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387.主动来投(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387.主动来投(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一旦下定决心,金州军的部署就开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

鲁若麟向朝鲜增派了五个师的兵力,并将预备北伐的粮食一船船的往汉城运。

即便如此,皇太极也没有进攻辽南的想法。当初全力南下都碰得灰头土脸,现在的金州军比以前只会更强大,主动进攻毫无意义。

虽然得到了大量兵力和物资上的补充,但是崔永建完全没有扩大自身地盘的想法,依然将控制的区域限定在汉城周边平原地带,无非是比之前稍微向北延伸了一些。

这么做也不是为了扩张,主要是为了方便接收北边的朝鲜难民。早一点让难民进入金州军的控制区域,他们活命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不过有时候事情总不会以你预想的轨道运行,崔永建不想扩张,但有的是人上杆子贴上来了。

首先是深受金州军影响的全罗道主动靠了过来,明确表示要接受金州军的领导。

全罗道地处朝鲜半岛的最南端,鞑子很少涉足这里,受鞑子的影响很小。同时因为紧邻济州岛,全罗道与金州军的往来非常密切。哪怕是鲁若麟脱离朝鲜自立之后,两边的往来也没有减少,只是没有以前那么明目张胆罢了。

作为金州军南北航线上重要的节点,全罗道的木浦港受金州军的影响是最深的,可以说木浦港现在完全依靠金州军而存在。

如今的木浦港可不再是以前落后贫穷的小港口了,已经发展成了繁华富庶的港口城市。论富裕程度,在整个朝鲜南方基本都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而且金州军在木浦深耕这么多年,当地从官员到百姓对金州军的认可程度非常高。在得知李倧被抓到盛京去了,金州军占领汉城的消息后,以木浦为代表的全罗道第一时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归顺金州军。

实在是因为全罗道的官员百姓受够了汉城无休止的搜刮,趁此机会脱离李氏朝鲜的统治。

为了应付鞑子的勒索,汉城肯定要将手伸向各地以满足鞑子的需求,因为金州军而富裕起来的全罗道自然成为被搜刮的重点。

全罗道百姓承担着远比朝鲜其他地方高的赋税,辛辛苦苦赚的钱财大部分都被汉城拿走了,日子不过是比朝鲜地方强一点,比起金州军治下的百姓就差太远了。

因为这个全罗道的官员、百姓早就心有怨言,只是碍于大势不敢说什么。如今李氏朝鲜不行了,当然要趁此机会投向能够带给自己好日子的人。

崔永建对于全罗道的归附倒是乐见其成,毕竟那边现在还能够自给自足,并不需要他给予太多支持。无非是全罗道各地还有一些起义军没有平定,需要金州军提供一定的武力支持。

只要不是要粮食,崔永建这里都好办。

崔永建直接派了一个师的兵力前往全罗道,协助当地官府维持治安和平定匪乱。

至于接收全罗道,崔永建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不是不愿意,而是没人。只能先让当地官府自治,等到条件合适再派官员前往管理。

陆军在行动,金州军的海军也没有闲着,朝鲜沿海几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在鲁若麟决定出兵朝鲜之后也很快落入了金州军的手中,比如釜山、群山等重要的港口。

不过海军根本没有深入内陆的意思,仅仅只是占领这些重要港口,维持海上航线的安全。

港口周边的朝鲜势力,即使不想归附金州军,对金州军占领的城市也是避而远之,轻易是不敢到那里去闹事的。当然,也会有头铁搞不清楚状况的,想要捋一捋金州军虎须,结果自然非常的悲惨。

所以这些被金州军占领的港口城市对于很多朝鲜人来说意义非凡,无一例外成为朝鲜人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特别是那些有钱人,争先恐后的向这些港口城市迁移,造成了这些港口城市的畸形繁荣。

像全罗道这样的地域,投靠过来也就罢了,但是像江原道和庆尚道也想投靠过来,这就让崔永建有些头大了。

这些地区位于朝鲜的东面,除了沿海一带有极少量平原,以及群山之间有些小型的山谷盆地,其他的地方全都是莽莽大山。

在这个交通原始落后的年代,这些地方的特征只有一个,那就是穷,而且是非常的穷,穷到朝廷和鞑子甚至都搜刮不出多少油水来。

这些地方虽然也有一些矿产资源,但是受限于恶劣的交通情况根本就运不出来,可以视作毫无价值。

这些人跑到汉城表示要归附的同时,张口就是要粮食、要军队,让崔永建非常的无语。

随着朝鲜统治的崩坏,这些山区出现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起义军和土匪,官府的统治已经只能局限于城池里面,对于广大的山区和农村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对于这些地方的归附,崔永建只是在名义上接受了,实际上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只是给予了部分的钱财,让他们自己组织军队维持治安,实在是没有能力去管他们的。

崔永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汉城及周边地区,力争将其打造成金州军在朝鲜的前进基地。

崔永建首先实行的一项政策就是废除了朝鲜的四民等级制度。

朝鲜为了稳定统治,将国内民众分为四等。

最高等的就是王族,其次就是两班贵族,再就是平民,以及最下层的贱民,很有点印度种姓制度的味道。

在朝鲜,跨阶层上升是非常困难的,反而向下流动非常平常。这样的制度固然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但是也造成了国家的一潭死水,几乎毫无活力。

崔永建原本就对朝鲜的政治体制不满,他更喜欢金州军那样人人平等的环境。虽然他也是两班贵族家族出身,但是他要做的就是摧毁这个为权贵阶层服务的腐朽制度,重新焕发朝鲜民众的活力。

他的主要手段就是限制原来两班贵族们的权力,大量录用和提拔平民出身的官员。赐予所有贱民自由身份,不再限制他们学习、经商、做官的权力,并允许他们自由流动。

崔永建的这项政策在汉城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那些世家贵族的强烈抵制。

因为那些所谓的贱民大多都是权贵之家的奴仆,甚至是奴隶,崔永建赐予他们自由身份无疑就是在割那些权贵之家的肉。

不过此时是那些世家贵族最虚弱的时候,面对崔永建的强硬态度,根本就无力反抗。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将家族中的子弟召回来,不为金州军效力。

但是崔永建根本就不受他们的胁迫,别说他从金州军带了很多朝鲜族的官员过来,实在不行还可以从平民中招募读书人来做基础的工作。反正又不是很难,学一学就可以应付过来。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权贵家族都这么短视,比如像李义仁家族这样彻底投靠金州军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崔永建虽然人手紧张,但是也没到无以为继的地步。

那些恢复自由身的贱民们,一辈子都依靠主家活着,陡然恢复自由,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生存,所以崔永建的相关政策优先照顾的就是他们。

给他们分田,让他们有立足之地;开大基建,大修道路,让他们能够有活干,有饭吃;建工厂,招工,将他们重新管理起来。

总之就是让他们能够活下去,不让他们重新走回原来的老路——卖身权贵为奴。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逐渐适应新的生活,崔永建相信以往的悲剧肯定就不会发生了。

在种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汉城彻底焕发了活力,到处都是辛勤劳作的百姓。崔永建相信,只要撑过了这最艰难的一年,朝鲜将不再是金州军的负担,反而会成为金州军争霸路上的强大助力。

开城,是金州军在朝鲜占领的最北城市,金州军第十六师就驻扎在这里。

十六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作战,而是接应从北边逃难而来的朝鲜百姓。

要说这些百姓也是真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被鞑子从家园往南边赶,中途只在平壤的时候被金世权稍微救济了一下,否则绝大多数人根本走不到开城。

当然金世权救济这些百姓并不完全是出于好心,或者是不忍心看这些百姓去死,更主要的是完成鞑子交给他的任务。

要是这些百姓还没到汉城就全都饿死了,那赶他们南下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只有这些百姓活着走到汉城,才能够消耗金州军的粮草和资源,将金州军困在朝鲜。

十六师的补给是有专线运送的,直接从白翎岛走水路运过来,而且粮食占了大头,目的就是让那些逃难过来的朝鲜百姓能够吃上一口救命的粮食。

开城北面建有一个巨大的转运营,十六师的一六一团就驻扎在这里。像这样的转运营开城一共设有三个,都是用来接收难民的。

一六一团的团长刘在勇原来是二师的一个连长,短短几年时间就提拔成了团长,可见金州军的大扩军影响有多大。

刘在勇是朝鲜人,不过来金州军比较早,基本已经汉化了。

十六师的师长韩希文将他安排在北面的转运营,也是看中了他朝鲜人的身份,可以更好的完成第一步的安置工作。

协助刘在勇工作的是很多从金州军过来的朝鲜族自愿者,他们不属于军队编制,但是归刘在勇管辖,主要是方便与难民们沟通。

实在是因为朝鲜百姓懂汉语的太少了,一六一团虽然有部分朝鲜族士兵,但是不足以完成沟通的工作,所以崔永建才会请求鲁若麟派来了大量朝鲜族志愿者。

刘在勇带着警卫连在转运营的粥棚里视察,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

金州军现在粮食紧张,容不得一点浪费。想要救更多的人,粮食就必须紧细点用。

一个个大锅里是熬得稀烂的红薯羹,刘在勇打了一勺尝了一口。

不错。浓度适中,入口即化,咸味也十足,非常适合难民们食用。

大米和小麦现在已经限量供应了,属于紧缺物资,只有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尚有富余。转移营里供应的主要就是红薯和玉米,这个时候能够有吃的就不错了,那些难民是绝对不会嫌弃的。

“团长,你来了。”负责这个粥棚的是一营长余安宁,见刘在勇来了连忙上前见礼。

余安宁也是金州军大扩军的受益者,两年不到就从班长升到了营长,也算是火箭干部了。

“恩。昨天不是到了一批咸鱼吗?怎么没有加进去?”刘在勇问道。

“这些咸鱼放得有点久了,太硬了,处理起来有点麻烦,等弄烂了再加到粥里去。”余安宁也是逃过难的,知道对于这些饿得太久的人肯定不能给太硬的食物,只能给流食。

“也不知道后勤司从哪个仓库里扒拉出来的,这咸鱼硬得都能当刀用了,这不是给我们添麻烦吗?”刘在勇一边往前走,一边抱怨道。

“团长,后勤司能够拿出咸鱼来已经不错了。也就是我们是最前线才能有这待遇,汉城那边还想要还没有呢。”余安宁笑着说道。

“不加点料,这些难民可走不到汉城,后勤司精明着呢。”刘在勇瘪瘪嘴。

前面一群衣裳破旧的朝鲜人正在管事的指挥下将那些坚硬的咸鱼煮软、捣烂,再分到每锅粥里继续煮。

像这样的简单体力活自然不用金州军的人来做,只要管饭,有的是朝鲜人抢着做。

这些朝鲜帮工对刘在勇他们已经习惯了,也不像一开始的时候看见就下跪,安安静静的忙着手里的活。

不过他们看向刘在勇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羡慕,以及深深的感激。

没有刘在勇他们,这些朝鲜难民很多都要饿死,更不用说现在有了工作,不但自己,连家人都可以吃饱了。

特别是他们知道刘在勇是朝鲜人时,更是感到了巨大的骄傲。这可是天朝上兵,刘在勇能在里面做这么大的官,实在太了不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