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上帝指使自传 > 第三百四十七章 我?

上帝指使自传 第三百四十七章 我?

作者:上帝指使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1-10 22:44:47

第三百四十七章 我?

“精通英文、法文、西文和嘛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嘛嘛村所有的本科课程;20岁拿到了嘛嘛村的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30岁的他现在是嘛嘛村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嘛嘛村的村长助理、现在某大型投行掌门人——上帝指使。”

小说还刻意强调了上帝指使对村民带来的影响——

“得益于父亲浓厚的文艺情结和家中良好的国语教育,上帝指使哥哥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随后又到了嘛嘛村的当地知名高中继续学业。上帝指使哥哥同班的14位小伙伴有12位拿到了嘛嘛村的录取,剩下两位分别接到了别的和另外的地方的通知,上帝指使哥哥当年以嘛嘛村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走了嘛嘛村求学。”

且不论上述介绍是否溢美之词,仅从“嘛嘛村”、“最年轻教授”等硬指标来看,上帝指使哥哥所取得的成就,按社会一般认知,足以“秒杀”99.999999999%的人,哈哈。

于是,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看法,“出身这么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过得很好,但他却如此努力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让我羞愧”。形成这种认知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与那些人们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上帝指使哥哥实在是差别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也不会把上帝指使哥哥的成功归结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人这一生不是要努力,是要先努力。

我不想在十年之后的同学会上,仰望着谁的脸色,奉承的陪笑。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24小时连轴转最最努力的情况下,能成就什么。

这种认识当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较高且较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较高的教育,并以关注孩子学习、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舍得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本是常态才对。

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溺爱过度,子女不争气——如天一哥一样。这种情况由于更具有话题性,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像嘛嘛村能培养出上帝指使哥哥这样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数。一个证据是,每年夏天,从天朝涌入嘛嘛村体验村民里的生活和文化的天朝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其中一些学生只有10岁。

他们的志向绝大多数都是进入嘛嘛村最好的学校,事实上很多人成功了,像上帝指使哥哥的母校嘛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嘛预备学校”。而这些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是较为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

我不想当我遇见自己心仪的女生,因为顾虑自身的外在,内涵,钱包等等,而不敢接触。

而后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可以去博一博的,哪些东西是只可远观万万不可亵玩的。

很多人自己不努力,却一味喷社会“不公平”。诚然,我国社会是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如今正在改变的过程中,各种积弊不可能一夜扫清。现实中底层小民要想成功固然不易,但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还是迥然不同的:即使你无法“大富大贵”,但只要愿意努力,“小富小贵”(有房有车,再偶尔旅个游)总还是可以的。但若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终身穷困也就怨不得别人了!~

我更不想,当我的父母老去的时候,给他们撑不起一个安享的晚年。

实现教育效能均等的最大办法,就是高考。通过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方案,让高知、富裕家庭学生与贫困家庭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让他们的未来不至于有太大差距。然而,且不谈名额分配不公、各地考卷不同、重点地区异地高考无法实现等问题,在调节教育平等方面,高考能做到的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豁出了命去努力、非常努力、相当努力、比较努力、不太努力、太不努力、豁出了命不努力的情况下,分别会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

而后你才能判断,阶段性的目标值得自己投入多少、什么时候该给自己放假、哪些情况下需要再加把力、哪些情况下该见好就收见不好割肉止损也得收。每次给自己换挡后,都能坦然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得失。

自由,平淡,这种生活从来都不是口中说出的那么简简单单,轻而易举。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然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就是战斗。

而且,时代在前进,高考对一个人前途的决定性已经越来越小,那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普通家庭出身学生逆袭?结论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排序,一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二是教师素质;三是学校的设施和课程。

如前所述,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对一个人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但这方面的差别是必然会存在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设施、课程设置一直在进步,其造成的差别也已经较小。要想让孩子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国家可以做到也该做到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除此之外,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儿童学业帮助中心,为那些社会弱势家庭、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提供教育补习支持,这也是可能考虑的政策选择。

在英.国,政府出钱在社区服务中心或图书馆建立早餐俱乐部、课后俱乐部,为不利家庭的孩子提供电脑和学习资料。对那些领免费午餐的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以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美.国,政府通过“放学后计划”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教育补偿。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学校为依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进行免费辅导与补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所需的经费可以由政府税收支出。

早一些看到,你才有选择的余地、才有调整的空间、才可能有急流勇退和金盆洗手的资格。

因为我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责任,也要有太多的担当。

早一些看到,你才能分辨的出,谁给的是经验、谁喂的是鸡汤、谁提炼经验里的鸡精来忽悠你、谁拿浓汤宝当经验自己洗自己。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注定是琐碎而毫无意义,世俗中的很多东西耀眼而毫无价值。

否则,你会每天都见识到更大的世界,在一惊一乍的不淡定与对未知的卑微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但这并不是自甘平庸的推辞和借口。

在非黄金高峰期搭地铁,只要你肯多往前后走一走,总会发现一节空到不正常的车厢,找到五个人松散占据着一整排的座位,而前后相邻的两节车厢,熙熙攘攘到胸都快被挤掉了,每停一站都要感受一次个人力量的渺小,每个换乘点都是决战紫荆之巅。

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平淡如水的生活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不多迈几步,怎么能知道哪步是这一步?

可能是一场大病,可能是一场永别。或者还可能是丈母娘口中你无能为力做到的条件。

在足球场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开赛后先频频犯规,一次比一次尺度大,一次比一次口味重。当他们通过一系列试探了解到当值裁判的尺度之后,会把侵犯对手当成常规性的防守手段,比赛屡屡因他们被吹停,但他们却很少得牌,还经常引得对手被红牌罚下。

只有从身体到物质到心灵,不断的变强,再强,更强。才能在命运的戏弄折磨突如其来下,最大程度的保护好自己所在乎的人。

少拉一秒口头警告多给一脚追加停赛,不当着裁判的面拍拍对方的菊花以示友好,怎么能知道裁判最大的宽容在哪里?

没有力量保障的自由,就像无根的花朵,任她一时花开灿烂,终究会被风吹雨打去。

先努力了,你才可以找出一个性价比高的姿势。从头到尾都死死抱住扶手、从头到尾都跟着对手狂奔,确实,你够努力、你更努力、你可tmd的努力呢,但是,活的那么苦,结果还不好,除了感动中国,谁都打动不了。

更何况,我想看看那个更大更好的世界,也想看见那个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下车了才发现隔壁车厢在拍摄维秘外景的比.基.尼展示环节,而你在薄薄的人墙之外和狐臭男斗争了一个小时,哭不哭?

比赛结束了才明白原来只要不扯掉对手的球裤别的什么都能干,谁都能干,扳手可以带,少林功夫可以用,后不后悔?

这种天差地别合理吗?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更懂得如何教育子女、为子女教育倾注更多,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过得比其他人要好呢?除非要取消家庭,否则这种差别是必然存在。也许有人会羡慕柏拉图笔下的哲人王国度,由国家来抚养教育每一个婴儿,但那很显然只是个乌托邦。

有一个朋友,刚毕业去了我们那个年代500强外企的代表,上帝指使冠名,当管理培训生。三年后突然辞职考公务员,问其原因,她说她受不了自己回到家里都习惯性的用祈使句和父母说话,这份工作让她的性格扭曲到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

复习几个月后,她考上了。几年后我再次去出差,得知她已经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去了我们那个年代著名的养老外企,老牌牌子。我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没有再开口,但我能感觉出,那时她的笑容,是最接近大学时期的。

现在她依然是一个老牌牌子的员工,在朋友圈里从来不抱怨、不艳羡、不秀恩爱、不晒幸福、不鸡汤、不鸡血、不锦鲤、不不转不是人,不看不是人。

先排除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剩下的,都是足够滋润的。

“同样是重点大学,我们嘛嘛村也是有人才的,也是出得了人才的,我还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未来会有怎样的可能。

我们很乖的把时间都浪费在自习室了,最后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但是身边有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学,自入校就努力参与学生会、通讯社、竞班干,写论文,参与交换生活动,最终走的比我们都远很多。我们曾经以为上大学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了,但是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蛮练和身边有教练指导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要是先不努力呢?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优秀的人曾经教导过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二造暗器,老三伤不起,老四有软用,老五没软用,老六软有用,老七没人理,老八成宅男,老九当吊比,老十最废物。

年轻时得过且过还是以后优哉游哉,自己选咯。

这种家庭出身与子女成功的相关性合理吗?很大程度上当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人一阵见血地指出了这里的不合理之处,嘛嘛村知名网友上帝指使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些看似不够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聪明努力,而是当他们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聪明努力时,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来‘克服’出身的”。

很多人讥讽富二代的“成功”不值一提,因为他们依仗了父辈的资源。但世上富二代多了,其中固然有不少“败家子”,但也不乏能够运用父辈财富再创辉煌的,后者终究还是自己有两把刷子!这样的人,即使生于普通人家,最后也会凭自己双手成为“富一代”的!

富人的财富不论是来自于辛苦创业还是“不正当手段”,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一味“仇富”对我们自身毫无益处!奉劝各位吊丝朋友们还是自己争气、发奋图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吊丝逆袭”之路吧!~

这样的注脚随处可以找到,例如,家庭出身一般的学生,在“视野”、“见识”上与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往往就不具有可比性,有网友如此描述这样的差异。还有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希望我的一生可以这样度过:当我回首往事时不因少复习一个知识点而懊悔不已,也不因多苦逼的学习一分钟而愧对自己,在我临死的时侯能够说:“我这一辈子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得了60分,多一分浪费,少一分报费,我这一生能有你们这帮兄弟我值了,值!”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家庭背景造成人与人的差别,这个原因合情合理,不能说明这个结果就合情合理——很显然,这会导致阶层固化,让富人形成富裕的循环,穷人形成穷困的循环——因为他们连用知识来打破差别都做不到。这显然会破坏一个社会的活力,并导致种种社会问题。

家庭的影响,并不只局限于经济状况。更多是——学识,见识,资源,朋友圈,思维方式,心态(尤其重要)等的巨大差距。目前现状下,这些方面的家庭影响过大。所以从根源上来说,由国家出面,弥补弱势家庭教育缺失,进行公共教育补偿,是整体快速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途径。尤其,现在留守儿童这么多,如果不审慎、不作为,将来会成为国家之殇。

所以,很多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都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里说的教育平等,不是说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已经有很大差别——而是要实现教育效能的均等。

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已经是一句空话了,现代社会除了知识之外,见识也占一部分,寒门学子可能知识不缺,但是见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了,几乎是没见识,这决定了他无出头之日。

1是否优秀和出身是否好,好像没有必然联系。2比我聪明没什么好羡慕。虽然没他聪明,可我也不笨,只要能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即使没他优秀,我也知足了。3看到别人努力,这种努力向上的积极态度,应该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勾起我们的嫉妒。4别人是否成功,不会影响到你是否成功。5国家的教育、选拔,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是否成功,很大程度都是自己造成的。

可笑的是很多人还相信寒门出状元,还有很多老人家相信鸡窝会飞出金凤凰,总拿那么几个凤凰男做例子认为穷人孩子早当家懂事会读书,其实更多穷人的孩子将来还是穷人,而富人家的二世祖其实很少,更多的长大后比较优秀。强调某些富家子弟的负面形象,和那些凤毛麟角的穷出身却有较大成就人士的例子,都对社会没好处。把现状更客观的报道出来,改变某些愚昧的思想吧。

出身好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而出身不好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考虑自己的生计优先。也许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在许多方面都很有天赋和才华,但是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做自己的感兴趣的事,只能做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但是可以维持生计的事,从而泯然众人矣。坚持梦想说起来就4个字,但是对于一个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人而言要付出多少的辛酸苦楚。

现在出身不好,连老师也看不起了,还谈什么教育,别人出身好,只要有钱,就能请助教,没钱的,怎么请????有些地方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看人家其它国家,出身不好的读书还有补助,而我们呢,一看就知道差别在哪了。。。

有人说别人上一辈努力了,其家族才有今天的成就,而你之所以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是因为你的祖先不够努力,看似有理,但上一辈的问题造成的结果却要后一辈去承担,这公平么?一个人是没法去选择他的出身的,所以虽说世上没有绝对公平,但国家却有义务去追求公平,因此国家必须提供足够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其实,当你明白人要先努力那天起,你就不需要再努力了,以后的,都是生活。原谅我没有文化,水平低,学识也没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