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工程兵 > 第三百一十章 炫耀

大秦工程兵 第三百一十章 炫耀

作者:远征士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2:48:45

第三百一十章 炫耀

头曼单于当然不知道像沈兵这样的军队全天下就只有这一支,尤其是那以打乱匈奴骑射的三弓床弩,除了沈兵的北地有装备外其余地方那是连听都没听过。

不过用三弓床弩的出现还真是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秦军尤其是对抗骑军。

比如在野外与骑军对阵,动不动就往周围发射几道索箭……于是匈奴绕着周围转圈然后朝中间射箭这招就玩不转了。

冒顿也是与头曼同样的想法。

在这情况下若还要进入中原劫掠没有利益……就算能劫到些财物只怕也是得不偿失,赔本的买卖匈奴当然不愿意做。

因此沈兵这一仗实际是打出了云中郡的安宁,甚至再往后沈兵继续扩大圈地范围并加快步伐时,匈奴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轻举妄动。

沈兵这边就重新把注意力转到了发展生产的问题上来。

从中原运来的粮草、矿石和劳力也逐渐增加。

其实沈兵知道,云中郡最缺的不是这些,而是百姓。

有百姓就有了一切,否则所有的都只能仰人鼻息……

比如此时的云中郡,因为没有百姓所以兵员只能由中原提供,另外还有劳力、矿石等。

这不是说沈兵想造反,而是沈兵知道往后历史会如何发展:

嬴政死后赵高串通李斯为了立胡亥,密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

扶苏一死,身为扶苏半个老师的蒙恬被逼死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虽说沈兵貌似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要说改变其实也没改变……他只是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死的人少了许多。

比如昌平君和项燕应该兵败自刎,还有千千万万秦、楚相争的兵士。

尤其赵高和李斯两人的利益关系没变,这点没变就意味着他们会有害死扶苏的动机。

而沈兵却偏偏替代了蒙恬成为扶苏的“半个老师”。

如果历史重现怎么办?

赵高是嬴政身边代写诏书下达圣旨的人。

李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他们说嬴政没死那谁敢说嬴政已经死了?

他们下假圣旨……事实上那就是真圣旨,因为圣旨一直都是赵高代写的,又盖有嬴政的大印,真圣旨也长这样,一分不差。

它与真圣旨的区别就是,那不是嬴政说的话。

但嬴政要是死了,难道还能爬出来将赵高和李斯这两人问罪不成?

于是,几乎全天下都在赵高和李斯两人的控制之下。

当然,这控制是暂时的,赵高和李斯两人无法长期这样借尸传旨,时间一久百官没见着嬴政的人就会起疑。

于是赵高和李斯必须逼死扶苏立一个他们可以控制的人当皇帝以保住自己的权势,这个人当然就是赵高的学生胡亥。

至时若沈兵碰到这情况怎么办?

抗旨不遵?

那就是与天下作对就是谋反!

后世许多人说扶苏是因为迂腐看了道赐死的圣旨就自尽,然而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扶苏不知道嬴政已死,以为这就是嬴政真实的意思。

那么去咸阳面圣还有意义吗?

嬴政是要下怎样的决心才能将其儿子赐死?

又岂是几句话就能劝回头?

于是摆在扶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依旨自尽,要么起兵造反。

扶苏不愿选择后者,同时也对后者没有信心,于是只能选择前者。

沈兵不希望最终还是这个结局,所以必须事先多做准备。

该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百姓?

沈兵思考良久就找来了剺,问:

“二五百主可通晓匈奴言语?”

剺拱手回答:

“我等与匈奴言语相近,虽不能说通晓,但**不离十。”

沈兵点了点头,道:

“如此甚好!”

说着就让人带了一名匈奴俘虏并谴退左右,让剺转告俘虏:

“转告匈奴大王,在我沈兵独创的床弩、索箭之下,尔等来多少我便灭多少!”

剺不疑有它,把这话原话翻译给俘虏接着并将其放回去报信了。

这表面看起来十分正常,就是沈兵向匈奴示威并警告,甚至就连头曼单于听了也只是气愤,差点就要把回来转告这话的俘虏一刀砍了。

但冒顿却拦住了头曼,问俘虏:

“再说一遍,你可记清了?”

俘虏又重述了一遍,然后回答:

“左贤王,属下记得一字不差。”

冒顿又问:

“你确定他有说‘独创’二字?”

俘虏很肯定的回答:

“确定!”

这时头曼才意识到问题所在,问:

“这是不是说……只有云中郡有床弩和索箭?甚至那如此了得的弩箭也是?”

冒顿点了点头:

“这也是我所想。”

“我探得情报,据说那沈兵是工匠出身,能制也各种千奇百怪的兵器及用具。”

“所以这或许是真的,中原或许还没有床弩和索箭。”

“只是……”

头曼单于焦急的问:

“只是什么?”

冒顿回答:

“沈兵如此精明,又怎会透露这情报与我们?”

“而且这似乎是他有意让我们知道的。”

“这是不是引诱我们前往中原的陷阱?”

头曼蛮不在乎的回答:

“哪有那么多计,这只是沈兵炫耀自己的功劳犯下的错!”

“何况,我们只需派出探子打探一番就知道了!”

说着马上就派出牧民伪装成贩马商人前去打探。

其实冒顿猜对了一半,这的确是沈兵有意透露给他的消息。

其实沈兵是真不愿意跟匈奴打这一仗,更不愿意这一仗会胜得如此完美。

这并不是说沈兵喜欢被虐,而是从长远考虑不应该有这场胜仗。

如果匈奴这么容易就被打败,如果边境只需沈兵这一万多人驻守就可保安宁,那还有必要往云中郡迁移百姓做长远打算吗?

换句话说,此时的沈兵从某方面说跟匈奴是一条船上的:匈奴强则沈兵强,匈奴弱则沈兵弱。

只有匈奴够强能威胁到中原,中原才有可能源源不断的往边境送人送物。

否则,那什么翻倍的粮草与资源,以及一万劳力……不过就是战胜后的奖励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