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九四二章 成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九四二章 成了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九四二章 成了

大宋稳步推进,是战车兵的稳步推进。

战车配备火器,各式发射火药弹的装备,一旦战车成阵,北辽根本就无从下手。

大宋现在的火药弹发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投石机、简易发射器了。单人强弩、神臂弩,甚至连八牛弩、床弩都成了两用的。

而且,大宋的八牛弩,也不再是需要一队人操作,两人完全可以胜任,射速还比以前提高多倍。

这样军备上的差距,让北辽只能尝试在战术上分而攻之。可是,大宋却丝毫不为诱惑所动,就严格执行着稳步推进。

其实稳步推进也是有弊端的。就是无法兼顾太多。

在不能有效歼敌的情况下,战略越深,身后的漏洞就越大。

除了推进的这一片区域,其他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隐藏敌方整建制的作战队伍。

这也是大战之初,双方这样试探的现状。

北辽在退让,不时会遣千人或者几千骑兵袭扰,像逗弄一样,打几下,打了就跑。目的就是想让大宋能追击,或者加快推进的速度。有点示敌以弱的味道。

而大宋这边,不管对方做什么,来多少打多少,战车兵就是战车兵,绝不出车阵。打跑了休整,将伤患转运,然后继续稳步推进。

双方拉扯到现在,大宋这边即便是在稳妥,一样距离边境线一百多里了,已经离开后方营帐很远了,身后都有打下的城池了。

也就是说,纵深已经留足了让骑兵在身后腾挪的空间······

而战车前军和后方补给,到了现在也不再能依靠轨道运送了。虽然还是马车运送,没法跟轨道相比,也不得不建立后勤补给线,并派兵守护后勤补给线。

大宋现在的战兵,对于后勤补给的依赖,比早年没有火器时更严重。不仅仅是粮食,更是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火药补给······

“差不多了吧?”

“差不多了。再远些咱们就真的有可能补给困难,北辽也真可能在战车后方作乱。百多里,对于北辽一人三骑的皮室军、宫卫军是最合适的距离。”

“补给线如何?”

“疑阵做好了,就看北辽是不是上当了。”

“不管是不是上当,前军都不能在突进了。工程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铺设好轨道,目前只有前五十里可以利用轨道,后面的,这次推进的都需要马车运送粮草。朝廷收揽北辽逃民,不敢用在转运粮食上,只能在废弃的营帐里······”

唉······朝廷这一次并没有征伐民役,全靠轨道兵承担粮草和军备转运······

几路大军的帅帐指挥部,讨论的内容大同小异。按照既定的战略,在推进近二百里后,前军必须稍作休整。

并不是说军卒累了,也不是说后勤补给跟不上了,而是,在既定的方略中,这是一个节点,一个北辽可以利用的节点。

这也是前方各路将帅针对战况给朝廷的建议。

倘若二百里的空档,北辽仍然没有动作后,朝廷就不必继续隐藏番骑队了,就需要战车兵和番骑队配合,全面推进,将整个身后纵深彻底稳固,并建立畅通的补给线,然后大举北上。

前方在等,朝廷也在等。这是第一阶段的策略,也是对敌方揣摩的试探······

“成了!官家成了!”

王中正几乎是嚎着进殿的。这些天,由于官家与内阁一直守在勤政殿的议事厅,王中正需要随时收集情报,也不是随时伺候在左右的。

“什么成了?你嚎什么?”

现在这种焦灼的状态,即便是赵曦也有点烦躁。每日就在议事厅,沙盘的地形都快印在脑子里了。

所有的内阁,现在都是这种状态。

由于前线始终没有大变化的奏报,这些天议事厅也安静了好多。该计算军备的计算军备,该考虑伤患的考虑伤患,没什么大事,都很少发声了。

两天了,这情形已经两天了。被王中正这样一嚎,都有些不悦。

“官家,北辽南京道的探知奏报,北辽的前线指挥部决定发兵,躲开国朝的战车阵,绕到我方身后,分兵捣毁我方粮道,伺机尝试在空档区域内作战,对我方分而攻击。”

“同时,在遣骑兵绕后后,将派遣先遣队,尝试进入我大宋河北道境内,采用原来耶律乙辛的战术,在我大宋境内作乱,以彻底破坏前军的后勤补给······”

整个议事厅,在王中正狗撵着一般的语速说完后,瞬间就成了多云转晴。

王中正那不阴不阳的声线,啥时候这般动听了?确实是,这时候都听见王中正所说的动听,还是相当动听。

“奏报何在!”

赵曦也有点激动······

整个方略虽然是整体的决策,甚至还包括前方的将帅。但是,赵曦清楚,所有参与者都清楚,主导者是官家自己。

是皇城司安排在北辽的探知奏报。这么几年,皇城司终于在北辽朝堂打开了局面,能打探到北辽用兵方略,这消息来源绝不是一般人物。

“消息可信?”

王安石也看到了奏报,确实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只是这来源……

王中王没有回话,而是看向了官家。

“说吧,这些事最终还是得让朝堂知晓的。”

赵曦是清楚的,也知道这消息来源。

“回王相,是北辽朝廷的汉人,刘家人。皇城司得到官家恩准,许诺在收复燕云后,确保刘家嫡系性命,甚至根据送出情报的重要与否,可以在战后论功行赏。”

刘家人……可信不可信先不说,刘家人确实是有能力获得北辽朝廷方略的。

韩家、郭家、刘家,这都是北辽朝廷汉人势力的代表,不仅仅居于北辽朝堂,甚至有执宰北辽朝政者。

百多年了,真以为他们还记得自己的宗族,就有点奢望了。

“如今宋辽实力反转,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姑且就看成他们这是归心吧……”

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德性真不好说认同。可有些时候,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弃暗投明。

算了,不计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