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 > 第295章 盯着本质

第295章 盯着本质

赵桓没有回答汪藻的发问,只是说道,“等到了苏州城再说吧”,便离开了地牢。

才过一天而已,这座庄园已经物是人非。

赵桓向胡春问道:“汪伯彦等人逃走,为什么没有处置地牢里的人?”

胡春小心翼翼答道:“杜充和蔡绦原本是想杀人的,但是被汪伯彦和黄潜善阻止,说里面都是声望很高的人,万一日后哪天事情被捅了出来,他们就要遭受天下人的唾骂和朝庭无穷无尽的追杀,所以她们便放弃了!”

赵桓满含笑意的看着他们三个:“恭喜三位弃暗投明,今后有何打算?”

三人垂首抱拳:“愿效命于朝廷,还望大人勿弃!”

赵桓颔首:“毕竟都是为我大宋江山效过力的,朝庭连方腊都能容,怎么会容不下你们?放心就是!”

三人再三谢过,赵桓都一一抚慰,一行人向苏州城里而去。

……

景王赵杞到这苏州城已经两天了,他与何栗两人连夜提审了一干证人,再三比对,发现所有人的供词都与呈报东京的案卷一模一样。

按照大宋律法,这事已经无法逆转,除非动用强权,死保曹晟。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铁证如山,只能结案了!”何栗放下最后一份供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他看向赵杞,发现赵杞正盯着案上的惊堂木出神。

何栗走了过去,施礼道:“殿下,你在想什么?”

“哦……此案疑点重重,暂不能结案!”赵杞从沉思中惊醒,指着卷宗道,“至少有三大疑点必须要查明白!”

“疑点一,既然铁证如山,曹晟为何宁愿死都不愿认罪?我记得和大人堂审闲暇的时候说过,像这种情况很少有人在喊冤。”

“疑点二,义庄既然都有专人把守,何大人也说了很少有走水(古代称失火为走水)的情况,怎么偏偏在此案事发当晚,死者的尸身就被一把火烧了呢?”

“疑点三,曹晟的几个随从全部都被愤怒的百姓们打死,这很难想象。据曹晟所说,他带的这几个人其中两个武艺高强,即便不能在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中全身而退,也不至于就被活活打死吧?”

“人命关天!皇兄既然把这件事托付给咱们两人,咱们就必须要追查到底!”

何栗听说,苦笑着坐在一边,解释道:“按照大宋律法,苦主状告曹驸马,证据已足够;但曹驸马想要脱罪,就必须要证明这些证据有问题才行。下臣也知道这件事有很多疑点,也想尽了办法尝试着推翻现有的证据,结果没有任何收获。”

“就拿殿下这三个疑点来说,乍听的确很有道理,但从律法上说,只不过都是殿下的猜测而已,不是殿下怀疑这件事有诸多巧合、这事就是假的,相反,巧合也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比如曹晟爱惜名声胜过爱惜生命,他就会宁死不认罪;再比如说义庄走水,总不能说这事儿就不可能发生吧?再说曹晟的几个随从,苦主说百姓们有拿秤砣出手的,不小心击中了死穴,导致一个高手横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之,巧合虽然是疑点,但并不能当做推翻证据的关键。”何栗耐心地向赵杞讲道。

他的经验比赵杞丰富得太多了,两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级上。

但赵杞的学习精神让他很钦佩,自从在东京接到圣旨开始,赵杞就开始了研究卷宗和大宋律例,从东京来江南的路上也孜孜不倦地向何栗请教。

而是何栗的耐心,也正是出于要指教他的意思。

赵杞听了何栗的解释,苦思良久,最终仍然摇了摇头。

“我明白何大人的意思,一切依大宋律法而行;但皇兄在东京的时候曾教过我一句话:在任何时候的任何律法,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疏漏的。所以他教我不单要遵循律法,还要把目光紧盯着事情的本质。”

“这件事,虽然按律法来讲铁证如山,但有疑点就是有疑点,如果不管不顾判了曹晟的死罪,等哪天疑点有了证据,难道曹晟还能活过来不成?”

“事关生死,必须谨慎!更何况这件事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生死问题了,还关乎到我大宋江山的稳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让那些奸贼的阴谋诡计得逞!”

“这件事,我要再想想,直到所有的疑点消失为止,不然我就常驻在这苏州城里……”

何栗闻言,也皱了半天的眉头,最终还是认可了赵杞的主张。

“报!景王殿下,何大人!军统司的人来了!来了好多的人,还有青龙军的人马!”

宿良突然进来禀报,随后赵杞和何栗便看见外面进来了一大票人,多数都是身穿白色细甲的女兵,簇拥着为首的十几个男子。

随后,赵杞便惊得立刻站了起来:看这支女兵衣装,可都是皇兄的贴身卫队,难不成皇兄也来了苏州?

但还不等他开口,赵桓便快步向前,来到了赵杞和何栗的面前:“景王殿下,何大人,我等都是军统司的,奉官家的皇命前来相助二位!”

赵杞看着眼前的人,总觉得仿佛在哪里见过一般,但左思右想偏偏又想不出来。

或许真是皇兄的手下人,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吧!

他暂且打消了心中的疑虑,看向赵桓的身后:“这些都是何人?”

“颇有来历!这三位原本都是东京的禁军将领,受蔡京等人的牵连逃难江湖,如今已然弃暗投明,愿意相助殿下!”

赵桓便让胡春、程子明、黄魁三人拜见赵杞,赵杞把三人扶起,态度甚是和气。

赵桓又介绍汪藻等人,赵杞在东京时便早已听过几人的大名,此刻听到赵桓说她们不屈于贼被关在地牢中,心中愈加敬服,也愈加谦和。

最后,赵桓又介绍了郑居中。

“郑大人当初被官家贬黜,一怒之下弃官离京,没想到上了汪伯彦的贼船;如今汪伯彦等人已经逃走,唯独郑大人候在庄子里,看见已经存了悔恨之心。景王,苏州城的案子,或许郑大人知道的更多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