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再造天朝 > 426.资本跟着战争红利走 求订阅,求月票、

426.资本跟着战争红利走(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虽然没有灭掉满清,但是金州军已经占领了一块大大的新地盘,这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

所有与金州军利益相关的人都渴望着金州军的强盛,希望分享金州军扩张带来的红利。

对于这些新占的地盘会不会重新被满清夺回去,金州军上下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是金州军吃下去的地盘,绝对不会吐出来,这是金州军这些年用彪悍的战绩证明过了的。

这次占的地盘太大了,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和荒地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金州军对海州一带的土地放开了口子,允许大家族、商会、有钱人大量购买,起步两千亩,没有上限。

金州军一直对土地买卖控制得非常严格,为的就是安置流民并防止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做大。这次放开辽东一带限购的口子,是因为土地面积足够了,不用再谨小慎微。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鲁若麟希望利用民间势力帮忙金州军移民。

别以外金州军大量出售土地那些大家族、大商人就一定占了便宜,这些地不管你种不种,都是要交税的。

虽然有三年的免税期,但是三年之后就会开始收税,如果荒着不种,每年光是赋税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金州军又不像大明本土,多的是无地的农民,只要有地不怕没人种。金州军这里人人有田,或者有比较固定的工作,谁愿意去租种别人的田地被别人剥削?

所以即使有钱买下大片的土地,也要考虑能不能找到足够的人手来种。

为了激励这些民间势力帮忙移民,金州军给予了他们一定的政策扶持。

由这些民间势力移民过来的,汉人必须在他们的农庄工作三年,其他民族的则必须工作五年。

当然这三五年也不是无偿的工作,还是有相应报酬的,金州军也会定期检查,避免这些人沦为这些大资本家的奴隶。

三、五年后,这些人可以自由选择是继续留下来,还是向金州军申请分田成为自耕农。

所以这些资本家的压力也很大的,要是对那些合同工不好,三五年之后会走得一干二净,遭遇现实版的用工荒。

资本从来都是充满冒险精神的,在金州军刚刚颁布新的土地政策,各个商会与公司就开始行动起来。

当初由北方的破落家族成立的金州军第一家公司——旅顺隆兴旺公司,就紧急召开了公司高层会议。

“都督府的新政策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次请大家过来就是要议一议,我们要不要出手。”董事长郭怀仁首先为会议定了调子。

当初郭怀仁等人听从了鲁若麟的建议,第一个吃螃蟹开设了公司,在众多南方大家族、大商号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了。并且发展非常迅速,如今在金州军的商界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那些参与组建公司的家族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整体实力比起在大明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尝到了甜头的隆兴旺公司股东们现在对金州军完全是死心塌地,是金州军坚定的支持者。不说当初金州军将他们从鞑子手中救出来,仅仅是金州军良好的生活和经营环境,就使得他们再也不想回到大明去了。

不光是他们这些人,随着北方越来越乱,稍微有点能力的家族都在考虑迁移的事情。这两年主动移民到辽南的北方大族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子弟在朝中为官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在朝中为官的人更加清楚朝廷目前的境况,说实话只要是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太看好。

这个时候为自己的家族寻找一条后路就非常重要了。

原本没有战乱的江南是非常好的选择,不过现在有了金州军这个更好的落脚地,那些北方家族开始纷纷将迁移地点选在了辽南。

毕竟江南的利益早就被那些大家族和勋贵们瓜分完毕,外人很难插进去。而且江南人非常排外,北方人迁移过去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阶层。

相反,金州军非常的开放,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更关键的是金州军的官府治理非常高效,也更加公平、公正,这对那些新家族来说尤为重要。

只有经历过秩序的崩坏,才会明白一个稳定的环境有多重要。

“董事长,现在鞑子还没有完全消灭,此时出手会不会早了一点?”一位股东小心的问道。

“早吗?一点都不早。真要等局势完全稳定下来,价格可就不一样了。”郭怀仁不以为然。

这个时候总经理田玉昆也发话了:“董事长说得没错,这个时候入手价格最低,虽然有一点风险,但是我认为完全值得冒一下。”

田玉昆作为隆兴旺的总经理,也是股东之一。当初他不过是一个股份占比非常小的股东,不过因为在总经理职位上表现出色,董事会奖励了一些股份,现在在一众股东中算是中等了。不过因为有总经理这个职位加成,他在隆兴旺里的话语权仅次于郭怀仁。

“玉昆说得对,这个险我们值得冒,也必须冒。隆兴旺因金州军而生,因金州军而旺,可以说我等与金州军已经俱为一体。现在金州军在北面与鞑子激战,还要养活几十、上百万汉民,正是困难的时候。此刻我们购买海州的土地不光是为了生意,也是要助鲁都督一臂之力。”

董事长就是董事长,脑袋里考虑的不光是生意,还要想到政治影响。

涉及到帮助金州军北伐这样大的事情,众人不再纠结,纷纷同意购入海州的土地,这点政治觉悟他们还是有的。

“既然大家都同意购买海州的土地,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土地将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起来?去哪里找人手?”涉及到具体经营,田玉昆最有发言权,也考虑的最详细。

“玉昆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郭怀仁对田玉昆很是信任。

“对于土地的用途,基本只有两条路,开垦成农田或者开发成牧场。开垦成农田的话收益会更高一些,毕竟这些年粮食的价格一直在上涨,都督府对种植粮食也有很多扶植政策。问题是开垦成农田需要众多的农民,而金州军境内大家也知道根本没人愿意做佃农,所以如何引入农民是最头痛的问题。”

“如果开发成牧场的话,就要简单一些。辽东本来就适合养马、养羊,做牧场的话成本最低,而且需要的人手也相对比较少。无论是马、牛、羊、猪,只要养大了也不愁卖。只是做牧场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从鞑子和蒙古那里找人了,毕竟我们这边会养牲畜的人不多。”

田玉昆为董事会提供了两个方向,供大家参考选择。

两个方案各有优缺点,不过大家心里更倾向于种田。毕竟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几乎刻进了华夏人的灵魂,只要有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种,可以种什么,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而且说到种田大家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成功的几率更高,养牲畜的话风险就大太多了。民间不是有句话吗,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可见养殖业的高风险。

就在大家准备表态支持做农场的时候,郭怀仁发话了,“为什么非要二选一?要做我们隆兴旺就都做,农场、牧场一起做!”

大家一时被郭怀仁霸气的话镇住了。

“我们隆兴旺作为金州军的第一家公司,虽然发展的比较顺利,但是与那些江南的大族和巨商们相比还是有处于劣势。想要与他们比肩,甚至超过他们,默守陈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这次是非常重要的机会,成了我们隆兴旺就是金州军商界的翘楚之一,败了无非再过几年苦日子。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一起赌一把?”

郭怀仁不愧是隆兴旺的掌舵人,虽然不参与日常经营,可能也不怎么熟悉做生意,但是眼光和魄力却是一流的。

众人被郭怀仁说得热血沸腾,纷纷表态赞同。

“郭老说得好,我们隆兴旺要做就做最好,赌了!”

“大不了重头再来,谁怕谁!”

“我赞同!”

……

“既然大家都赞同,那就调集公司的资金,尽量多拿土地,成败在此一举!”郭怀仁一锤定音。

“按照董事长的意见,我们将需要众多的人手,我这边会想办法向都督府申请要一些,特别是懂得饲养牲畜的人,想来都督府手上应该有不少。诸位也要发动自己的关系,从本土那边找些人过来。总之,越多越好,这关系到我隆兴旺是否能够一飞冲天,大家就不要藏着掖着了。”田玉昆接着郭怀仁的话头做了具体的要求。

“玉昆说得对,成败在此一举,事关大家利益,该动的关系就动,该花的钱就花,一切有公司支持。对于做的好的人,公司会酌情调整他的股份,机会难得,请大家一定要抓住。”郭怀仁加大了筹码。

现在隆兴旺的股份非常难得,有钱也买不到,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激烈政策。

这些股东们在大明的时候都是当地的望族,加上一些亲朋故交,关系网还是非常可观的,一旦全力发动起来,想必可以为隆兴旺带来不少的移民。

隆兴旺的决定根本瞒不住人,很快就在商界流传开了。大家在惊讶于隆兴旺大手笔的同时,也纷纷做出了相似的决定。

只不过有的人魄力大一些买的多,有的人胆子小一点买得少,也有一些保守的决定观望一阵子再说。

这些公司和商号出手,确实对于金州军来说有些雪中送炭。金州军的家底确实厚,但是再怎么厚面对庞大的开支应对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海州的大军和近百万的新民全都是只进不出的无敌洞,暂时缴获又不多,只能靠原来积攒的钱粮支撑。现在变卖一些土地出去,虽然价格低了一点,但是对于支撑金州军继续北伐非常重要。

信心有时候比真金白银都珍贵,有了那些大公司、巨商们带头,剩下的民间资本自然跟风入场。比起那些大公司、巨商,中小商户才是金州军民间资本的主力,随着他们入场,新征服地域的资源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让先前入场的人喜笑颜开,来晚了的后悔不已。

资本市场随着金州军北伐的初步胜利开始震动,连带着那些江南权贵们也眼红了。

江南地域多的是有钱人家,因为江南耕地有限,而且早就被大族们瓜分干净,使得这些有钱人钱多的没地方花,只能将钱埋在地窖里发霉。

好不容易金州军在上海建立了据点,使得这些有钱人多了一个投资的渠道。但是上海地域有限,能够容纳的投资也有上限,更多的人还是缺少投资渠道的。

当辽南商人热炒辽东土地和资源的消息传到江南之后,那些江南商人们也坐不住了。不限量的购买土地,而且都是连成片的,这个事情对渴望土地的江南士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虽然辽东的土地不像江南这边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但是胜在便宜啊。而且那边还能养马养羊,同样是非常有钱途的行业。

同样跟风进场的还有京师里的一些达官贵人,大家都要恰饭的嘛,收的那么多银子放家里总不太踏实,还是换成土地更靠谱一些。金州军出了名的守信用,这些人也不怕金州军翻脸。

因为朝廷与金州军得关系太过微妙,这些人不方便出场,不过家人管家出面也一样,总之大家对辽东的土地充满了热情。

很快金州军规划出来的可售土地就销售一空,剩下的都是金州军留下来准备建设工坊,以及安置百姓和建立自身农场、牧场、矿场的。

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现在,建设大农场和牧场能够有效的开垦土地,修建相关生产设施,这是单独的农户无法完成的。

而且这些新民还需要集中管理,改造思想,冒然将他们分开对金州军来说也是有隐患的。只有当这些新民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对金州军有了认可,他们才有可能分出去成为自耕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