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286.移民中转站(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286.移民中转站(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在鲁若麟离京的时候,卢象升早已抵达了辽南。

卢象升离京之后先是来到了天津,那时天津还有很多流民没有来得及运走,而且每天都有新的流民不断到来。虽然金州军的船只在不断的往外运人,但是城外中转站里的流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

特别是鲁若麟与朝廷达成了粮食换人口的协议之后,京师周边很多没有饭吃,无家可归的流民在官府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开始向天津转移。

为了拿到金州军承诺的粮食,各地官府也是花了一些代价的。至少他们拿出了一些粮食让这些难民们免于被饿死,使他们能够活着到达天津。

这样的待遇比起以前的不管不问实在是相差巨大,说明官府不是没有办法保证这些百姓不饿死,而是缺乏主动去做的动力。

因为战乱,导致朝廷缺粮,百姓缺粮,但是一些大户人家绝对不会缺粮。不但不缺,可能还存了不少。

只是想要这些大户们拿粮食救济百姓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大户们还在等着趁机吞掉百姓的财产发财呢。官府也不敢得罪这些势力庞大的地头蛇们,所以只能看着那些百姓饿死或者被大户们生吞活剥沦为奴仆。

大户们需要的人手毕竟有限,还有大量的百姓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可能冻死、饿死。现在有了丰厚的利益,这些百姓的粮食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而且还可以官商勾结,让当地官员和大户们都可以狠赚一笔。

官府出面,大户们出粮食,换回来的粮食除了上交朝廷的,还可以剩余不少。所以这些百姓从先前的人憎狗嫌,变成现在的大受欢迎,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和大户们为了将流民算到自己头上而大打出手,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不要怀疑大明官员和大户们的节操,为了换到粮食和银子,就连一些原本还可以维持一下的百姓也被半蛊惑、半强制的送到了天津,使得到达天津的难民人数大大超出了金州军的预计。

现在来到天津港的除了金州军的船只,还有非常多的运粮船。这些运粮船有江南一些大家族的,也有郑芝龙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全都装满了粮食。

运来的粮食也不尽相同,江南那边运来的以大米居多,也有一些红薯、玉米之类的新式粮食。郑芝龙那边来的船则几乎都是运的红薯、土豆、玉米,这几样作物在大员广为种植,产量非常丰富,否则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运到天津来。

鲁若麟出兵京师之后,就开始组织南方的各家势力往天津运粮。因为鲁若麟知道,不管战争结果如何,京畿肯定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粮食短缺问题将会非常严重。这个时候贩运粮食到北方,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而且不光是赚钱的问题,手里握有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筹码,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交易,比如像鲁若麟这样用来换取人口。

这些粮食都是鲁若麟真金白银买下来的,而且租下了这些势力的船只帮忙运送,花费的代价可不少。不光是银钱和物资,还搭上了不少的人情。

随着金州军的蒸蒸日上,鲁若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鲁若麟的人情分量自然也是越来越重。这些势力不光要考虑商业上的利益,政治利益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哪个更有价值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家族不光会赚钱,也会投资政治势力的。很明显金州军就是一个大大的潜力股,非常有投资的价值,所以在鲁若麟提出要求之后,越来越多的江南大家族参与到了运粮的队伍。

江南这些年大片土地转做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有湖广地区粮食的补充,江南的粮食供应还算正常,只是粮价稍微有点贵。

那些大户人家是不可能缺粮的。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囤积粮食几乎是一种本能,哪个家里没有几十上百仓库的粮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只要他们愿意,还是有大把的粮食可以往外卖的。

而且随着红薯、土豆、玉米开始在江南流传,很多原本不适合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地方也都种上了这些新式作物。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不挑地,房前屋后可以种,丘陵山坡可以种,反正只要是有点空地都可以种植。

不光能种,产量还不低。虽然味道没有大米好,但是其他的那些优点足以掩盖这点小小的瑕疵。

如今去江南随便逛逛,都可以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薯和土豆地,饿怕了的华夏人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种植粮食的机会。

现在红薯、土豆和玉米已经成了江南底层百姓的重要口粮,大大缓解了他们的粮食困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生产中。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棉花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和棉布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些都与粮食供给更加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产量的增加,自然伴随着对市场扩大的无限渴求,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当原有的市场容量达到极限时,开辟新兴市场就迫在眉睫了。

而谁才能带领大家找到新市场呢?大家心里都有数,靠郑芝龙肯定不行。

郑芝龙虽然称霸华夏南海,但那靠的是郑芝龙的个人威望和郑家强悍的实力。其实郑芝龙集团内部各种规矩混乱不堪,且朝令夕改,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超大型的团伙罢了。

而金州军则不同,同样实力强悍,但是更加有规矩,并且目光长远,发展潜力巨大。

两相对比之下,那些江南大族们选择谁带领自己开辟新兴市场自然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才会有鲁若麟一声令下,众人放下手头的生意往天津运粮的盛景。

卢象升来到天津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老仆,外加鲁若麟安排的五个护卫。

天雄军已经离开去了辽南,走之前卢象观他们已经知道了卢象升的处理结果。虽然仍然为他有些愤愤不平,但是知道卢象升无事之后,也算走得比较安心了。

对于天雄军被金州军收编,朝廷心里是有些膈应的。毕竟这是朝廷的兵马,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归了金州军,任谁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可惜形势比人强,当初朝廷选择让卢象升背黑锅的举动,迫使卢象升为了避免天雄军受到朝廷的打击报复,主动将天雄军交给鲁若麟,这就注定了朝廷不可能再收回天雄军的指挥权。

除非朝廷重新起复卢象升,还有那么一点可能。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时间长了鲁若麟绝对会将天雄军吃得连渣都不剩,即使卢象升来了都不一定好使。

来到天津的卢象升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仔细查看了一下金州军转运流民的情况。

虽然卢象升现在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谁也不敢真的把他当普通人看待。这不,黄济知道卢象升到天津了,百忙之中主动来作陪。

“大人,这些流民身体还是太虚了,而且几乎都没有坐过船,这样送走只怕很多人会坚持不住死在半路上,所以必须在中转站里将养几日,等到身子骨强一些了再送走。”黄济陪着卢象升视察中转站里的流民生活情况。

“老夫现在是一介平民,当不得什么大人的称呼了。”卢象升纠正着黄济的称呼。

“大人说笑了,不管您是什么身份,在我这里永远都是大人。”黄济对卢象升的人品还是很佩服的,这样的人在大明官员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所以黄济对卢象升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随你吧。”见黄济执意要如此称呼,卢象升也不为己甚。毕竟身居高位惯了,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在心态上,卢象升依然是一个上位者。

只见整个中转站规模非常大,房屋都是紧急搭建的,全都是营房结构大通铺。

因为工程量巨大,这些营房都是用木头搭建,上面再糊上泥浆,盖上茅草。好在是冬天,雨水稀少,遮风避雨还是没有问题的。

大通铺都是烧炕的,上面铺着干草,还放置着一床床叠好的被褥,保证在冬天里睡在上面温暖舒适。

这些都是前面的流民留下的成果,现在中转站的流民也在建设新的营房,为后来者建造一个舒适的临时家园。

卢象升对营房的现状很满意,这样的居住条件绝对可以保证流民们不会冻死,可见金州军是花了心思的。

接下来卢象升又去食堂参观了一下。

对流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吃穿住,其中吃的问题最大。能够吃顿饱饭,活下去,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卢象升来的时候,正好是饭点,大家都在食堂排成一队队等着吃饭。

食堂里的桌椅都是那种连在一起的大长条,制作简单粗糙,但是结实耐用。

现场有金州军的士兵维持秩序,所以虽然人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没有什么混乱。

卢象升特意跑到前面去看了一下,只见发放的食物很简单,就三样。蒸红薯,咸鱼炖土豆,加上一碗肉汤。

餐具就是一个大木盘子,所有的饭菜都放在里面。大个的红薯有三四个,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多要,但是一定要吃完;咸鱼炖土豆不多,但是油汪汪的,而且每个人都会分到一两块咸鱼;说是肉汤,其实看不到几块肉,不过上面的油花倒是看得非常清楚,至少确实放了肉或者骨头的。

这样的食物荤素搭配,已经非常好了,对流民来说甚至有些奢侈。

卢象升看到每个流民打好了饭菜都是一脸的惊喜,端好盘子就会就近找个地方坐下来吃。

咬几口红薯,吃点咸鱼土豆,再呷几口肉汤,那表情不知道有多满足。

卢象升发现每个队伍的最前面都是妇女、小孩和老人,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本来应该是吃大米饭或者馒头的,只是最近来的人太多,米面稀缺,只能用红薯来填饱肚子了。”黄济在一旁解释道。

卢象升对着黄济欣慰的说道:“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百姓们所求的不过是一碗稀粥聊以活命,你们能够让他们吃饱、吃好,还有鱼有肉,只怕他们早就对你们感恩戴德了。”

“那倒是。本来这些百姓对于去辽南还有些抵触,在这里过了几天之后,赶都赶不走了,只想快点去辽南,天天过这样的日子。”说起这个黄济一脸的得意。

在争夺民心上,朝廷明显的落在了金州军的后面,这让卢象升很是黯然。

但是百姓是最实际的,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支持谁。可以预见,这些百姓一旦去了辽南,就会成为鲁若麟的铁杆,哪怕是要他们和朝廷对着干,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但是这能怪鲁若麟吗?没有鲁若麟,这些百姓中的很多人可能会饿死、冻死,或者揭竿而起造反,鲁若麟救济这些百姓对当下的朝廷是有益的,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大大的善举。

只是如此做的隐患还是太大了,一旦鲁若麟有不臣之心,朝廷对鲁若麟的放任就会成祸乱的根源之一。

说到底还是朝廷自己无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鲁若麟大肆的收买人心而无力反制,甚至要推波助澜才能度过难关,实在可悲。

卢象升将担忧埋藏在心底,对黄济笑着问道:“要同时养活这么多人,还要吃得这么好,不容易吧?”

黄济闻言表情略带苦涩的点点头:“确实不容易。十几万人要吃要喝,而且每天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我这边的压力也非常大。好在这些日子来天津的粮船逐渐增多,后面就会宽松不少,还能有余力兑现对朝廷的承诺了。”

“什么承诺?”卢象升一愣,他还不知道鲁若麟与朝廷达成的换粮协议。

黄济连忙将事情的原委给卢象升讲了一遍,卢象升听完点了点头:“兴汉此举善莫大焉。”

鲁若麟愿意花大价钱为朝廷输送粮食,可谓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对于朝廷稳定北方作用巨大。卢象升对于鲁若麟没有只顾自家利益,而是以朝廷大局为重非常满意,刚才的那些担忧也被冲淡了不少。

这些百姓们吃的很快,也吃的非常干净,吃完后马上起身,将位置留给后面的人。而且每个吃完的人都规规矩矩的将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有专门的人将餐具收走清洗,整套流程井然有序。

仅仅是吃饭的这点细节,卢象升也看在了眼里,对于金州军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百姓调教得这么懂规矩非常意外,决定再多看一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