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明 > 第二千三百二十九章 定都之争(十八)

汉明 第二千三百二十九章 定都之争(十八)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10:40

第二千三百二十九章 定都之争(十八)

而之前抛售出的江南商会股份,更是饮鸩止渴、釜底抽薪之举,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了,在破产之后选择自尽,可更多的人,选择以武力去解决。

有钱人嘛,哪家没有数十上百的家丁、护院?

只要人够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哪,在这江南一亩三分地上,咱们还怕过谁?

就这么着,从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直至杭州府,几乎在一夜之间,涌出了无数股乱民,他们开始疯狂地捕杀神秘势力的人,并寻找背后主使者,一天一夜时间,不下六百人被杀,但依旧找不出神秘势力的背后主使者。

这事闹大了,各府县的奏折如雪花般地送入应天府。

内阁终于抗不住了,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准备向皇帝奏报。

然而,皇帝突然病了,病得不省人事!

按理说,这事是不是很怪异?

在朝堂上混的,哪个不是人精?

可人性就是这样,在被逼急了的时候,总是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想、去思考问题。

皇帝突然生病,等于是天冷时送棉袄、饥饿时送馒头啊,所有人在欢欣雀跃这是天意。

于是,一场纵贯沿海十余府的民乱,终于形成了。

这场民乱,起初只是为了私仇,就是寻找那股神秘势力报复而起的,但,到了这个时候,就慢慢变成了暴乱。

各府县父母官也懵圈了,按理说,府有府兵,大府一千,小府三百,可问题是,暴乱起得太快,而且,这些人几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当地绅纨,更有朝中大臣派人暗中叮嘱,不得派府兵镇压干涉。

就这样,沿海各地暴乱瞬间在沿海十余府会合成数万人,人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叹为观之。

但有两处,不,准确地说,是两府不同,一是应天府,城内几乎没有一个乱民,城中民众也根本听闻不到南边诸府起了暴乱。

二是杭州府,杭州府做为皇帝潜邸,经过几次民乱之后,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很高,准确地说,老油子,他们不会去轻信任何人,想让他们暴乱,除非是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否则,怕是再大的官,也叫不动民众起来造反。

所以,应天府也好,杭州府也罢,参与暴乱的,早已选择出城,前往嘉兴、镇江等府了。

在杭州府和应天府之间的诸府,彻底乱套了。

这些可不是军队,他们有领头的,但令出数门、数十门,怎么可能不扰民呢?

于是,烧杀抢掠也出现了,民间也乱了。

短短数日,死伤无辜百姓数百人,被抢劫的数不胜数。

问题是,太快了,快到没有人反应过来,这天下怎么突然就乱了。

受害民众在无法从府县父母官那得到有效帮助的时候,开始寻思着,要上京告御状了。

但古怪的是,应天、杭州两府城中,交易所依旧顺利地交易着,无数的地契、房契、股份凭据有条不紊地转手着,似乎是世外桃源一般。

……。

“为何不及早阻止?”

春和殿内,吴伯昌翻着吴争带来的长林卫密报,忍不住叹息着问道。

“律法难以诛心,我也不能以莫须有加罪于这些人……就象不能在猪被养肥之前宰杀一样!”吴争平静地说道。

“可现在……这些已经足够让你动手了吧?”吴伯昌抖动着手中的情报,“数百无辜之人,因这场暴乱死伤……你于心何忍哪?”

吴争被他爹责问,不由得仰头长吁一口气,然后答道,“民众是愚昧的……爹可否发现,危难之时,民众首先想到的不是抗击,而是事不关己……只要不有损自己的利益,没人会去想反击,只要能保住性命,甚至可以奴颜婢膝……死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民众自己都没有意愿反抗!”

吴伯昌微微皱眉,他真的是在认真思考着吴争的话,好一会,吴伯昌抬头问道,“可……你才是皇帝,你有守护治下子民的义务啊!”

“若我死了呢?”吴争淡淡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只要民众敢于自发组织起来反抗,那些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

“可民众手无寸铁啊?”

“爹认为胜利的决定因素仅仅是武器?”

“那万一朝堂中有人私下调动军队呢?”

吴争笑了笑,“我只是生病……他们不敢的,若真敢私自调动军队,我的病……立马就会痊愈!”

吴伯昌没好气地斜了一眼吴争,“那你就任凭民众和这些人发生火拼……会死很多人的!”

“这是民众自己的选择,也是那些人的选择……我只是一个中立的裁判!”吴争自嘲地笑了笑,“我承认心不够硬,有妇人之仁……那些人中也不乏好人……所以,最后他们是站在民众一边,还是奸商一边,同样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怪不得我!”

吴伯昌想了想,悠悠道:“可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民众如果自发组织起抵抗,皇帝和朝廷,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吴争愣了愣,咧嘴笑道,“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的存在与国家的利益、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相悖了,我可以禅位于贤良!”

吴伯昌愣愣地看着吴争好一会,轻喟道:“你……真不象是我亲生的……可为父还是很欣慰!”

“谢谢爹!”

……。

都说华夏民众,是最容易满足的,这话还真有些道理。

从古至今,华夏百姓但凡有口裹腹之粮,就不会想到去造反。

他们只会去想,是不是将这不多的口粮,省下一口来储备着,以应对日后的危机。

这或许是千百年的儒学,带给华夏百姓的潜移默化吧!

儒生劝人向善,太平年间,或许可以,但在战乱之时,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十数年的战乱,民心思安。

好不容易天下安平了,可突然之间,祸乱再起。

原本想着从此过安定日子的民众,自然是不肯追随叛逆的,但面对着乱兵施虐对自己利益和生命造成威胁,人心确实在图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