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九三五章 野心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九三五章 野心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九三五章 野心

萧鲁古被送到了汴梁,甚至还见到了妻小······只是,他需要再一次向皇城司的大押班汇报自己的所见,以及分析。

王中正亲自问讯的,包括萧鲁古见家眷,王中正都陪着。

官家说过,人坦荡,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萧鲁古见家眷时的欣喜,王中正觉得是真实的,而萧鲁古所陈述的,跟云州府呈上来的奏报完全一样。

“官家,从情绪到陈述,小的都亲自跟随的,奏报与云州府主事以及云州驻军的奏报完全契合。”

至于是不是可信,王中正还是不敢断定的,最起码不敢当着官家下结论······这可是关系着朝廷调兵遣将的事,甚至说是关系到与北辽大战胜负的事。

“让人家回家团聚吧!若这个什么鲁古欺骗人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北辽也不会寂寂无名,他还是耶律乙辛的族人······”

从各方面判断,北辽是准备在河北道与国朝来一次可以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甚至决定未来宋辽两国关系的大战。

北辽的整体思维,是没有大宋准备平灭北辽这个概念的。挺好······

“官家,直接从河东云州出奇兵?兵分两路,从蔚州、奉圣州东行,清扫北辽南京道,大军穿插于北辽防线背后,形成两面夹击,一战定战局!”

原本判断,河东路应该是北辽突破并进入国朝境内作战的关键点,而现在,似乎变成了国朝的突破口。

这个战机,内阁几乎都能看出来了。这么多年,多少次战争,官家的战略性指导,都集中在大围剿的形势上。

章惇这样的提议也就无可厚非,而诸内阁也表示认同。

“等等吧,先将各州府抽调的兵力,分散增援河东道,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击······”

“官家······”

合适的时机?包夹不应该就在双方对峙,并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一地时展开吗?现在的河北道,双方相隔百里,所有兵力都集中的河北道······

这个时候,从河东道出兵,应就是最好的时机吧?王安石不确定。官家一直都有独到的见解,偏偏还每次都是正确的。

所以,他没有反驳,而是先询问,其他内阁也都是一个表情。

“所谓包夹,应该是所有战术中受天时、地利、人和影响最大的。天时,可以说是出战的时机,暂且不说。就说这地利和人和。所谓地利,朕以为就是地形的问题。”

“地形地貌是否熟悉,地形是适合哪种军种作战等等,而人和,便是军卒的单兵作战素养、战士的士气,以及队伍的多寡等等。”

“西夏的大包围,那是因为西平府本身的地形决定了,沙漠、河流形成了天然的阻击线。可河北道又是怎样的地形?”

“朕对战争的理解,是有效杀伤,是尽可能的消灭有生力量,是灭失战力,也就是尽可能的将北辽骑兵在战争中干掉!”

“北辽是骑兵为主,河北道的地形是有利于骑兵作战和逃窜的。一旦国朝在开战之初,就展示出有包夹北辽大军的优势,势必导致北辽的军心动摇。”

“说起来军心动摇对于战事有有利的,特别是北辽这种诸多部落筹集起来的队伍,在军心动摇的时候,很容易取得胜利。”

“同样,过早的军心动摇,很容易导致北辽各方势力提前退出战场,然后利用骑兵的优势,在偌大的平原上逃窜。那时候,不管是追击,还是说北辽骑兵转身为平民,都无法达到有限歼灭的战略目标!”

“如今的北辽队伍,虽然表面上有气势,并且规模也相当大。在本质上,连续两年的战事,已经让军卒多少有些厌战了,北辽朝廷的钱粮支撑这场战事也是捉襟见肘。这一点,我方应该充分利用好!”

“这一战,国朝几乎是倾整个国朝全力了,仅仅是收复燕云剩下的十二州,朕不满意。既然谋划多年,便是想借此一战,让北辽成为历史,而大宋的疆域,最低要扩张到燕山阴山一带,甚至影响到草原······”

第一次?或许不是,但是这是第一次官家这般明白的显露野心,还是如此之大。

没什么,就国朝现在的实力,有了让官家显露野心的基础,大宋也需要这样的野心。

“朕讨厌纠缠不休的战事,稳定的国防,朝廷致力于国朝内治,从而让天下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有幸福生活的获得感,这才是朝廷该做的。”

“所以,朕不希望看到,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契丹的那些遗老遗少,不断的袭扰边疆,朕希望借此一战,彻底将契丹的有生力量歼灭,而未来的契丹族,包括北辽的所有部落势力,都成为大宋的顺民,而不是时时牵扯朝廷精力的反抗力量!”

“在战争开始之前,将国朝的全部实力展现,不好!当战事焦灼了,北辽疲惫了,战马接近废掉了,待那时,河东道出兵,从背后围剿,才有可能达到朕想一举歼灭的战果!”

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伟人曾经说过: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赵曦很信服这句话,而如今,赵曦只不过是将所谓的战争自觉性、能动性,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去考量北辽朝廷、各方势力,甚至北辽所有军卒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战争,终归还是由人完成的,人,或者说将士,才是决定战争最为关键的因素。而人是有思想的,也是有情绪的,在指导战争战略时,绝不能忽视人,也就是将士们的情绪和思想因素。

大宋的两次无功而返,让将士们憋足了劲,就像压下去的弹簧。而番骑更是因为寻求大宋朝廷的认同,而踊跃。

双方对比,赵曦认为这一战,很有希望达到自己所想取得的胜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