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明 > 第二千三百二十章 定都之争(九)

汉明 第二千三百二十章 定都之争(九)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10:40

第二千三百二十章 定都之争(九)

都说世间之大,无奇不有。

汉明朝定都之事,按理说,其实可选项很多,不管是应天府、顺天府,还是松江府新城,皆可定都,而此事对民众而言,皆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朝堂之上,对于此事,也并不剑拔弩张,相反,甚至没有一个人由此公然向皇帝进谏。

反对之声,皆在暗暗酝酿。

究其根本,无非是利益二字。

一国都城,牵扯了多少利益,哪怕是已黄袍加身的吴争,也算不清楚其中奥秘。

但有两点吴争是清楚的,一是都城必须定在沿海,因为那时未来数百年,外敌极有可能侵犯的方向,二是应天府、顺天府水太混了,混到想干净就需要将一切推倒重来的地步。

所以吴争的选项,就不多了。

……。

如果说宋安只是明里狠,那么马士英绝对是内里狠。

马士英一到顺天府,第一件事就是全城张贴悬赏告示。

悬赏啥呢?

以重金奖赏来激励民众出首、举告在清军入城后,城中有哪些人帮着清军祸害自己同胞。

这告示没错啊,但凡收复失土,官府皆会如此处置,只究首恶,协众不追,以此来迅速安定坊间人心。

民众想过太平日子,那不得将那些祸国殃民之徒一一扫清,以可免日后被报复?

所以,这告示应该说并不出彩。

可问题出在两个字上——重金。

之前官府贴悬赏告示,上面的重金是有数的,譬如赏银五十两、百两,了不起的也就三、五百两,不会再高了。

可马士英不是这样,他是真花重金,但凡举报有效,赏金为查抄家产之后,赃款的百中取三,而且还特意加了一句,若最后赏银不足百两者,官府补齐。

这就非常恐怖了,百中取三很好理解,一百两能得三两呗,也没什么可羡慕的,也不足以让民众削尖了脑袋去出首、举告的。

可话反过来了,但凡敢于当汉奸的,哪个不是肥头大耳、家财万贯的,否则,清廷也看不上他们呀,所以,但凡查实一家,抄没个百八十万两的,几乎是轻松寻常之事。

要知道,这是两朝京都,当年闯王入城,短短几天,从官宦府中查抄出数千万两白银,那么,举告者的赏金,能达到多少,怕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所以,马士英这道悬赏告示,可谓令人细思极恐啊。

最重要的是,马士英随机从举告者中,取了一份,迅速查抄其宅,最后抄出金银合计五十多万两,而后,马士英大张旗鼓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万多两赏金如数奖给举告者,那可是白花花的两车银子啊!

短短三天时间,招抚司衙门里递入的状纸,已经堆积如山。

……。

“马大人……你究竟何意?”宋安本不想掺,本来他就是奉旨协助马士英来的,可眼见如今顺天府这种情况,宋安都不下去了。

宋安指着这满屋的供状,皱眉道,“马大人,你我北上时,陛下就一再交待,此时正是二次北伐之机,不可使得北方民乱……马大人如此大动干戈,是会激起民愤的!”

民愤?

对,还真是民愤!

民众是愚昧的,这话,华夏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着,也无数次验证其正确性。

民众如水,水是温和的,可水能掀起惊涛骇浪。

操纵水的,绝不是水本身,而是风。

宋安的话确实没有说错,马士英这种肆无忌惮的做法,确实会引发顺天府民乱。

因为顺天府虽然已经光复,但只是光复,城中的人,还是那些人,无非是走了一些满人和依附满人的汉奸罢了。

普通民众有他们独立的想法吗?

没有!

普通民众还是依附于各个世家豪门而生存,主家的意思,就是民众的意思,民众,没有自己的意思,就算有,也轮不到民众来表达,因为,没有资格!

所以,光复的顺天府中,水,还是水,可风,未必是汉明朝廷的风,也未必是皇帝想要的风!

对于副手宋安,马士英是非常敬重的。

倒不完全是宋安手中掌控着最大的特务机构长林卫,而是宋安是皇帝的发小。

以马士英数十年的宦海历练,又岂会、岂能不尊重宋安呢?

所以,马士英满脸堆笑,亲切地对宋安道:“以宋大人之见,陛下令你我北上……所图为何?”

宋安微哂道:“自然是让北人主动拿松江府的地交换关外之地……可马大人这几日所为,和陛下交待的正事何干……马大人,陛下要的不是银子,而是松江府土地!”

马士英连连点头,“宋大人追随陛下日久,自然对陛下知之甚深,宋大人所言,那肯定是对的……不过,宋大人可知,说是松江府过半土地在北人手中,那北人……是何许人也?”

宋安皱眉道:“黄河以北,皆可称北人。”

“那宋大人可有具体目标……亦或是可按图索骥的名单?”

宋安一愣,他有些回过味来,“马大人的意思是……咱们要找的那些人在暗处……可这和重金悬赏又有何关系,这明明形同……咳……。”

“抢劫”二字,宋安终究没有说出口,这是给马士英留了面子。

马士英的重金悬赏,确实形同抢劫。

清军南下直至江南,大半国土沦丧,数千万百姓都活在清廷统治之下,若是细究起来,怕是人人可称为“汉奸”。

可若真这么去划分,那天下还有多少不是汉奸之人?

百姓无力反抗,选择忍气吞声,这自然不能划为汉奸。

在顺天府光复之后,吴争选择了最大怀柔的政策,因为这是北伐成功的标志,既然已经北伐成功,何必争一朝一夕,慢慢地甄别、清肃便是,何必闹得满城风雨?

再加上,如今朝廷已经决意二次北伐,那么顺天府已经成为战争前沿,安定尚来不及呢,岂可引发民乱?

所以,宋安说的话,是对的,这同样也是吴争在他们出发前,一而再再而三叮嘱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