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

四皇子的队伍相当凶悍。

不说四皇子姻亲的石家本就是国朝的传承将门,就说四皇子有官家恩准这一点,就足以让众多的势力趋之若鹜。

这是谋划北辽呀······朝堂多数人是这样想的。

所以,不管是那些想封妻荫子的退役军卒,还是那些想借机揩油的,甚至看懂看不懂官家意图的,都不约而同的往四皇子的队伍里塞人。

“曹家人托人问话······”

曹太后年初就凤体欠安,一直这样维持着,这时候说话似乎气不够用。赵曦很想用后世的知识来诊断一下,也可以帮一些忙。

可惜,自己那些知识太匮乏了。而这些御医,赵曦也清楚,所做的也只是让太后娘娘活着。

赵曦这半年多来,一直奉行着早晚请安。不是要表现什么孝心给人看,是发自内心的。对太后娘娘的情感,赵曦心里比那个老爹要亲厚。

“娘娘,孩儿给找麻烦了。”

赵曦在太后开口时,就知道这是要说什么了。这段时间,即便是那些世家大族,也都嚷嚷着掺和到四皇子的队伍里去。

赵曦接过了太后的话,是想让她省省力······每说一句话,她都费很大的力。

“曹家该不该派人掺和此事?老身想让官家给曹家一个明白话······”

曹太后是行将就木了,可她心里依然很清楚。只不过原本需要委婉,现在说的更直白了。

若是按前朝的说法,曹家算是大宋的柱国,是跟大宋紧密相连的。曹太后没有全盘知晓事件的始末,却从一个皇子这般行为中感觉到了不寻常。

身体是不行了,可脑子倒是越发清晰了。

“娘娘,让曹家直接问孩儿吧······”

这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赵曦不想太后娘娘受累······受不住了。

“老身是曹家人,也是赵家人。腆着脸为曹家求的心安······估计也就这一回了······”

“娘娘······”

“曦儿,老身能看得开,生老病死人之常态。老身快要走了,没什么遗憾,见着了你爹爹,老身会告诉他,如今的大宋是怎样的大宋······”

“曦儿,为娘本来还想看看收复燕云的······曹家······若是涉及军国大事,老身不问就是······”

只要清醒着,曹太后还是曹太后,哪怕是气力不继,思维始终是没乱了。

“娘娘,若是可以,让曹家分一支掺和吧。”

面对曹太后不适合长篇大论,赵曦只能是说本质的、要害的。那一瞬间,曹太后似乎相当的清明,看赵曦的眼神都意味深长。

高家人掺和,还没有在朝堂引起多大的反响,毕竟四皇子是高家的外甥,是皇后娘娘己出。当曹家人也掺和进去时,朝堂的反应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这终归不是朝政,没法在朝堂上说三道四······就是内阁,也有明里暗里掺和的。

已经说不清到底是为经略北辽,还是为共同富裕的目的······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不总是随人愿的。

赵曦顾不得关注这些,吕公弼去世,赵曦刚刚拜祭回来,内阁再一次递来陈升之病逝的消息······

都是阁老院的,也是刚刚搭起了阁老院的架构,虽然从亲厚上讲,陈升之不如吕公弼,赵曦不得不又一次去拜祭。

然而这不是开始,相隔没几日,赵曦还没有转换好情绪,欧阳修也走了······

吕公弼和陈升之专注于朝堂,但欧阳修不一样,欧阳公从三级决策制起始,就没有继续在朝堂上出头,而是沉心做大宋的基石,透彻的领会了赵曦的意图,一心在讲武堂教授。

也是因为这样,欧阳修可以说算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军伍、监察衙门,乃至国朝的整个朝堂,受欧阳修惠及的臣工数不胜数。

欧阳修的离去,让整个国朝进入了一个悲痛的时节······

一次次的丧讯,一次次的封谥,让赵曦整个人都沉浸在伤感之中。

也因为这样,本来已经酝酿着出海东行的四皇子,也不得不把事情延后了。不仅仅是队伍因为这些丧事打散了,是因为皇太后的凤体似乎也越发不堪了······

政和二十年······这到底是怎么了!

随着皇太后薨,所有臣工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朝中议论纷纷,虽没有论及我等内阁,却也是在谈论是否更改年号的问题。诸位以为如何?”

这样的传言,不仅仅是王安石听到了,内阁大臣没有一个听不到。

说年号原因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是说这一届内阁大臣的事。儒家的天人感应,不仅仅是针对君王的,也是针对重臣的。

国朝不乱,朝纲正常,君王英明,治政清明,没办法牵扯君王,只好往内阁大臣身上扯。

上一届内阁的资历,在朝堂应该没多少异议,毕竟是延续先帝朝的相公,是沿用,没人真去究竟先帝的事。而这一届,虽然官家这样提名内阁了,可在朝堂上杂七杂八的声音还是不少的。

比如薛向,原本国朝是非进士不得拜相,而薛向偏偏不是进士出身;比如嘉佑二年同年的内阁大臣数量,章惇、苏辙、吕惠卿、王韶,竟然有四人。

原本凭官家的威信,是没人敢提及的。这一次,重臣乃至皇太后的去世,终于有了说道的理由······

“无稽之谈!什么叫自有年号以来少有沿用二十年的年号?光武三十二年,贞观二十三年,哪一个不是可以名垂千古的?”

章惇说出这些话时,诸位才发现单单从一个年号上,大宋已经直追光武和贞观了。而前面这两个年号,都是以武力强盛为主,同样也是因武力强盛而导致国运败落的······

“是否该奏请官家?”

这个时代没有人真的不介意这些,天人感应的说法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便是王安石,嘴里喊着天命不足畏,一样没有驳斥韩缜这样谨慎的建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