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断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断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46:15

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断

河东军出兵,从云州北上还是从娘子关东进,有个先后顺序的问题,关系到预想的战役能不能成功……

“官家,如何杜绝云州出兵的消息传到战场?一旦云州出兵的消息传来,北辽即便是有心出击,也会罢休,甚至真的恭送燕云,后退燕山三百里。”

不能有效杀灭北辽的有生力量,即便是北辽后退燕山以北三百里,也必将是隐患。

朝廷原本拟定的,是逐步将草原也纳入大宋疆域,而不是留着北辽的有生力量,再给北辽东山再起的机会。

并且,北辽后退燕山三百里,只会让大宋的边境不安靖,连年征战不断。

大宋的国策是强内弱外,如果燕山一带征战不断,汴梁离边境太远,势必必须保留守卫燕山一带的战力。

原本国朝西军最强,并形成了在国朝的西军势力。

平灭北辽后,国朝的边境线将进一步加长,即便是国朝的军伍轮换,也很难避免边军最后成势的结果。

这是整个大宋君臣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一战,必须是真的有效歼灭北辽有生力量,再利用经济手段,让草原依附于大宋存活。

如果河东出兵会导致消息泄露,最终北辽放弃抵抗,甚至提前撤退到燕山以北,那肯定会成为后患。

如其那样,倒不如就这样步步推进,用蚕食的方法,尽可能的消灭北辽战力。

虽然如今国朝的番骑队有了深入草原作战的能力。但是,非吾族类,必有异心,朝廷还不敢放任番骑队到草原去……很可能会成为断线的风筝。

王安石还是转不过观念来,还是对武将有戒心,更别提番骑队了。

赵曦看了看王安石,没法说,也不好说什么。

“官家,早先在开战之初,为将整个战线拉平,好保证物资供给,云州已经遣两万大军突破了蔚州灵州。”

“如果令蔚州军北上,先行切断北辽西京和南京道的信息沟通……当然,老臣也知道不可能完全切断,只要将北辽常用的,及时的,快速的通道切断,延缓信息传递,完全可以打个时间差。”

“只要北辽真的出兵了,只要战役开始,相互缠上了,即便北辽知晓信息,也很难脱离战场了。那时候,北辽后撤只会让战场溃败来的更快。”

狄青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是单纯的说战术,并没有像王安石那样带着其他意思。

不管是不是戒备武将,朝廷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尽可能歼灭北辽的有生力量。

其实,赵曦对于全歼北辽根本就没想过。

契丹人是在战马上长大的民族,国朝的番骑队是有一定战力了,可数量太少。

至于辅助番骑以及后期招募的骑兵,赵曦还真不放心。

都是些有奶便是娘的货色,本身又对草原有执念,放出去不确定因素太大。

真要放出去,也是在北辽完全不可能成势的情况下,才能杜绝他们转过头来攻击大宋。

“就依狄帅的战术,一并下诏令吧!”

狄青所说的,确实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国朝在河东安排的骑兵比战车兵多,后期那些招募的骑兵,几乎有八成都送到了河东,目的就是为一旦出现围剿的战机,可以快速从河东穿插绕后……

……

宋辽两国的大战,在这段时间突然停下来了,战场一时间真的进入了短暂的平静。

而两国的使臣往来相当的频繁起来,好像真的会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停战契约。

“无条件归还燕云十六州?难不成咱们几十万大军,北辽就给个燕云就行了?”

“听说归还燕云十六州只是基础条约,朝廷要求燕山以北三百里也归我大宋了。”

“我也听说了,好像燕山以北三百里将作为番骑队,辅助番骑等骑兵的赏赐,以草场赏赐……”

“燕山以北三百里?那连北辽的祖地也囊括进来了。北辽朝廷会同意?就是北辽皇帝同意,契丹族的那些遗老遗少也不会同意。”

“当然不会同意,这不是一直遣使往来嘛,就是谈这个呢。”

“要我说呀,谈什么谈?打过去就得了,打过去了都是咱大宋的疆域。到时候,别说番骑队的兄弟们有草场,说不定我老丁也能赏赐一块草场。”

“拉倒吧你!你会放羊还是会剪羊毛?估计连马都骑不好,你要草场做啥?”

“多大的事!只要打过去了,北辽的俘虏不至于全部让国朝的作坊主买了吧?随便搞几个俘虏放牧就行了。”

“说得对!应该打过去!”

“说什么说?朝廷决定谈判,你们就是瞎嚷嚷!”

“我觉得谈不成,说不定明天就开打了。咱们能想到的,阁老们想不到?官家想不到?”

“也是,官家啥时候做过吃亏的事,也从来没打过败战。更别提现在的内阁一个个都深知商贾之道……”

全线停战,各个营帐里都在议论形势,不知道到底会向那一步发展。

各路大帅也都听到了些议论。

“大帅,该不会真的谈判吧?咱们忙乎了这么多年,没杀几个人就结束了?战不大了?”

“大帅,末将是才从江南北上来的,这才打了两个月战,没捞着什么功劳,白跑一趟了……”

“大帅,到底还打不打?这都停战快一旬了,身上憋的慌,总想发两炮高兴高兴…~”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巡营,折可行都会被相熟的不熟的将领拉住问。

想来其他各路大军也会是这样。

毕竟,从开战之初,朝廷的口号就是要打到草原,瓜分草场,歼灭契丹,恢复中原王朝的辉煌。

将士们是真的希望打到草原去,真的希望以后的羊毛不用走榷场…~

“都歇歇心吧,养足精神,战还有的打!”

折可行是知道方略的,所以这是绝对不能泄了将士们的士气,必须保持将士们这股劲,迎接真正的大战。

“大帅,不是吧?末将这一营的斥候猜测,北辽那边好像在撤军,倒也不是完全撤,好像有所减少,在逐渐撤!”

嗯?这样的消息让折可行愣了一下。

“确定是在撤军?为何不报?”

“大帅,不确定。斥候并未确定,只是猜测,是根据接近北辽营帐时,每天的马鸣声来猜测的。”

“大帅,末将这营的斥候,原本是西夏贵族的奴仆,是负责养马的。因为养死几匹马,怕处死,就逃到大宋了。”

“再后来,国朝招募新军,便入伍了,在新兵营展示了骑术,训练成了斥候。是汉人!”

“他们的他能听出多少多少匹马鸣声来,末将不信。这几天他一直神神叨叨的说没战打了,要撤军了。”

“末将以动摇军心惩罚他,他才跟末将说了这些。”

能听出马鸣声的多少?折可行倒也没奇怪有这种奇人。

早年在麟府听说过很多西夏人在战马方面的能力,还有比这更稀奇的。

只是,北辽难道真的要撤军?

按照朝廷的判断,北辽遣使谈判是一种放烟雾的行为,是为了掩饰接下来的大行动。

甚至双方停战,都是在虚以委蛇。

朝廷的方略是接下来要在北辽冲击某一点时,整个防线的其他各部,战车兵、步骑、骑兵展开一定程度的围剿。

现在居然有情报显示北辽撤军了?

“把此人带到帅帐!”

折可行也顾不上再巡营了,带着亲兵回帅帐了。

不管是他的文佐官,还是随军监察官,包括副将,所有了解朝廷方略的,都被这情报搞晕了。

难不成官家判断出现失误了?

若真是这样,北辽若全盘接受大宋的要求,这战或许真的就停了。

燕云是会收复,可朝廷谋划多年的征辽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大帅,小的从小养马,对于马鸣声很敏感。”

“自停战以后,小的帅本部斥候,负责监视北辽大营。由于无法靠近,北面又难以潜行过去,小的就每日在北辽大营外潜伏。”

“北辽现在是让战马休养,而战马在休养时,会每日定时嘶鸣。由于小的少时对战马熟悉,便重点关注战马嘶鸣了。”

“经过小的多日总结,北辽大营每日都会减少三五百匹战马,连续十几日了,从来不超千骑。并且,北辽战马远离大营的时间,不在同一时间,是分时段离开的。”

斥候絮絮叨叨的,但折可行听明白了。

“你确定是每日减少,还是不在同一时段?”

“大帅,小的肯定!战马和战马的嘶鸣是不一样的!截止昨日,北辽大营撤军已经差不多一成了。”

听到这,折可行与文佐官等人对视了一眼,眼里有抑制不住的欣喜!

这战是肯定要打了。

一开始听说撤军,还以为北辽真的是在批量的撤军。

大量撤军,说明北辽真的有谈判的决心,是准备以归还燕云十六州来作为停战的筹码。

可少量不间断的撤军,还每日不超过千骑,这说明,北辽撤军的目的,跟遣使谈判是一样的……都是想掩人耳目,都是放烟雾。

也就是说,北辽在酝酿大行动。

可惜的是,自己这一路不会是北辽冲击的点……或许真的像朝廷预想的那样,北辽会冲击宫帐。

官家以身为饵的谋划真的要成功了。

“下下去吧,继续监视,并每日奏报北辽大营的情况……”

接下来,折可行开始撰写奏章了…~

“大帅,斥候的猜测可行?”

“是否可信,咱们都需要如实奏报,至于如何决断,那是中军的事。”

“另外,本帅准备抽调战车兵一万,番骑五千增援中军……”

“大帅……若大战真的发生,本部需要担负一路围剿的职能,减少一万五的兵力,可行?”

倒不是质疑,只是提醒主帅。

“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我部防区不是北辽冲击点。加上蔚州、灵州在完成堵截北辽传递情报通道后,大战一开,他们肯定会转头南下。”

“到时候,两部合一部,西路的围剿兵力不弱,甚至还是最强的一部。”

“到时候本部可能只需要承担西路南片即可。抽调兵力支援中军是应有之义。”

既然主帅考虑到了,其他人也就不说什么了。毕竟中军是官家和相公所在,重要性确实比围剿更重要。

事实上,他们西路军,真要是围剿战开始,肯定会与河东军会师,兵力不存在减弱。

逐日减量撤军?

“诸位如何看?”

折可行的奏报,是实事求是的陈述,很平淡。

“官家,臣这就向各大军征集北辽详细情况!”

章惇明白北辽这种情况的意义。折可行部有奇人。也给各路大军提供了参考。

说真的,现在的大宋军伍有点骄傲了……也是实力给了他们骄傲的资本。

“撤军完全可以成建制撤,北辽这般撤军的做法,肯定不是单纯的为撤军。”

“不过,老臣有一点不明白,既然骑兵有机动性的优势,又何必这样操作?百十里,对于骑兵转移不是多长的距离。”

还是有疑问。文彦博提出了大家都疑惑的问题。

“这个朕也想了。应该是北辽的战马状态问题。如果北辽冲击中军宫帐,折可行部和周桐部距离还是有些远。”

“提前将兵力集中在中军,在冲击时,可以让疲惫的战马,短时间不至于没了战力。”

狄青很认同官家的判断,这应该是基本的事实。

对于折可行抽调兵力支援中军,不管是赵曦,还是随军的诸位重臣,都没有任何异议。

判断是判断,事实是事实。虽然判断北辽可能会冲击中军,可没人敢肯定。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决定抽调兵力到中军。

既然折可行部有了情报,抽调兵力支援中军是正确的做法。

接下来…~

“官家,王舜臣部和种建中部没有任何异常,还是对峙状态。周桐部有异常,不敢肯定对峙的北辽队伍是否有撤军行为。”

“周桐奏报,这几日的北辽营帐,确实有些异常。同时,周桐部也抽调了五千战车兵,三千骑兵抵达中军。”

这就是了,基本上应该可以确定了。

中军宫帐就在王舜臣部和种建中部的中间。

这样的距离,北辽没必要调集了,完全可以在冲击战开始,全部集中兵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