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零五章 该是怎样就怎样

第八零五章 该是怎样就怎样

一句朕也想知道,堵住了所有内阁的嘴。

还说什么?官家让监察衙门查捐官,目的明确,似乎跟诸位真的没多大关系。

至于门生故吏,若是真的有此违犯律条的行为,即便是内阁又怎样?

原本担心的,或者说可用的借口,在知晓目的后,就没有立足基础了。

至于方式,无非是心中有鬼的恐慌才对此有异议……

当然,司马光除外,这老小子是真的担心朝政……修史修到了前朝,来俊臣和周兴对整个朝堂的害处,他是越看越恐惧。

“司马相公,可是该撰写前朝了?别担心,朕不是武后,本朝也不会有酷吏!”

赵曦驳了司马光的话,但对于司马光在修史上的贡献还是看重的。

所以,就多了一句理解的话,也算是给司马光个坡……

“臣谨记!”

盛势浩大,其实目的很简单,倒真是内阁的诸位被蛊惑了。

“富相,监察衙门查案跟政务无关,倒是朕所提及的梁山泊集约化渔业和农庄的事,内阁可曾商议过?”

都干点正事,别整这有的没的。本来朝廷事务就繁忙,一个个怎么还有闲心考虑门生故吏?

既然都闲,那就把这事一并做个吧。

赵曦本来还想着自己先出个大概呢,这时候就想着直接交给内阁了。

不是闲吗?给你们点事做。

“回官家,老臣正在整理当日官家的提议,暂时未在内阁讨论。”

“哦,那就提早吧。朕看众位也有空闲……”

官家是越发强势了。内阁大臣全数进宫,本来意气奋发的,结果就这样散了。无数的地方官员私信,加上内阁诸位又商议半天,最后官家就这么简单的化解了。

“富相······”

“诸位别说了,老夫说过,此事不宜如此,谁人听了?不是官家武断,我等这般做法与逼宫何异?况且,直面君王,又故态重现,再次出现毫无秩序的争辩·····”

“官家是怎样的,诸位不会不清楚。多来年一直强调秩序、规矩,如此因为道听途说便这般作态,可有体统?”

富弼也学着官家,直接将各位想说的堵回去了。都是要致仕的臣工,这样做真不知道官家最后对阁老院会器重多少。

“内阁议事也是如此?”

太子并没有跟着内阁出去,还在勤政殿候着,他觉得今日这事有点蹊跷,需要等老爹解惑。

“内阁议事倒不至于如此。一般而言,先是分管的内阁将问题、事务陈述,富相主导议事,有秩序的阐述观点,最后形成决策。富相说这是爹爹一直要求的。”

“爹爹,今日此事又是为何?诸位内阁即便有心照顾门生故吏,也不会在这档口有此行为。偏偏整个内阁都是一致的。原本是群情激昂的,可最后就这样散了,孩儿不认为是爹爹的几句话的作用。”

到底是锻炼出来了,能看出刚才的情景不正常。不错,憨厚是憨厚,做君王绝不能愚钝,该有的弯弯绕必须有。

“大宋是赵家的,是皇家的,同样也是列为臣工的。君臣共同执掌大宋,这就需要任何人都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下行为,君王也如此。”

“我朝的朝廷,相比前朝而言,君权在先祖时就将独裁的可能杜绝了,只要朝廷还有良相,君王不昏聩,王朝延续的时间就会久长。”

“这次内阁诸位臣工如此,是因为监察衙门的做法过了头,监察衙门又是直接隶属于君王,有超越朝廷其他衙门的权限。”

“这一次监察衙门在满国朝声势浩大的行动,由于地方州府相互信息不畅通,每个州府的长官都以为是在查办自己,便有了私信咨询内阁的行为。”

“当所有信息在内阁集中后,阁老们担心君王借监察衙门之权,撇开朝廷而随意处置朝臣,也就是要加强皇权。这才是内阁大臣着急的原因。在明白监察衙门的目的后,自然就没了担心······”

“这样的形势,让内阁大臣在一开始有些急躁,就导致了没有秩序的局面,这是国朝早年的弊端。而为父所做的,则是借监察衙门陈述清楚,内阁大臣恍然之时,对无秩序的现象予以斥责······”

说的有点多,这里面转的弯也多,赵曦是掰碎了揉烂了讲给儿子听。

为君之道,并非某种特定的唯一的方式,温和还是强势,都需要根据情景来定。

很少臣工再纠结监察衙门清查的事,有的也是牵连在捐官事件中的。鉴于官家和监察衙门的决心,谁都知道此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清查工作确实很繁琐,即便是有千数监察官参与,也接近两个月才彻底查清了国朝所有捐官案情。

具体说来,这样的情形也是因为朝廷拿下西北和西南两地后,新疆域需要大量的官吏,中原之地的吏员又多数不愿背井离乡,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监察衙门总计清查出靠钱财得官者九十三人,均在西北西南之地任职,而涉案的地方州府官员十九人,吏部涉案人员八人,基本都是审官院的。

“官家,国朝的吏员选任,原本就是州府乃至郡县的主官职权,后来因朝廷承担吏员俸禄,吏部才介入吏员的选任之事。”

“西北、西南之地收复后,朝廷的倾向是尽量不用党项或白蛮、乌蛮任官,才在国朝境内选任。即便是擢升一级,仍无法满足新疆域官吏的用量。”

九十多人,就这样一下子全撤下来,本来刚刚理顺的工作恐怕要出现断档和脱节。富弼也不是要为吏部求情,只是就事论事。

“情有可原,法令不容。责令有司以律查办······至于西北、西南之地吏员缺额,朕以为,国朝读书之人数量尚可,内阁完全可以责令吏部制定选任吏员的规定,各州府郡县以规定执行即可。”

“所谓朝纲,并非单指朝堂,地方州府黎民百姓,都需要有纲遵行。若这一次朝廷容了捐官,就没有制止下一次捐官的理由,防微杜渐,此事必须惩处。”

不管捐官的钱是进了个人腰包,还是入了地方州府公账,这是监察衙门的事,赵曦懒得究竟。赵曦是要从根本上杜绝此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