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八七七章 时机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八七七章 时机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八七七章 时机

失踪容易,无非是从原本的居住地离开了。

出境却不容易。

在朝廷诏令下达之后,河北道边境全线动起来了。反正北辽那边在雄州也有陈兵的事,边境全线动起来也说得过去。

因为此事,整个河北道二十四州进出城门也增加了城门监,并暂时关闭了国朝与北辽所有往来关卡。

所谓的边境动起来,也只限于在关卡增派兵力,在所有的边寨边城开展清查。

河北道与北辽的边境线太长了,为避免引起北辽的抗议,国朝在河北道的驻军并不多,并不足以把整个边境线全部防御起来。

这样的情况朝廷知道。

当第二日清查结果奏报抵达汴梁时,同时还有近二十州请求朝廷派兵增援的奏报……

增派援兵······这个朝堂都忽略了,在使臣回来之前,或者说北辽没有先行挑起战事之前,朝廷没有重兵边境的意思。

不会因为这点事,就改变朝廷的整体布局。

不过,河北道也真够乱的。

二十四州的作坊,这时候已经全部停下了,所有的工匠都作为州府衙役的补充,开始承担搜索逃民的事。

“有点过了!”

“这样闹下去,今年河北道的税入会大幅下降的。”

“看来得朝廷拿章程了。”

“怎样拿?这些逃民差不多是河北道雇工的三成,就是不足三成也有两成之强。更何况,很有可能各个工种的人员都有,否则河北道也不会这般行为。”

“河北道的产品主要是与北辽易货,关闭关卡,暂停榷场,有产品也销路不畅······”

“静观事态发展吧。”

“不能任由发展。本来北辽在边境陈兵就已经让市井议论纷纷了,再这样下去,必将导致河北道人心惶惶。”

自从可以确定北辽不可能发生战事,内阁的观点就转变了。稳定和生产便成了主要问题。

河北道的州府和作坊主也是真急了,几乎把整个河北道提前进入了战事状态。很乱。

“官家,河北道的问题已经到了非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

难得阁老院有觐见的情况,文彦博见着官家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

“文参事以为该当如何?”

阁老院就是参事,说白了就是为朝廷决断提供参考性意见,像这样直面官家,让内阁的诸位都很不舒服。

章惇的一声文参事,就带着不满。

“老臣见河北道已经请奏增兵河北道。朝廷可有动议?”

“文参事也曾主枢密院,内阁主导兵事。以文参事针对目前的情况,换位思考,文参事是否会允许朝廷调兵北上?”

“北辽陈兵边境,国朝同时也调兵北上······若是朝廷有开战意愿,这般操作都也无所谓,国朝并不惧北辽。可朝廷的诸多部署,文参事也是知道的,这时候调兵北上,是否有点小题大做?”

“进一步讲,引起战事是一方面,若最终不了了之,如此兴师动众的调兵遣将,除了劳民伤财,可有其他任何益处?徒增河北一道百姓的紧张气氛而已。”

当着官家的面,章惇的话很直白。也是,有内阁在呢,这样对朝事指手画脚,那个内阁也不痛快。

“朝廷诸事,不应处处将利益置前,应该考虑百姓利益,考虑河北道的稳定。官家曾有言,军伍的作用就是保家卫国,维护百姓安危的。”

“如今河北道产业工坊混乱,百姓人心惶惶。朝廷增兵必将能稳定人心,引导各产业恢复生产······”

要说辩才,上一届内阁绝对是无敌的······都是从那种吵嚷的朝堂过来的臣工,谁在辩论上没两把刷子?

“玉汝,截止今日,河北道奏报逃民多少?”

再辩下去,无非是旁征博引。赵曦是真头疼这样的场面。可赵曦又不想剥内阁或者是阁老院参事的面子。

还是老规矩,拿数据说话,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吵吵嚷嚷的没任何作用。

“回官家,前两日已然平稳,至今逃民失踪的奏报四千一百名,这几日新增几近没有。”

就是在北辽陈兵边境后的一两天,是南逃工匠失踪的高峰。倒也是符合常理。

“吉甫,按照河北道工坊的雇工总数,逃民能占据多大比例?”

“回官家,不足三成。”

有些事赵曦心里是有底的,需要借臣工之口把问题说清楚。

“三成?子容,对于工坊一事,国朝唯子容最为通晓。朕想知道,三成的工匠是否影响生产?”

“官家,大匠在工坊中起决定作用。工坊城在扑卖工艺时,是连带着为各州府工坊提供大匠培训的。以工坊城的规定,非国朝原籍,不得进入工坊城。所以,臣以为,河北道应该不影响开工。”

话说到这地步,王安石早就憋着的情绪也来了,见苏颂话音刚落,根本就不等赵曦继续引导话题,直接开口说:“官家,河北道工坊主的诸多作为,并不是逃民影响开工,而是因为边境关闭而导致开工无用。”

“工坊主遣作坊工匠参与追捕逃民,老臣以为倒是打草惊蛇,让逃民无处遁形的为目的。此事无须军伍参与也能达到目的。”

再善辩,文彦博也是面对整个新内阁。都岁数大了,司马光对这样的事本来就不热衷,富弼身体欠佳,韩琦也告病,只有他文彦博一人······

“文参事,此事大体就是如此,朕也以为如此。想来只要边境恢复之日,便是河北道开工之日。”

“增兵之事暂时不说,有一件事文参事可以一起听听······”

“前期朝廷已经在推动商业法令事宜,因为雄州事件搁置了,朕以为,这时候反倒是更应该颁布商业法令。”

“规范工匠行为,保护工艺技能,也能对像雄州陆家大匠这样的事件,有所惩戒。”

有所惩戒,事实上真不是有所惩戒,内阁议定的法令,针对这类逃民,甚至国朝户籍的大匠限制相当严苛。按照法令,诸如陆家大匠这类情况,不是远窜流放,而是在二十年大狱遇赦不赦和降籍为奴,为原主无偿服务二十年之间选择。

从雄州陆家大匠,到朝廷有意出台法令的议动,再到整个河北道的乱局,估计现在朝堂乃至整个国朝没人会再反对颁布法令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