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七十章 不学无术

乱世栋梁 第七十章 不学无术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七十章 不学无术

私第,黄四郎愣愣坐着,回想着前日,驿站里避雨的经历,脑海中浮现对方那似笑非笑的面容,耳边回荡着李笠的声音:

“郑庄公六年,楚国攻申国,申国,为武姜娘家。”

“郑庄公二十二年,段起兵,被郑庄公击败,即鄢之战。”

“郑庄公二十二年,卫国攻郑国,即禀之战。”

“郑庄公二十三年,郑国攻卫国,即郑攻卫之战。”

“你们连这四战都不知道,还敢说通读‘郑伯克段于鄢’?还敢说这个故事和楚国没关系?”

“这四战,说明‘郑伯克段于鄢’,并不是简单的母子、兄弟矛盾,而是权力博弈,诸侯利益纠葛,你们读书读出这种肤浅的理解,唉...”

黄四郎收回思绪,看着手中书卷。

郑伯克段于鄢,但凡读过《春秋左传》的人,那一定会知道这个故事:

郑武公夫人,为申国国君申伯之女,姜姓,因为嫁给郑公,郑公死后谥号是武,后人称这位申伯女为“武姜”。

武姜生长子,因为难产差点一尸两命,故名“寤生”,后生次子,名“段”。

武姜极其讨厌长子,十分宠溺次子,于是多次鼓动郑武公,废长立幼。

郑武公崩,嫡长子寤生继位,即为后世所称郑庄公或郑伯。

但是,武姜处心积虑要扶段做国君,甚至为次子从长子手中讨要到了京邑这个大城作为封地。

双方矛盾经过二十来年的激化,最后爆发。

郑庄公二十二年,段起兵夺位,袭击国都,武姜打算给段做内应,开城门。

但是郑庄公击败了弟弟,弟弟逃亡卫国,然后郑庄公将母亲流放,立了黄泉之誓,一年后,思念母亲,挖地道,在地道里和母亲相聚。

黄四郎读书时,先生讲解,说故事讲的是母与子、兄与弟的恩怨情仇。

但李笠的见解,是这个故事的后面,蕴藏着权力争斗、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旁证,是四场战争。

郑庄公六年,楚国攻申国,申国,在郑国南边,因为挡住了南面楚国进攻中原的要道,所以常年面临楚国的威胁。

武姜见娘家被楚国攻打,虽然楚国未能得手,但申国形势危急,所以心急如焚,然而长子、郑庄公似乎不怎么用心帮申国。

于是,武姜坚定了更换国君、让听话的次子段做国君的决心。

郑庄公二十二年,段起兵,被郑庄公击败,此为鄢之战,段逃亡卫国,武姜被郑庄公流放,扬言“只能在黄泉之下相见”。

郑庄公二十二年,卫国攻打郑国,发生禀之战,郑国的城池,被卫国攻占。

这下,郑庄公焦头烂额,因为他流放了母亲武申,和南边的申国关系闹僵了,而周天子的王师驻扎在申国,提防南面楚国。

现在,卫国从北边攻入郑国,若南边的申国国君申伯,乃至周天子认为他流放母亲大逆不道,以此为借口进攻郑国,那么南北夹击之下,郑国要完。

为避免如此局面,郑庄公必须将母亲武姜接回来。

然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要收回来,很难,很丢脸。

还好,有大臣识相,在酒宴上给郑庄公台阶下,让郑庄公当众说出思念母亲的话,然后顺势献计:挖地道。

于是,郑庄公和母亲武姜在地道中重逢,母子抱头痛哭,应了“黄泉之誓”。

现场一群作见证的大臣赶紧奋笔疾书,将这感人肺腑的场面记下来,然后让周天子知道。

周天子知道郑庄公把母亲接回来了,是大孝子,既然是孝子,那就一定是忠臣,于是让王师协助郑国,将卫**队赶走,然后郑国趁机反攻卫国。

便是郑庄公二十三年,郑攻卫之战,也正好是黄泉之誓实现、郑庄公和母亲在地道里重逢的那一年。

四场战争,说明了‘郑伯克段于鄢’整个故事跨度年间,诸侯国之间的局势。

所以,郑伯克段于鄢,正确的理解应该如下:

郑庄公继位,根基不稳,面对母亲的逼迫,只能退让,封大城给弟弟做封地,而不是单纯的纵容弟弟。

郑庄公继承了郑武公的志向,即让郑国称霸,以拱卫周天子为名,讨伐周边诸侯,扩大郑国版图,这对郑国贵族是有利的。

所以,郑庄公要坐稳国君之位,必然以郑国利益优先,不能让郑国成为申国的护院。

不能为了抵御楚国,而无力扩张郑国版图。

郑庄公六年,楚攻申,楚国未能得逞,武姜担心娘家安危,对郑庄公不听话忍无可忍。

于是彻底下定决心,让次子段替代郑庄公,成为郑国国君。

但需要时间栽培实力,而郑庄公也没闲着,加紧笼络贵族,不好和母亲、弟弟翻脸,这不是进一步放纵弟弟,而是基于现实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郑庄公二十二年,段羽翼已成,起兵夺位,而郑庄公也获得国内贵族支持,实力更强,轻松将弟弟击败。

段逃亡卫国,卫国便有了借口,派兵攻郑。

郑庄公迫不得已,想了办法应黄泉之誓,把母亲接回来,由此获得王师助战,赶走了卫国,并且攻入卫国。

所以,整个故事里,主导郑庄公行为的,不是母子、兄弟情仇,不是故意放纵弟弟,而是现实权力斗争需求,做出各种让步。

当他根基稳了,获得贵族们的支持,才将弟弟解决。

《左传》记载的是诸侯们的故事,那么看这些故事时,不能仅仅当做诸侯的家事来看,还要当做国事来看。

要看到权力博弈,要看到诸侯国的纷争。

黄四郎被李笠这么一说,才发现自己学的《春秋左传》,好像只是学了皮毛。

如同下棋,自己只是到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水平,而对方,是“走一步、看三步”的水平。

“我还以为郡学的学子,很了不起,结果居然连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都看不懂,不知这算不算是不学无术啊..”

李笠那日的嘲笑,黄四郎记忆犹新,当时和几个同学只觉惭愧得无地自容,又无法反驳,尴尬不已。

直到现在,黄四郎依旧耿耿于怀,不是在意李笠的讽刺,而是觉得自己学艺不精。

相反,李笠应该是看过很多书,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的各国形势捋清楚,从“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看出不一样的内容。

那么,我这么多年读书,白读了?

黄四郎忽然有一些恍惚,发现李笠好像不似当初自己想的那样:不学无术,而且为人品性卑劣。

娘反复说,说李笠从江五郎手中把她赎出来,真就是做好事救人,而不是之前和“沈郎君”勾结,见“沈郎君”猝死后才换了副面孔,跳出来做好人。

阿耶也是这么说。

或许,李笠这个人,并不是有才无德的坏人?

或者,这郑伯克段于鄢故事的深一层含义,是有高人教授的?

黄四郎越想越觉得奇怪,思来想去,决定要去李笠那里一探究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