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五百八十五章 二月二(下)

脸谱下的大明 第五百八十五章 二月二(下)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38:00

第五百八十五章 二月二(下)

北人行马,南人乘船,二月二这一天,几乎所有河流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船只。

一艘不大的乌篷船在钱塘江努力逆流而上,还好今日挂的是西南风,借力不小,但也直到午后才抵达杭州。

“拎好物件,别漏了!”船家在船头大声吆喝,十几个人抱着包裹钻出船舱,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妇人,有粗手粗脚的壮汉,最后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带着一个青年下船,肩头上各扛着一个大袋子。

“田三叔,黄昏还在这儿,回程就不收了。”船家帮了把,“啧啧,村里也就三叔有这能耐,这么大的麂子,待会儿没二两银子可别出手!”

田三嘿嘿笑了笑,寒暄几句带着儿子往集市方向走去,嘴里却在骂:“懒鬼一个,去了镇海一个多月还这么懒,鞭子还没吃够?!”

田三的儿子嘀咕道:“谁知道您老一早上山能撞见这只麂子,而且还要弄到富阳这边来卖……”

“萧山最多只能卖一两银子,不就多跑几步路,你个懒骨头!”田三骂骂咧咧,他满脸皱纹……放在后世说六十人家都信,实际上今年才四十多岁。

萧山后世是归属杭州市的,但在明朝却在绍兴府境内,县城卖不出价,要么沿着西兴运河去山阴会稽,要么沿钱塘江来富阳,相比较而言,自然是富阳这边更能卖得出高价。

“别急,别急。”田三带着儿子一路走到县衙不远处,好不容易找到个老乡凑出个位置,将袋子里的一只还活着的黄麂,以及另一个袋子里早上挖的新鲜春笋摆出来。

黄麂算不上特别少见的野味,但市场上活的黄麂就少见了,很快就有人上来问价,田三报出二两五钱的价格,登时将人都吓走了。

二两五钱说起来没多少,但在普通人家真不是个小数字? 差不多相当于四石大米? 约莫后世六百斤? 一家五口人能吃几个月了!

“哎? 活的黄麂。”一个中年文士停下脚步,好奇的看了几眼,“多少钱?”

田三瞄了眼对方,又看看对方身边的另一个文士? 伸出三根手指头? “三两。”

“子修……”赵贞吉刚开口就住了嘴? 黄师爷都已经掏银子了。

“这竹笋也不错? 挺新鲜的。”黄师爷低头看看? “东翁? 今晚有口福了!”

两人身着便服出府,后面也是有人跟着的? 两个汉子跟上来将竹笋和黄麂扛起来。

黄师爷满意的拍拍黄麂的头,“东翁? 走吧。”

“不用去了。”赵贞吉冲着远处努努嘴,“那位笔架山刚走。”

笔架山自然指的是海瑞? 这位海青天如今在杭州府好大名声? 以至于很多农户特地选在县衙周围摆摊买卖,一旦碰到事……海青天是宁可冤大户? 不肯冤小民。

赵贞吉对这位海刚峰很感兴趣,因为他在查账中发现? 富阳县是唯一不向上司缴纳常例银的,要么是特别贪而且特别蠢,要么是特别廉洁。

赵贞吉想了想,转身回了刚才的摊子蹲下来问:“今日二月二春耕节,老者不下田耕作吗?”

田三的儿子瞥了眼赵贞吉,在心里嘀咕,还长者……看你这模样还未必有老爹岁数大呢!

田三咧嘴露出缺了三颗牙的嘴,“来得及,来得及,今年日子好过,卖了这只麂子,回去还能多弄点桑苗。”

“桑苗?”赵贞吉眉头一皱,“不种稻谷吗?”

“种稻谷划不来啊。”田三哀叹一声,“几年前家里田亩种植桑树、棉花,可惜这几年日子不太平,倭寇时常来萧山劫掠,桑叶、棉花都卖不出去,又不能果腹……最终只能砍了改种稻谷。”

说到这田三眼中泪光闪烁,当年砍了桑树,一家人都在嚎啕大哭。

“种稻谷最多只是饿不死。”一旁田三的儿子牢骚道:“还有提编……过年别说添置几件衣衫,就是平日里盐油都舍不得用!”

“谷贱伤农?”黄师爷低声嘀咕了声。

“不过今年日子好过了。”田三用黑漆漆的手背蹭了蹭眼角,笑道:“好些人来村里收桑叶、棉花,今年家中又佃了几亩地,全都种上桑树和棉花,还准备养蚕,蚕茧卖出去又是一笔。”

赵贞吉眉头一皱,如若东南农户尽皆如此,粮食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黄师爷是浙江本地人,追问道:“桑苗、棉种可不便宜,老者能买多少?幼蚕更不是哪儿都有的卖的。”

“用不着买。”田三的儿子抢着说:“专门有人赊给我们,不过蚕茧也只能卖给他们。”

“就你知道!”田三不乐意的训了句。

“爹爹,要不是儿子在镇海听人说能赊幼蚕,你在村子里还不知道呢。”

“镇海?”黄师爷饶有兴致的问道:“你去了镇海?贩货吗?听说那儿现在设市通商,好热闹。”

田三和他儿子齐齐摇头,异口同声道:“官府征徭役去修路的。”

“不过不是一批,小老儿是去年六月份,他是去年十月份。”田三啧啧道:“徭役几年轮一次,哪次不是自备干粮,万一病倒了那十有**要客死异乡,但这次……听都没听说过啊!”

黄师爷偏头看了眼赵贞吉,笑吟吟的捧上几句,又将地上的竹笋都包圆了,田三这才接着往下说。

“每日都是精米,两日有一顿鱼肉,虽然干活累,但吃的好,也没人责骂……”

“谁说没有……”

“那是你懒骨头,日上三竿躲在角落里睡觉,不抽你抽谁?!”田三顺手给了儿子后脑勺一下,“他是十月去的,还混了件冬衣呢”

赵贞吉的视线落在那青年的身上,样式有些古怪,针脚也不细致,不过鼓鼓囊囊,看起来很是保暖。

“就是被抽了十鞭的那日……”田三儿子嘿嘿笑道:“别人都下工了,就我还在摸黑,正巧碰上了来巡视的大人物,顺手赏了件冬衣给我,这叫什么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师爷笑道:“碰到什么大人物了?不会是钱砍头吧?”

田三儿子惋惜道:“可没那福分,是五峰船主。”

“说起来五峰船主不是倭寇吧?”田三摸摸脑袋。

“爹爹,当然不是。”田三儿子撇嘴道:“倭寇是来抢劫的,你见过哪个倭寇给衣给食?工地上的精米、鱼肉都是五峰船主买来的呢!”

赵贞吉和黄师爷对视一眼,心里都有数,别说精米、鱼肉了,汪直还出银修建码头,不过后来抵扣税银了。

黄师爷叹了口气,论起来,还是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二年之间那几年,民间的日子最好过。

赵贞吉也叹了口气,没想到汪直在民间名声居然还不错。

一天下来,赵贞吉开始考虑要不要绕过胡宗宪和钱渊,直接接触汪直了。

毫无疑问,汪直是最关键的那个人,受招抚来降,献上徐海首级,设市通商。

但在赵贞吉看来,汪直很可能也是最容易突破的那个人,只要能突破汪直,胡宗宪、钱渊与汪直之间的隐秘将在赵贞吉面前完全暴露。

伸手摁了下地,蹲下来时间太长了,赵贞吉两腿发酸,黄师爷正在数钱,将地上还剩下的十几个春笋全都包圆。

“傻了啊!”田三接过铜板,手肘撞了撞傻乎乎盯着不远处的儿子。

“爹爹,那是五峰船主啊。”

随着这句话,赵贞吉两眼放光的转头看去,一个鬓角微微发白,方头大耳的中年人正饶有兴致的逛着,身边随从时不时丢出几角碎银子买些东西。

这就是近十年东南最大的海商头目汪直汪五峰?

虽然汪直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劫掠沿海中,但当年手下多有海商袭击沿海,在沥港之战后,他被公认为倭寇中势力最大的头目。

接到赵贞吉的眼神,黄师爷轻手轻脚的走开,片刻后,两个汉子远远跟着汪直,看着这一行人过了钱塘江,在钱塘县一处客栈落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