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九章 回撤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九章 回撤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九章 回撤

战线太长,就是他们向北推进的几路大军的联络也很不及时。

到了第二天后晌,种建中才知道,整个战线都有南下支援的兵马,都一样避开了国朝的主力,在河北道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从出征至今,近月余推进近百里……这百里的空档有多大,种建中是清楚的。

己方的几路大军,斥候都是精骑,即便是放出五十里,由于数量的原因,也无法准确探知北辽骑兵的踪迹……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在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其实,即便是发现了踪迹又能怎样?待大军进发,又需要再一次侦查……

“四位主帅的奏报,都是要求后撤……”

章惇看着前线来的奏报,真的感觉有些无语了。

他不是没经历过战事的纯文臣,说出这话的语气,就带着赞同的意思。

四路大军,二十万军卒,推进百里,斩首不足五千……这预示着,至今没有真正的战役。

若如此下去,国朝二十万大军甚至可以直接北上到北辽的中京道,参与北辽内乱大战了。

自然,也会将这二十万大军彻底陷入北辽的重重包围之中。

没有消灭对方,却长驱直入,这不正常。

“毕竟已经拿下三州之地了,就这样撤军,相当于前功尽弃了!”

王安石觉得可惜,很可惜。

燕云十六州,前期收回四州,这又是三州,已经近半了。

只是,他也清楚,没有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收复是虚假的。

没想到官家的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北辽也运用的如此好。

“据前线的奏报,北辽中京道又出现了停战迹象,而南下增援的骑兵,这几日与日俱增。”

“从国朝边境,到大军抵达的最北处,中间近百里的空档。这些空档,北辽统治百十年,即便是汉人,又怎能轻视?”

“朝廷以及出征的大军,根本无从知道这百里空档中的汉人,是不是汉军…~”

“一旦有变,四路大军二十万军卒,恐怕是深入敌方重围的境遇。到时候,河北道会是怎样的乱局……”

国朝百万军卒,近六成都放开西北、河东与河北道。

若不是倾国之战,河北道的兵力算极限了。

谁曾想会是这样的战况?

“报……河北道急报……”

从开战以来,朝廷就开通了河北道至汴梁的急递通道。

是比早年的红翎急递更迅速的传递途径。

“禀报诸位阁老,唐县奏报,在离唐县北五十里处,发现北辽斥候……”

果然……

诸位内阁再一次围在沙盘前。

百里空档,对于骑兵而言,处处是通道。

河北之地受北辽统治百年,而早年北辽打草谷又时时来国朝边境袭扰。对于北辽而言,比国朝更熟悉地形。

“回撤吧!否则真有可能将二十万军卒陷入包围之中。”

“难不成北辽内乱平息了?若内乱不靖,北辽应该派不出可以围剿二十大军的兵力。”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以稳妥为善!”

“北辽还是想多了,二十万大军的火器装备,即便是陷入重围,一样可以杀回来!”

“陷入重围后的军心不可测。虽然国朝的军力提升了,可军心仍然是战斗最根本的。不可忽视……”

内阁们围着沙盘议论。

“请旨回撤吧……”

王安石倍感沮丧。这一次官家放手让内阁主导的大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他是真的有点不甘,可也同样不敢拿二十万大军去试验。

“可否增兵?”

“没有机动兵力增援了。要不是汴梁的驻军,要不是调集南边的驻军。”

“汴梁驻军已经是最少限度了,而调集南军北上,从抽调,再到增援河北道,至少需要一月的时间。”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好像唯有撤军是最合适的做法。

没办法,还是得请旨回撤了。

“官家,老臣在想,若有了北上作战最好的时机,朝廷该如何解决如今北辽的战术?”

这一次就这样了,诏令已经发出去了。

虽然内阁是请旨让各路大军回撤,但官家下达的诏令是,让各路大军便宜行事……

内阁虽然有疑惑,可内阁一致议定出战的事,不能算建功,也就不再有信心反驳官家了。

而对于官家便宜行事的旨意,章惇、王韶等有战事经历的内阁又赞同,便认可了。

可是,王安石想不明白,若将来国朝与北辽全面开战,北辽仍然运用这般战术,国朝又该如何应对?

百万军卒,也无法做成战车阵,整体推进。

“王相,诸位阁老,诸位以为北辽是对我大宋惧怕吗?”

“官家,这不可能。虽然国朝军力有提升,也有河东之战的大胜。若以此来断定北辽惧怕我大宋,不充分。”

对于这一点,应该是共识,整个朝堂的共识。

其实,根本上说,是国朝现在才对北辽不太惧怕了。

“朕记得在讲武堂留下的记录中提到过,当战力无法支撑大军团作战时,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是最为奏效的。”

“比如朕第一次南征对安南军,比如,朕最早期的万伊山演习使用的战术。都是在战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的。”

“之所以河北道战线出现如今的现状,说明在河北道前线对抗上,北辽认为无法与国朝的战力相抗衡。这是其一。”

“其二,北辽使用这样的战术,存在虚张声势的意图,让国朝担心大军陷入重围而撤军。”

“这所有的一切,说明的只有一点:北辽内乱的战斗如火如荼了。”

“至于说国朝最终与北辽大战……那时候北辽无意避开我大宋兵锋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便是国朝至少需要投入十万骑兵、运载兵员速度可比骑兵的小型战车,以及畅通并坚固的运输线。”

“而国朝步卒、战车、骑兵默契的协同作战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战争的时机,不仅仅是指敌方,同样也要考虑己方准备的情况。

还是筹划的有些迟了。问题是,有些事早不了。

西夏平灭,招摹番骑,训练,忠诚度思想的灌输,番骑的火器运用等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