这个爹爹,还真没多关注太子……”

富弼没看到官家神情上有不愉快,反倒是有舔犊之情的流露……自己以及内阁诸位,还是想多了。

这种大礼议的模式是现成的,这也是礼部请首相专门向官家转述,奏请太子出席的主要原因。

前方将士回朝,对于各路大军的主帅,是需要亲王或者太子引领进太庙,焚香沐浴,斋戒十日,而后祭奠太庙的。

先帝唯官家一子存世,并无亲王。虽然官家子嗣颇多,成年的皇子也有封王者,但祭太庙的寓意太过重要,不是随便哪个大王就可以担负此责的,基本上在如此大礼议中起接引作用的,就是帝国大统的继承者。

礼部很为难,才有了上奏内阁,请首相奏请官家,恩准太子入京。

这种事,不适合内阁集体请奏,避免官家以为是逼宫,更何况,面对强势的官家,臣工们没人想掺和君王继承的事务。所以,这事是富弼单独请奏了。

太子任宜州知州时,就已经是参政了。每次大朝会,太子都会避开同僚,入宫请安。一年一次,除了述亲情,赵曦也会有适当的考究,倒还真没在意过太子的擢升问题。

说实话,对于非议政的官员擢升,赵曦顾不过来,多数是有内阁拟定后,他就令王中正加盖个帝王印玺。不知道太子的职衔倒也正常。

君王该管什么,管哪一级,管到什么程度,赵曦有自己的评估,不同级别的臣工也该有各自的职权。

从行程上看,太子接到回朝的诏令,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迟。但从成都府水路顺流而下,在荆湖路转轨道,反倒在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快一些。

汴梁城里,所有朝廷闲置的屋舍都已经修缮一新,开始接待党项的贵族,而与党项贵族伴行的,是各路大军的将帅,汴梁各驻军的营房也都修缮一新,此战的功勋军卒,在朝廷完成大礼仪后,才会再次转戎各地。

一切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