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三十七章 惊喜(续)

乱世栋梁 第三十七章 惊喜(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三十七章 惊喜(续)

厅内,鄱阳王世子萧嗣正在接见能烧制白瓷的能人,能人有三,其一为郡廨门下书佐刘德才。

另两个则是郎舅:“郎”是大鲶彭的长兄彭塘,“舅”是彭塘的大舅兄曾泉。

刘德才的内人伍氏、彭塘的内人曾氏都是新平乡人,娘家都办有陶窑或瓷窑,这两家人都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意外烧出了白瓷。

然后一番琢磨,琢磨出烧制白瓷的工艺,这是最近的事。

刘德才是郡廨佐吏,谈吐清楚,表达能力强,于是由刘德才进行详细介绍。

新平乡,位于鄱阳郡东北百余里外,有北鄱水经过新平,然后在鄱阳城东与南鄱水汇合,所以从新平来鄱阳很方便。

自汉时起,新平便有了陶窑,因为周边多有好土,所以新平陶器渐渐有名,装船顺流而下运到鄱阳销售。

相传在晋时,有鄱阳人赵慨在三吴为官,对当地瓷窑很熟悉,回到鄱阳后,发现新平水土很合适烧制瓷器,便引入三吴的烧瓷技术。

于是,瓷窑开始出现,烧制的瓷器也渐渐有名,当然,新平各瓷窑烧出的瓷器都是青瓷。

去年,李笠出主意、其好友彭均出资办鱼鲊作场,需要大量陶罐,于是向刘德才妻家、彭均大嫂娘家订陶罐和瓷罐。

同样的红鲊,用瓷器、陶器各自盛装,就能分出档次。

两家在大量烧制瓷罐的过程中,意外烧出了白瓷罐,所以...

萧嗣听到这里,注意到“红鲊”这个词,饶有趣味的问彭塘:“你家做的鱼鲊,取名‘红鲊’,莫非有特别之处?”

彭塘赶紧回答:“回第下,这是舍弟在操办的事情,红鲊和寻常鱼鲊风味截然不同,色泽为红,故有此称。”

“截然不同?”萧嗣很感兴趣,不过现在谈正事要紧。

他看着眼前这两家人,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李笠,心中感慨:你小子,可真是个妙人。

有人、有好土能烧出白瓷,这可是大事,朝廷必然会在新平设官窑,烧制大量白瓷送往建康,所以,官吏出身的刘德才,正好可以负责筹办官窑事宜。

而白瓷问世,能掌握烧制技术的人,必然能获取大量利润,新平在鄱阳郡,那么鄱阳王府是必然要掌握能烧制白瓷的瓷窑,即民窑。

而曾泉是民。

李笠,把官、民两家人都引荐给他,说明李笠很‘体贴’,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真是会想人之所想。

萧嗣如是想,看了看李笠,又看向面前的刘德才:“刘书佐,朝廷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大量烧制白瓷,你可明白?”

“卑职明白。”

“你既为郡佐,又有妻族在新平,且掌握烧制白瓷工艺,住持相关事务再合适不过,可有信心做好?”

熬了几十年,终于有机会熬出头的刘德才,强忍心中激动,赶紧表态:“卑职有信心!”

“好,此事,寡人会和郡廨说明,过几日,寡人会和郡县官员前往新平实地勘察,你一同去。”

“是!卑职领命!”

谈完了公事,萧嗣为自家打算,看向彭塘、曾泉两人:“你们,可愿为王府经办白瓷事宜?”

两人大喜:“小人愿为王府效力!”

“很好,从今日起,你二人就是王府管事,专办白瓷事宜!”

“谢第下,谢第下!”

彭塘、曾泉叩谢,几乎要激动地哭起来:王府的管事,在鄱阳都是横着走,多少人想给王府做事而不得,他们今日如愿以偿。

果然还是李郎有手段!

两人如是想,和刘德才一起听世子讲话,李笠在一旁听着,心不在焉。

结果必然如此,他没什么好关心的,白瓷的烧制工艺正好近期成熟,那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而世子来鄱阳,两件事碰到一起,一个机会就出现了,他原来的计划要变。

见刘德才即将得到提拔、办理官窑事宜,李笠很欣慰,他欠了这位“世叔”许多恩情,今日,算是报恩了。

当然,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琢磨明白,鄱阳郡新平乡,应该就是后世所称“瓷都”——景德镇。

那么,新平迟早会诞生白瓷,自己无非是加了一把力。

白瓷在后世没什么稀奇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稀罕之物,至少在梁国,各地瓷窑烧出来的瓷器,绝大多数都是青瓷。

青瓷的“青”,不是说瓷器的颜色是青色,还有黄色、黄褐色等相近颜色。

青瓷是那么的普遍,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瓷窑烧出来的瓷器,就该是青色,至于偶尔出现的白瓷,类似于白化动物那样罕见。

白瓷的白,当然不是指纯粹的白,相对于青瓷而言的白瓷,“白”色可以是浅色。

就成分而言,两种瓷器烧制时所用“瓷土”,绝大多数成分其实是一样的,唯一不同,是...

李笠想到这里,瞥了一眼世子手中的白瓷碗。

呵呵,谁想不到,这秘密是如此简单,记载在后世的旅游小册子里,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但他注意到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出于青而胜于青。

白瓷的出现,在瓷器发展历史上的‘时间坐标’,大概是南北朝后期到隋这段时期。

现在就是南北朝中后期,那么白瓷必然会意外出现,李笠直接把意外变成‘合情合理’,于是,大新闻就有了。

朝廷一旦知道新平有人可以用当地的土烧制出白瓷,那是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的。

而新平地区那么大,好土那么多,必然是官窑、民窑共存,烧制不同档次的白瓷,由此产生大量利润。

所以,白瓷的“”该怎么发,是李笠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鄱阳郡名义上是鄱阳王的封国,那么让鄱阳王府捷足先登,提前布局,伍、曾这两家人,就能获得应有的好处。

他自己,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中大奖”的机会。

刘德才三人告退,萧嗣饶有趣味的看着李笠,问:“李三郎。”

“小人在。”

“莫非刘书佐于你有恩?”

“正是,小人自幼丧父,刘书佐是家父好友,自那时起,对小人家中多有照顾,小人铭记在心,自然要报恩。”

“而彭家幺子,与小人是好友,他家好,小人自然水涨船高。”

“原来如此,”萧嗣笑起来,再问:“你不是说要为王府效力?怎么只顾着引荐,自己没有下文了?”

李笠回答:“小人能骑不能驰,能射却射不准,还得苦练,又不通文采,无法立刻为第下分忧。”

““彭蠡湖里如今闹水寇,小人要召集乡里,拿起弓箭、鱼叉护渔,无法离开。”

“所以,如今要为王府效力,实在勉为其难,所幸,刘书佐有了为朝廷效命的机会,那么,小人想留在鄱阳,协助刘书佐,把瓷窑办好。”

“再练得几年,有了本事,才能为王府做更多的事。”

萧嗣听出了李笠请求‘此事缓缓再说’的意思,却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劲,不过却说不上来。

诚如李笠所言,再练得几年,能做的事情才会更多,不急于眼下。

但他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思来想去,看看眼前这个总角,萧嗣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也罢,你有心,寡人很欣慰,你帮助十一郎改过,又献白瓷,寡人有赏!”

“小人谢第下!”

回廊里,萧勤气鼓鼓的走着,李笠跟在旁边,满脸堆笑:“小人恭喜郎君,贺喜郎君...”

“你为何又不愿跟我去襄阳!”

“哎哟,小人不是说了么,如今湖里不太平,小人的亲友都在湖里讨生活,若这时走了,心中不安。”

“那水寇自有官军清剿,又和你有什么干系!”

“小人也想杀贼立功,混出个样子来嘛...如今跟着郎君练箭,也练得有模有样的...”

“你?”萧勤停下脚步,看着李笠:“你才练了多久?还差很远呢,再说,打仗那么危险,流矢到处飞,万一你被射中了,怎么办?”

“所以小人要继续练本事,顺便看看王府这边有什么吩咐,跑跑腿,混个脸熟,日后,也好继续给郎君出主意...”

“既然你有心助我,那现在就与我去襄阳!”

“郎君莫非是怕记不住那十六字口诀,所以得小人跟在身边时刻提醒?”

“忘?我可没忘。”萧勤哼哼着,注意力果然又被李笠成功转移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郎君一定要记着这口诀,小人在鄱阳,恭候郎君的好消息。”

“你呀..算了,等兄长决定了再说。”

萧勤摆摆手,继续向前走,他真想让李笠跟自己一起去襄阳,不过现在兄长说了算,他再急也没用。

李笠赶紧跟上:“郎君回去后,切记坚持练箭、锻炼,一定要把其他郎君比下去!”

“知道了,知道了,你帮了我一个大忙,一会有赏。”

“小人谢郎君!”

“你不问我赏什么?”

“总不能又是金铤吧?”

“没错,又是金铤!”

“别,金铤贵重,小人不敢再收,若郎君真要赏...不如,不如赏小人几张好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