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选

脸谱下的大明 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选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38:00

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选

明朝的财政制度早在嘉靖三十三年,崇德大捷时期就为钱渊诟病不已,这可能是封建时代财政制度最混乱的一个王朝。

为了减轻运输带来的损耗,朱元璋抛弃了宋时的转运使司制度,这在他看来是完美的制度,毕竟朱元璋定都于南京,西北、东北设置大量卫所自给自足,东南、湖广等膏华地区都在南京的辐射范围之内。

但随着朱棣迁都北京,不得不大力疏通漕运,这种原本就会加强地方财政,削弱中央财政的制度变本加厉,再加上天灾**,宝钞兑换种种问题,让如今的明朝财政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

最典型也最直接的后果是,一旦出现天灾,朝廷很难做出什么反应,就那点财政收入那都是有去处的,边军拿走一大块,蒙古人的威胁永远存在,朝中大大小小官员还要吃不到肉也得喝点汤,还得留下点保证漕运的通畅……

前年末的大地震,户部尚书方钝都将官员的俸禄给扣了,最终也不过就送了两批粮食过去赈灾,派个御史过去巡视,再免除一两年的税赋……也就这样了,再多也拿不出来。

朱元璋是个天才,但也是个天真的家伙,他设置的一系列制度实际上在百多年多都已不堪用,可能他本意并非如此……但在朱棣篡权夺位之后,将祖制立为不可更改之策,其实朱允炆执政几年已经多次修改朱元璋的制度。

所以,胡宗宪才会这么惨。

嘉靖帝和朝中盼着胡宗宪早日平倭,但却拿不出银子来养军,兵源、军械、装备全都要靠胡宗宪自己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朝中不得不许胡宗宪推行提编法,又截留两淮盐税。

但胡宗宪下面的府洲更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倭寇给沿海府洲带来了极强的破坏,人口、财赋的损失难以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府洲实际上已经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需要上级执政机构的援手才可能挺过这一关。

如台州知府谭纶这种文武双全的人杰,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比如绍兴知府梅守德抚民尚可,但无御敌之能,去年大战后绍兴府千疮百孔,梅守德没办法只能一份公文又一份公文去总督府要银子。

实际上,在推行提编法,截留两淮盐税后,如今的浙直总督府衙门已经在东南代替了朝廷,实际行使中央财政的权力和职责。

所以胡宗宪挺惨的,上面压下来,下面顶上去,他又不是孙悟空,拔根毫毛一吹能变出银子来。

胡宗宪心里清楚,自己能不能建功立业主要看这两年编练新军的战斗力,所以他将银子主要用在俞大猷、刘显、汤克宽、戚继光等人军中……卢斌他是不管的,反正有钱渊在。

但问题是东南那些文官大都是有根脚的,自己辖区内惨不堪言,朝廷不管,难道你总督府不管吗?

噢噢,这是浙江巡抚的责任……但谁不知道你胡汝贞在东南一手遮天,从阮鹗到吴百朋,哪个没被你架空?

但胡宗宪也憋屈啊,手上是有银子,但养军太耗费银子了,这还是本地募兵成军,如果是客军那就更惨。

老子手上一共就那么点,老子只管剿倭,你们那点屁事别来烦我……这大概是胡宗宪的心里话,但这些话是不能公开说出口的,一得罪那就一大波人,从严嵩到徐阶,全都得罪光了。

偏偏胡宗宪还觉得手里的银子不够用,年初下令浙江巡抚吴百朋开始收取常例银……台州是嘉靖三十三年就不交了,嘉兴、绍兴、宁波是嘉靖三十五年停的。

这下好了,各个府洲自己还盼着总督府拨银子下来,现在总督府不仅不管,还要倒打一耙……各支军队对胡宗宪都颇为感激,但各处府衙对胡宗宪都是咬牙切齿。

就是严州、处州这种不靠海的府洲对不爽胡宗宪……要知道前两年那些沿海的府洲不交常例,但胡宗宪是不肯少要的,那些常例都是压在他们头上的。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月前拖延田洲狼兵赏银的原因,原本总督府下令绍兴府衙给银子,但梅守德直接顶回去了,他曾经受过李默的恩惠,又是被严嵩撵出京的,本人名望又高,才不会怵胡宗宪。

这也是为什么谭纶匆匆跑来找钱渊的原因,台州府衙实在是挤不出银子了,葛浩那边要造船,侯继高、戚继美在募兵,直属麾下的台州兵都要紧紧裤腰带了。

要不是钱家护卫名声太大,又屡屡助钱渊破倭,谭纶都想直截了当的说……解散拉倒,每年省出来的银子,台州府衙都够交两年的常例银了,现在钱家护卫已经归属为钱渊的亲兵,部分供给是总督府拨付的。

“所以,开海禁通商,必然直属朝廷吏部。”唐顺之点头赞同,“一旦有事,朝中就有施展的余地。”

今日来唐府拜访的钱渊松了口气,面前这老头算是松了口,对开海禁通商并不反对。

“设在何地,目前还很难说,而且徐海未死,汪直未降……”

“等等。”唐顺之挥手打断钱渊的话,“本朝市舶司向来为内宦把控。”

“不给。”钱渊直截了当的说:“他们也拿不走。”

“为何?”

“各地均有矿监,隐其五成,上交五成,总数寥寥。”钱渊面无表情的说:“海商得利丰厚,内宦不敢吞……此事勿需担忧,高新郑已有定策。”

“高新郑啊。”唐顺之点点头,他久未回朝但也听说过裕王身边这位讲官。

不可能什么事都安排好才开始,没有彩排也可以上场……钱渊毫不犹豫络绎不绝的说着空话,反正唐顺之不管从哪条道都摸不到高新郑那儿去。

“关税如何计算,开府制度如何设置,入关、出关缴纳税赋的区别,不同货物的税赋,选何地通商……”

“此事陛下是知情的,裕王跃跃,高新郑迫不及待,胡汝贞也点头了。”钱渊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但此事刚开始只能做,不能说,甚至可能背上骂名……”

唐顺之凝视着面前这个脸上颇有风霜之色的青年,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欲借用汪直船队?”

“谁知道呢。”钱渊轻声道:“即使汪直降,倭寇也不会立即一扫而空……否则当年也没有沥港之祸,此事并非迫在眉睫,但如今要开始预备了。”

“你想怎样?”

“第一种,倭患初息,组建船队出海通商,获利颇丰,但也可能船毁人亡。”

“第二种,于舟山、象山一带设市通商,许海商交易,但必须缴纳关税,如若有大军护卫,安全无虞。”

“第二种可能更……”唐顺之手捋长须思索片刻,抬头看看钱渊,才接着说:“朝中可能反对声浪略小。”

“也不会太小。”钱渊不对朝中科道言官抱什么希望,“实际上这么一来,东南局势很可能就回到沥港之前的局面,舟山、象山一带交易通商,其他地方还是有可能有小股倭寇侵袭。”

“不然。”唐顺之摇摇头,“杀徐海,降汪直,至少胡汝贞有足够的理由留任,继续绞杀上岸侵袭的倭寇。”

“那是他胡汝贞的事。”钱渊微垂眼帘,“开海禁通商,必须有一人出面。”

“谁?”

“此人必须身负名望,为天下敬仰,文武双全,通军略,晓安民。

此人必须懂九章之术,不为小吏欺瞒,视银如土,不为财富所惑。

此人必须懂得和光同尘,但自身又要清廉如水,更要有坚韧意志以抵御可能的内宦夺权,地方侵权。”

书房内沉默下来,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再加上钱渊没说出口的另一大限制条件……钱渊或胡宗宪不可能将开海禁通商在朝中公开通过,吏部选派,这个人必须是现任的东南官员。

唐顺之缓缓起身,脸上挂着笑意,“展才,何时觊觎老夫?”

钱渊没有回答,这么多限制条件……显然,东南唯有唐荆川一人,因大家、理学大家早年闻名,又精通武艺、算术,和谭纶合作抗倭,屡有战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唐顺之的声音飘渺起来,“时移世易,如今大明百姓苦于兼并,税赋一日不如一日,朝中财用不足,如人无血,如展才所言,开海禁通商能补血……”

“但必然遭无数弹劾,必然遭小人暗算,必然遭朝中排斥,甚至一世清名毁于一旦,展才可赔偿的起?”

“赔不起。”钱渊诚实的回答,“此等位置,平庸之辈不可任,唯走极端。”

“如若荆川公肯出面,大约在台州、宁波两府设通商草市……”

“嗯?”

钱渊往后略微退了半步,“如若荆川公不肯,在下选在苏松,去年末在京中,应天巡抚翁大立遭弹劾,大理寺卿鄢懋卿有意巡抚苏松。”

唐顺之眉头一扬,“此僚乃严东楼心腹。”

“是。”钱渊又退了半步。

唐顺之忍不住咬咬牙,都说钱展才算无遗策,谋定后动,这话还真不假!

“老夫应了!”唐顺之一挥袖袍指着外面,“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