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四十八章 效率

乱世栋梁 第四十八章 效率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四十八章 效率

湖面,数艘帆船排着横队,乘风行驶,船尾舱门大开,起重横梁上拖曳着粗硕的麻绳,麻绳的一头浸入湖水之中,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痕迹。

李笠看了一眼数十步外的岸边,只见岸上遍布林木,郁郁葱葱,不时有惊鸟飞起,直冲天际。

从下网之后,船的航行速度渐渐变慢,李笠抬头看看船帆,却见麻布所制船帆已经鼓囊囊,都满了风。

这是软帆船,顺风时航行速度极快,现在却无法带动船只快速前进,看来,释放的大网,在湖底网中了许多东西。

“收网!收网!!”

伴随着呼喊声,船员们奋力转动绞盘,要把沉甸甸的耙网,连同网中的河蚌一起,拖上船来。

彭蠡湖里有大量河蚌,这些河蚌之中,当然有一定几率存在珍珠。

但几率较低,偶尔发现珍珠,成色好的更少。

所以,自古以来,彭蠡湖畔的渔民,偶尔会从捞上来的河蚌里发现珍珠,但只有品相好的珍珠,才能拿去换钱。

李笠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在湖里打渔时,也会时不时捞上河蚌,然后满怀期待的开蚌,祈求老天保佑,河蚌里有珍珠。

然而,珍珠偶尔会有,甚至一个河蚌里能有几粒、十几粒,却都是畸形的残次品,所以“意外捞到好珍珠发财”这样的愿望从没实现过。

有时可以在一枚河蚌里发现几粒珍珠,但成色都很差,根本就不值钱。

所以,要想靠采珠发家,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珠役,毫无疑问会把许多人逼到绝路,想到这里,李笠看向即将收起的大网。

这是特制网具,名为“耙网”,是一个大铁耙加上网兜,可以如同耙子耙地一般,将河床、海床上的蚌“耙”到网中。

这就是专门用于捕捞河蚌、海蚌的网具,以前,他在博物馆见过小模型。

然后通过看展出,得知古代采珠人的血泪史。

珍珠,自古以来就深受富贵人家的喜爱,中原的主要珍珠产地都在沿海地区,比较有名的就是南海边合浦郡所产珍珠。

秦汉之际,采集海珠的方法极为原始,采珠人口衔尖刀,腰间系长绳,光着身子潜入海底,寻找珠贝。

憋气潜水的时间很短,但为了增加在海底的‘工作时间’,采珠人一般要到快憋不住了,才会扯动腰间绳索,让船上同伴将自己扯上去。

海里情况复杂,十分凶险,既有鲨鱼,也有暗流涌动,采珠人一不留神就会命丧海中,船上同伴拉上来的可能是残缺的遗体,甚至连遗体都没有。

遇到危险,即便侥幸逃生,也很容易断手断脚,变成残疾。

采珠需要身强力壮的人,而历代朝廷对珍珠的需求很大,于是地方官用尽一切手段,逼迫沿海居民下海采珠,无数家庭为此家破人亡。

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其实是无数人血泪凝固而成。

随着时代发展,采珠的技术有了,渐渐地,采珠人的装备丰富起来,到了明代,甚至出现了简易的通气设备。

但是下海采珠的风险依旧很大,采珠这个行业,依旧是高风险行业。

即便有了“耙采”、“筐采”等技术,采珠人的伤亡率依旧很高。

海珠采集是这样,河珠采集也好不到哪里去。

江河湖泊里的淡水蚌,也有几率产出珍珠——淡水珠,但河蚌的产珠率很低,在江河湖泊里采集河蚌,虽然不会遇到鲨鱼,但毒蛇、暗流依旧难免。

隆冬时节,频繁入水、出水很容易着凉,染上风寒,一旦患病,意味着一个壮劳动力命不久矣,而为了治病,还会花费大量钱财,拖垮家里。

这就是渔民的悲哀,无论是打渔捕捞各种水产,还是采集河珠,稍不留神,就会染病身亡。

李家就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李二郎冬天捕鱼受寒生病去世,而李三郎也差点因此玩完。

如今,李三郎居然为虎作伥,当起珠官,祸害乡里,逼迫无数百姓捕捞河蚌、采集河珠。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李笠摸着下巴,口中喃喃:“现在,我带大伙一探究竟!”

“起网喽!!”

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打断了李笠的畅想,他看向船尾,只见硕大的耙网裹着无数河蚌露出水面,其间夹杂的淤泥顺着水流向四周扩散,把水面染黑。

船员们喊着口号,转动绞盘,把大网收入船尾滑道。

数百斤的重量靠上船尾,船尾明显下沉,不过李笠不担心这满满的河蚌会把船压沉,因为船只在设计的时候,就有所考虑。

船员跳下滑道,将耙网底部打开,其他人继续转动绞盘,把网收起,只听“哗啦啦”的声音响起,大量河蚌掉落出来。

“这一网,怕不是有五六百斤!”

“赶紧的,准备好,一会要靠岸卸货了!”

各船收起耙网,满载着无数河蚌,向前方一处临时码头靠近,那里有珠署的临时采珠场,将捕捞上来的河蚌剖开,看看有无珍珠。

采珠场管理很严,有种种手段,确保员工无法私藏珍珠,同时,珍珠采集的数量,也是个秘密。

河蚌的产珠率很低,所以即便捕捞量大,但这些河蚌之中,到底能取出多少珍珠,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作为主官的李笠,当然知道。

获取珍珠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培育,但培育时间要数年,他等不起,也不清楚人工植珠的技术,所以,不如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获取。

大规模捕捞河蚌的新技术“耙采”,其捕捞河蚌效率是传统人力采集的几十倍,在河蚌产珠率不变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增加捕捞量,所得珍珠当然十分可观。

珠署成立到现在,早已做好准备的李笠,专门采珠帆船在各河蚌聚集水域连续不断的“耙采”,捞起无数河蚌,并不需要各村村民累死累活去采珠。

持续数月的‘耙采’,已经累计采集珍珠近三万粒,而且是筛选过后的珍珠。

从今年开始,每年,珠署要上缴少府寺河珠一万粒,然后,李笠个人要孝敬徐驎珍珠一千粒。

也就是说,他现在就已经把两年的珍珠份额都采集完毕,靠的是先进的捕捞技术,只需动用些许船只,低调采集即可。

在外人看来,他好像不务正业,其实,是因为捕捞技术改进,不需要如传统采珠那样,动用大量劳动力下湖捞河蚌。

获取大量珍珠的代价,是无数河蚌而不是百姓丧命,河蚌若有鲜血,那就是‘河蚌血染彭蠡湖’。

这样的做法,简单粗暴又有效,却近似于竭泽而渔,反复耙采的水域,大小河蚌被捕捞殆尽,数量锐减。

所以,彭蠡湖的淡水珠出产数量,会在这两三年达到一个巅峰,随后呈断崖式下跌,许多年都恢复不过来。

对于李笠而言,无所谓,因为要不了几年,侯景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烽烟四起,谁还顾得上捕捞珍珠?

等侯景之乱平定,无论是哪个朝廷,都要与民生息,也顾不上什么“珠役”。

累加起来,恐怕就有十来年过去,这期间新一批河蚌生长起来,届时有没有‘珠役’,已经不关李笠的事了。

听着船员们的欢声笑语,李笠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我祸害了这么多河蚌,会不会有河蚌娘子前来寻仇?

他收回发散的思绪,琢磨正事:自己在鄱阳就地任职少府寺尚方署监作,第一年的‘业绩’,可得亲自去建康,向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汇报才行。

也就是所谓的“述职”,以及送“孝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