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明 > 第二千一百九十六章 该不该奉旨

汉明 第二千一百九十六章 该不该奉旨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10:40

第二千一百九十六章 该不该奉旨

“按理说,庞贼藏身宫禁已有时日,历经四朝,枝叶茂盛……他行谋逆之事,必定与宫外有所勾结,按王爷之前所说,想来庞贼与莫执念应该是狼狈为奸,可此时,陛下无虞,而庞贼却事败被杀,莫执念倒是成了最大的获益者……想来,事有反常啊!”

“最让臣不解的是,虽说卫国公受制于人,可冒襄、马士英等,应该送来消息……故臣心里担心,卫国公、冒襄、马士英等应该在庞贼发动之前,已经被控制起来,至少是限制了自由……!”

说到这,李颙思忖道:“更奇怪的是,庞贼事败被杀,陛下应该还冒襄、马士英等自由才是,可至今求得他们送来消息……!”

吴争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冒襄、马士英等人依旧被囚禁着?”

“是……故,臣以为,这是次机会!”

陈名夏皱眉道:“你是想为营救冒襄、马士英等人,却让王爷以身冒险?”

李颙闻听,急忙向吴争揖身一礼,“臣绝无此意!”

吴争挥了下手,“无妨……你继续说。”

见吴争并无追究之意,陈名夏不再开口。

李颙继续道:“王爷从最近一次入京,怕已有半年之久,京中之人知天子而不知有吴王……朝堂如一池水,此消,必定彼涨,先有卫国公被软禁,后有冒襄、马士英等人被圈禁,如此,王爷对朝堂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如果此次王爷奉旨入京,救出冒襄、马士英等人,既可挽回被削弱的影响力,又可重新树立王爷之威信,同时还可……!”

“还可搏取孤体恤部下之美名?”吴争笑得有些古怪。

“……臣,确有此意!”

陈名夏沉声道:“你如何保证,只要王爷入京,便可轻易救出被圈禁的冒襄、马士英等人?”

“很显然,冒襄、马士英等人被圈禁应该是有些时日了,臣判断该是卫国公入京之时……而如此久了,朝廷却没有为这些人按上合适的罪名,其实就已经显示出朝廷忌惮王爷之意,所以,只要王爷现身京师,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那王爷的安危如何保证?”

“既然朝廷连冒襄、马士英等人都不敢轻易动手,岂敢对王爷不利?”

陈名夏摇摇头,“二者并无因果,朝廷忌惮王爷不假,故未敢对冒襄、马士英等人动手,可王爷进京,这种忌惮就会消失!”

这话让所有人都点点头,确实,吴王只要一日不朝廷控制,那么,朝廷因忌惮吴王实力,自然不敢轻易动吴王手下人,可吴王入京,便是人为刀殂的局势,朝廷的忌惮就不复存在了,只要拿下吴王就行。

李颙却微微一笑,他向陈名夏拱手道:“敢问陈大人,朝廷为何忌惮吴王殿下?”

“自然是吴王手下有二十万北伐军精锐!”

“王爷入京,可会率这二十万虎贲同往?”

“自然是不会……你的意思是?”陈名夏会过意来了。

李颙向吴争一躬身,笑道:“或许臣下面要讲的话,会有冒犯王爷之处……请王爷恕罪!”

“但讲无妨!”

“是。”李颙直起身来,正容道,“王爷为不世之天纵奇才,可王爷毕竟也是个凡人,朝廷忌惮的,不是王爷本身,而是王爷手中握有足以颠覆朝廷的实力……只要这股实力犹在,就算王爷只身入京,朝廷亦不敢动王爷一分一毫!”

“可朝廷若扣留王爷,挟为人质呢?”

李颙慢慢转身,长揖至地,“臣……不敢说!”

吴争哂然道:“你都已经说明白了,就差一层窗户纸了,倒说不敢说了?”

“王爷恕罪!”

“无罪!”

“谢王爷。”李颙回身,大声道,“王爷早已立下世子……朝廷若无战胜我二十万北伐军的把握,竟敢以王爷不利?!”

所有人都明白了,却无人点头认同。

这是,臣子计谋主上啊,此罪,便是莫须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从李颙脸上转向吴争。

吴争心里恼怒,李颙这蠢货还真敢说,简直是不当人臣啊!

李颙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王爷您安心去吧,朝廷不敢拿您怎样,就算真拿您怎样了,您不是还有儿子在吗,没事,大不了子承父业,替您报仇就是了!

这种腔调,哪个为上者受得了?

简直就是,臣不臣,君不君!

换个脾气爆点的,说不定就直接下令,将这蠢货拉出去了,就算不杖毙他,至少也得打他个三个月下不了床!

可话还得说回来,李颙确实是说得过了些,但还真怪不了他。

华夏五千年,有两个朝代,确实允许这样的言论存在。

宋朝讲究刑不上士大夫,只要不谋反,再大的事都不至于送命,大不了下野去钓鱼,这是言论自由的范畴。

而大明朝,臣子也敢这么说,但不是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是明太祖朱重八定下的规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真事,数华夏五千年,有哪个朝代敢于将京城设在战场第一线的?

将元朝打成蒙古,再将蒙古打成北蒙。

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俘,按理说,朝廷该被要挟才对,可大明朝根本不在乎,立个新君继续打。

远的就不说了,近的,崇祯被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李自成本不想赶尽杀绝,在城外提了封王、犒军等三个要求,就甘愿退兵听调不听宣。

可崇祯愣是挂歪脖子树也不愿签下城下之盟。

先不说事情的正确与否,就说这种血性,是明朝立国始,一脉相承的。

正如明中后期,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已经白热化了,可面对北方战事,双方绝无一方,敢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言和的,原因只有一个,谁提和谈谁先死!

所以,朝臣敢于言战,也敢于驳皇帝颜面,不以受廷杖为耻,反而为荣,时人皆传一句话,没挨过廷杖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这就象后世出国留学一样,受廷杖成了镀金手段。

有着“关中三李”美称的李颙,此时也不免俗啊。

所以,在场之人,没有人认为李颙说得不合适,而是都想听听、看看吴王的反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