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九百七十五章 拜门

脸谱下的大明 第九百七十五章 拜门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38:00

第九百七十五章 拜门

虽然胡应嘉不懂东南大户走私导致货源不足的道理,但经过个把月的时日,他敏锐的发现,原本应该繁华的遍布镇海县城内外的商铺并不足以满意海商的胃口。

很多客商手中的货物都是为了出海贩货准备的,但往往在杭州府甚至嘉兴、苏州就已经出手了,这也导致相当部分的海商只能沿水路往西寻找货源。

但这个时代,货物买卖的渠道相对都是固定的,新人很难插手,即使你提高价格,也未必能买得到东西,而且还会被同行排斥。

仔细思索后,胡应嘉才发现钱渊这个建议的关键之处在于南北运河。

东南虽然水路纵横,但大量的货物是通过南北运河沿着苏州、嘉兴抵达杭州府,再向东通过绍兴府入宁波府,再入镇海。

问题就在这儿,宁波府有甬江、鄞江、慈溪,绍兴府的上虞县、余姚县有姚江直通慈溪,但杭州府入绍兴府的是一条运河,西兴运河。

这条运河不大,虽然绍兴府年年修缮,但运力有限,大量在南北运河上航行的货船不愿意转入西兴运河,再加上杭州府繁华不弱镇海,客商云集,货物在杭州府就能出手,没必要再转去镇海。

当然了,胡应嘉不知道的是,这里面很有董家,以及和董家联手的东南大户的功劳。

胡应嘉只是希望通过在杭州府设置海市,来达到出海税银增长的目的,而钱渊是希望杭州府能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说起来,最适合出海的还是杭州府。”胡应嘉喃喃念叨了几句。

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到,杭州府是南北运河南方的起点,又濒临海疆,而且位处杭州湾,松江府、宁波府两边若有得力水师护卫,实在是最合适的地点,可惜杭州府是东南重镇,一旦出事,这个责任……钱渊也背不起。

辗转反侧半夜,胡应嘉才沉沉睡去,心里还在狐疑,钱渊那厮会不会又在给自己下套……没办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第二日,胡应嘉拜别而去,临行前侯汝谅将杭州知府、钱塘县令都叫来,公然交代设置海市一事。

“子民兄一直未至镇海,至今尚未见面。”胡应嘉早就从叔父那知晓一个多月前的事件,低声说:“还望中丞叮嘱一二,勿坏大事,使师相进退维谷。”

侯汝谅苦笑着随意点头,他很清楚王本固的性子……现在恨钱渊恨得牙关痒痒,只是如今暂时蛰伏而已。

不肯去镇海,无非是王本固觉得自己夺权最终被逼退,胡应嘉从容赴任执掌镇海事……徐阶一党内部,也是要争权夺利的。

“子民去了台州。”侯汝谅略略交代一句就转身离开。

后面的张师爷凑上前,“一个多月前,台州黄岩县附近有倭寇侵袭沿海,杀戮渔民,王御史心忧战局,赶去查实。”

“一个多月前?”胡应嘉瞳孔微缩,也就是说,王本固离开镇海后,很快就去了台州。

胡应嘉也了解王本固的性子,这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如此受辱,必要复仇……再加上台州知府是方逢时,这不能不让胡应嘉浮想联翩。

外人不知,但胡应嘉是徐阶心腹,很清楚方逢时的背景,嘉靖二十年三甲同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工部郎中,两次外放,始终在知县、知府位置上打转,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严嵩病逝,终投入徐阶门下。

胡应嘉叹了口气,算算看王本固都在台州熬了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毕竟宁绍台三府,总的来说,台州才是钱渊根基最深的一个府洲,毕竟长时间驻守,毕竟前后有谭纶、宋仪望两任知府。

.离开杭州,胡应嘉没有直接回镇海,而是在绍兴府萧山县落脚,因为浙江总兵官董一奎如今就驻守萧山县。

选择萧山县是董一奎刻意的选择,他虽然和胡应嘉一样并不懂货物有限导致税银锐减的道理,但他很清楚卡住西兴运河的重要性。

董一奎麾下对这条运河的把控相当到位,很有一部分客商之所以选择在杭州出手货物就是不想过这一关,因为这儿是浙江一省唯一设卡收银的水路关卡。

明朝的卫所制度对这个国家的军事建设的影响涉及到太多的方方面面,但有一点是以往朝代都难以企及的,卫所制度在迅速腐化后,短短不到百年时光就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声不显,但实力遍布西北的将门。

若不是明朝文官地位太高,武将地位太低,而京城距离西北太近,改朝换代都有可能。

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北宋时期的西军,杨家将死的干干净净,但折家、种家一直到二帝被掳还是西军翘楚,类似的还有吴家、刘家,南宋初年中兴四将,除了岳飞之外的三人都出身西军将门。

但折家、种家可不是北宋养出来的,早在五代十国,诸侯林立的时期,他们已经盘踞西北,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董家是西北将门之一,最初董一奎并不想南下,在西北已经是副总兵了,去东南作甚?

但如今,董一奎已经不想再回西北了,虽然是卫所出身,但有的是办法改换门庭,甚至脱籍都有可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举。

张居正、胡宗宪、诸大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军籍出身,甚至是锦衣卫军籍出身,但考中进士,立即改换门庭,为书香门第。

所以,在拼命赚银子之外,董一奎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请先生,长子二十岁留在西北,剩下的四个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还来得及。

“董大人未免太过心急。”一个山羊胡的中年人笑道:“即使是两浙童生,自幼苦读,衣食无忧,不得分心,二十岁前能取中秀才也少之又少。”

董一奎不由联想起让自己头疼的随园,嘀咕道:“钱展才、诸端甫、徐文长他们……”

中年人一时哑然,心里吐槽,你真是找不到人比了,随园中多为东南年轻俊杰,即使年岁最长的徐渭当年也是神童,就你家里那几个小兔崽子想和他们比?

董一奎咳嗽两声,“以先生看,若是在西北应试……”

中年人掐指一算,“再过两年,二公子可以下场一试。”

董一奎点点头,“每月束脩再加十两银子,还请先生尽心。”

“多谢大人,必不负所托……”

话还未说完,外间亲随咳嗽一声,董一奎打发走中年人,“何事?”

“老爷,宁波知府拜门。”

片刻后,董宅中门大开,董一奎亲自出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