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十三章 困境(续)

乱世栋梁 第十三章 困境(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十三章 困境(续)

鄱阳,某私第后院,李笠借助各种工具,模拟铜镜制作的流程,向杜氏分析铜镜的制作成本,并介绍自己的改进意见。

关于降低成本的意见。

这是李笠花了数月琢磨出来的成果,为此还做了不少试验。

对此,杜氏不以为然:这制镜的工艺,是她娘家祖传的,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制镜,李笠凭什么说能够降低成本?

“杜东主莫非觉得我在糊弄人?”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杜氏赶紧掩饰:“不,我只是想不明白,自古以来,制镜的工艺就只如此,还能怎么改进?”

“所以说,各家镜店陷入了‘吃不饱,饿不死’的困境。”

李笠说完,继续讲解。

这个时代铜镜的制作,是为范铸法,李笠仔细了解过后,觉得不算复杂。

第一步是制模、制范,先在陶车上制作镜体的形状,阴干后在泥质镜体上设计纹饰,加工制作成镜模。

然后在镜模上夯制泥范,泥范分为上下两半,合在一起时,内部空腔就是镜子的形状。

第二步是泥范的焙烧。

泥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阴干,可入窑进行焙烧,经过特定温度及时长的焙烧后,泥范烧结成为陶范,放置在较干燥的地方自然冷却。

待陶范彻底放凉后,就可以合范准备浇铸。

第三步是镜料熔化和浇铸。

把一定比例的铜和锡熔化后,直接浇入陶范之中,一次成型。

第四步是精加工。

陶范冷却后,可取出成型的铜镜,但这只是毛坯,需要磨削及平整镜面,使其具备映照能力。

又要进行纹路的精修,使其变得精致。

其中涉及的成本,一是镜料,镜料以铜为主,但锡的成本占大头,因为锡很贵,比铜贵多了。

二是焙烧泥范、熔化镜料所需的燃料,即木材或木炭;三是制范。

其中,制范的成本最高。

确定铜镜质量好坏的关键是陶范,陶范做得好,浇铸出来的铜镜,其正面平整、背面花纹精美,后续加工方便,成品的卖相才好。

背面无花纹的铜镜称为“素镜”,各地售价大概是一千到两千文之间波动,若有花纹,售价至少比同样尺寸的素镜贵数百文。

花纹越复杂,售价就越高,原因就是花纹越复杂,制作铜镜陶范的成本会越高。

而陶范的使用寿命不长,有时浇铸过一两次后就会报废,得重新制作。

只有用料上好的泥范,才能烧出上好的陶范,这样的陶范才能浇铸出没有气泡、纹路细腻的铜镜。

所以,铜镜的制作成本之中,制范的成本占比很大,而且这是工艺特点,根本就无法有效改进。

由此,各地镜店的铜镜,其实成本上没有太大差别,而镜料基本都是铜锡‘合金’,镜面的光亮度也没有明显差别。

加上寻常百姓买不起铜镜,于是销售市场的‘容量’不是很大,以鄱阳城为例,许多镜店都是世代传下来的老店,靠口碑吸引顾客,基本上没有‘新人’进入这个行业。

杜氏经营的镜店,完全是靠杜氏娘家的口碑打开局面,因为杜家几代一直都以制镜闻名。

杜氏制镜,镜料配方的秘密其实不复杂,那就是铜将近七成五、锡二成五,以及铅些许,也就是含锡量为25%的铜锡合金。

铜镜制作要加锡,才能保持研磨、‘开镜’后镜面光亮,这是如今的业内常识,各家的区别,无非是锡的含量有多有少。

李笠这几个月来,仔细比对过其他几家的铜镜,从光亮度来说,没有明显差别,那就意味着,别家镜料的锡比例,其实都差不多。

锡少了,铜镜的光亮度就降低,锡多了,铜镜就变脆。

所以锡的含量大多在二到三成,既能保证镜面光亮能够持久,也能确保铜镜不那么脆,但铜镜依旧容易摔烂。

这是常识,杜氏特地向李笠强调这点。

所以,经过千年的发展,铜镜用料确定为铜和锡,锡的比例,就稳定在二成到三成之间,没有人可以创新。

“锡很贵,比铜贵,我也试过改用其他物料取代锡,譬如用铅,可是做出来的铜镜虽然不容易摔坏,但镜面光亮保持不久,需要经常擦拭,且很麻烦。”

“是么?”李笠拿起一枚铜镜,仔细端详着,“那,杜东主可知道,这是为何?”

杜氏摇摇头:“不知,谁都不知道。”

李笠闻言把手一松,手中铜镜跌落地面,‘啪’的一声,裂成两半,化为破镜。

那年,隋军渡江,攻入陈国国都建康,持续了数百年的南北朝结束,天下,终于统一了。

那天,陈国驸马徐德言砸破一枚铜镜,自己拿一半,娇妻乐昌公主陈氏拿一半,夫妇俩含泪约定,将来如果有缘,便要以破镜为相认的信物。

陈国君臣及宗室、公主们,被隋军带往长安接受处置,按照惯例,亡国公主们是最优质的战利品,分发给功臣。

于是,漂亮的乐昌公主陈氏,成了隋国重臣杨素的宠妾。

虽得新主百般宠爱,但陈氏忘不了徐德言,将那一半残镜交给仆人,让仆人到长安市集售卖。

潦倒的徐德言也在长安,看到了那枚残镜,掏出自己手中另一半残镜,合二为一。

杨素得知此事,便成全了这对苦命的夫妇,让陈氏回到徐德言身边,并赠送钱财,小两口随后返回烟雨江南。

此即为“破镜重圆”的故事。

千年后,有学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于是拿来自己的古镜,往地上一砸,却砸不烂。

所以,“破镜重圆”故事果然是假的么?

并不是,因为这个学者用来试验的铜镜,为唐以后的铜镜,徐德言夫妇用的铜镜,是唐以前的铜镜。

铜镜有上千年历史,却以唐中晚期为界,有着不同的材质:汉唐铜镜,材质为铜锡合金,唐之后的铜镜,材质为铜铅合金。

铜锡合金所作铜镜,质地坚硬,镜面光亮度可以长期保持,却很脆,容易摔碎,价格贵。

铜铅合金所作铜镜,质地较软,镜面光亮度较难长期保持,却很韧,不容易摔碎,价格相对便宜。

于是,唐中晚期之后,一个广泛存在于各地的职业诞生了:磨镜人。

汉唐铜镜,制作完成后研磨、开光,镜面光亮,可以用很久,当镜面开始变模糊时,只需要拿一个皮子,沾上些许镜药,把镜面轻轻擦拭,就会光亮如新。

这种活做起来很简单,自己就能动手,不需要请人来做,当然,也有部分手艺人走街串户,为人磨镜。

因为日常使用中的各种意外,会让镜面受到物理损伤,譬如出现划痕,就需要用工具磨平镜面,所以这个时代也有磨镜人,却不是普遍存在的职业。

唐之后的铜镜,制作完成后研磨、开光,镜面光亮相对汉唐铜镜无法持久,很容易变模糊,但处理起来很麻烦。

需要专用工具,譬如极其平整的另一个平面来“磨”,小心、仔细地把镜面磨平,然后才能上镜药擦拭,让光亮重回。

这种活需要专业人士来做,所以,才广泛出现了“磨镜人”这个职业。

以唐中晚期为界限,铜镜的状态出现了变化,原因在于镜料材质变化,在于铜锡合金与铜铅合金的不同特性,以及价格。

铜锡所制铜镜贵,铜铅所制铜镜相对便宜,所以自北宋时起,铜镜的普及率增加,磨镜的需求也增加,所以催生了磨镜这个行业。

李笠不是什么制镜专家,这些知识,是后世他听一个古镜的家谈起的,所以记在心中。

但他无法向杜氏讲解,毕竟“破镜重圆”的典故是发生在数十年后,当然,前提是那时还有隋国和陈国。

杜氏看着李笠就这么摔坏一枚铜镜,不吭声,想听听李笠接下来要说什么。

李笠看着这枚破镜,对杜氏说:“镜料及工艺千年不变,业内所有人根本就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相互间的竞争,不过是困境中的苦苦挣扎罢了。”

杜氏闻言觉得可笑,她觉得李笠一个门外汉,怎么就大言不惭的嘲笑起制镜这门手艺来。

她问:“既如此,你说怎办?”

“好办,过几日,杜东主的店就能有新品上市了。”李笠胸有成竹的说,“我这几个月没白过,已经制作了许多铜镜,好与不好,销量说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