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十章 诛三蠹

乱世栋梁 第十章 诛三蠹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十章 诛三蠹

建康城,鄱阳王府,一处小院内,李笠正和蔡全切磋武艺:蔡全手持长棍进攻,李笠防。

双方距离在一丈六左右,不能进,也不能退。

当然,为了防止意外,李笠带着护具,护住头部、面部、胸腹、裆部和腿部,而蔡全不能向前移动。

二丈长的木棍,其实就是槊杆,蔡全是武人,当然练过槊,如今用的长棍虽然没有槊头,但捅在人身上,还是很疼的。

然而,无论蔡全怎么捅,棍子前端就是碰不到李笠。

李笠就像一尾滑不溜秋的泥鳅,蔡全怎么都“抓”不到对方。

相比方才李笠捅、蔡全躲,蔡全可是有过半次数躲不掉。

为什么会这样?练了多年马槊的蔡全知道:眼力,以及随后的应对。

首先要就是判断出棍子的刺击方向,应对,就是身体做出动作,进行躲避。

有的人面对刺来长棍,根本就反应不过来,遑论躲闪;有的人,看见长棍刺来,想躲,却因为动作慢,躲不了。

简而言之,就是当对面有长棍刺来时,眼睛要看到,然后身体能躲开。

蔡全觉得自己和李笠较量时,眼睛能看出对方刺来长棍方向,奈何动作没对方快,所以有过半次数躲不掉。

而李笠,眼疾“身”快,既能看清长棍的动向,也能“身轻如燕”,灵活躲闪。

“行了,行了,我认输。”蔡全停手,将长棍驻地:“你小子到底怎么练的,练出如此身手来?”

“军中怎么练,我就怎么练,不过,适当加以改动。”李笠脱下护具,拿手帕擦汗,“先给人当靶子,穿上护具站着不动,任人捅,捅个上千次,才算入门。”

“什么?哪有这般练的?”蔡全觉得难以置信,李笠便将心得一一道来。

正常人,看见当面飞来一物,或者有物体快速接近面部时,会下意识躲闪,亦或是下意识闭上眼睛,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那么,想要练反应、躲闪能力,首先得克服这种下意识的反应,亦或是恐惧。

譬如后世的拳击训练,他听说初学者就是要睁着眼睛挨打,直到克服这种恐惧,能够睁着眼睛,看对方拳头的轨迹。

只有看清楚了轨迹,才能做出应对:判断拳头的击打方向,以及手臂距离。

当然,这得进行后续一系列的练习,把身体灵活性、协调性练好。

经过长期训练的拳击手,可以做到任由普通人挥拳击打自己,而自己在不反击的情况下,完美躲避对方的每一次拳击。

于是,李笠将其用在躲矛/槊训练上。

而人在挥拳的时候,会有预备动作,只要察觉这些预备动作,就能提前预测对方的出拳轨迹。

最简单的道理:要出拳打人,首先拳头得往回缩,也就是蓄力。

挥拳打人是这样,持矛、槊攻击时也是如此。

李笠参照后世拳击手训练方式,先当固定靶给人捅,克服恐惧,然后瞪大眼睛看持矛者的动作,尝试着预判对方的刺击方向。

就这么被人捅了无数次后,他适应了,也有了经验,渐渐有了判断以及‘预知’能力。

然后就是例行锻炼,增强力量,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既要能“眼疾”,也要“身快”。

锻炼反应能力的方式,也和后世常见的拳击训练差不多,他没练过拳击,但在短视频流行的年代,接收的信息量很多,其中包括拳击爱好者的炫技。

常见锻炼反应能力的方式,一是用弹力球,二是用旋转棍,所以李笠就拿来用。

弹力球,就是头上戴着头带,头带的前额位置用牛皮筋系着个小球,牛皮筋的长度略小于臂长,然后双手握拳,向前方击打小球。

击打力度越大,小球回弹速度就越快,如果反应不过来,很容易被弹回来的小球砸脸。

至于旋转棍,就是一个竖着的立轴,下端是一个可以灵活转动的横棍,横棍的末端扣在立轴上,可以灵活旋转。

练习时,用拳击打横棍前端,横棍受力,就会绕着立轴旋转,从另一个方向扫过来,这个时候,得将其打回去。

就这么来回击打,击打的力度越大,回扫的速度就越快,如果反应不过来,手就会被回扫的木棍砸中。

李笠就这么练,坚持练,练习成果,就是蔡全在一丈六的距离上,用二丈长的长棍捅,怎么捅都捅不到。

这么长的棍子,使用者拿在手中要捅人,预备动作很明显,且速度较慢,所以对于进行了高效训练的李笠而言,躲避起来较为轻松。

不止是他,梁森以及许多青壮都在进行这种训练,效果是很不错的,彭均也在练。

“你练躲槊法...莫不是打算骑战?”蔡全问道。

李笠点点头:“是呀,将来报效国家,说不得上阵厮杀,若能策马驰骋沙场,想来立功的机会会更多。”

战场上,只有骑兵才会频繁用到“躲槊”这种技艺。

因为步兵都是持矛列阵,作战时左右都是人,肩并肩,和敌军结阵长矛兵对捅,个人是别想左右躲闪的。

骑兵就不同,骑战时,双方持槊互捅,如何避开对方刺来的槊,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而骑兵冲击长矛兵,如何避开长矛,也是骑兵必然考虑的问题。

当然,小股步兵交锋,散兵白刃战,长矛对长矛,长矛对刀盾,也有躲槊的必要,譬如单刀对长矛,本来使刀者就落了下风,若是连躲矛都做不到,那就只有死。

蔡全见李笠说得头头是道,且三年时间,就练出如此本事,只觉自己多年苦练似乎事倍功半,有些郁闷。

李笠继续讲解:“其实长杆兵器可看做杠杆,对于使用者来说,长杆兵器是费力杠杆,蔡兄还记得什么是‘费力杠杆’吧?”

三年前,李笠向蔡全提过“杠杆原理”,并进行了一番解释,托名“克虏伯亲传心得”。

“呃..记得吧。”蔡全挠挠头,若不是李笠当年说这是克虏伯亲传心得,他还真记不住什么是“费力杠杆”。

李笠开始讲自己的心得,要用物理知识,‘分解’槊法的各种动作要领。

长杆兵器的使用,脱离不了物理常识,对于使用者而言,长杆兵器就是费力杠杆。

交锋时,对手施加在杠杆远端一份力,那么使用者就得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和对方僵持。

不过,费力杠杆的好处是省距离,所以,使用者只需要让杠杆的近端画一个鸡蛋大小的小圈,那么杠杠的远端,就会划出脸盆大小的圆圈。

使得防守方极难判断矛头的轨迹,防御范围变大,应对起来很困难。

同理,如果使用者将长矛举过头,横向挥舞,双手只需要和矛的末端一起在头顶划个小圈,矛头就会在外围画大圈。

若马槊长二丈四尺,扣去双手握持的长度,那么这就是直径有四丈的大圈,在这大圈范围内的人,只要躲不过去,被槊杆甚至槊头砸中,嚯嚯...

所以,要想长矛、马槊威力大,臂力和膂力要强,还得掌握发力要领,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身力气集中在矛杆。

进而将力量传递到矛头,使得长矛、马槊成为杀人的利器。

蔡全见李笠一边说一边比划,只觉茅塞顿开:李笠这么一分析,军中流传的槊法口诀、要领,就好理解得多。

他愈发想知道克虏伯的真实身份:“李郎,克虏伯到底是国朝哪位大将?”

“我也不知道啊!”李笠一脸无辜的说,“国朝赫赫有名的将领那么多,我无缘一个个看过,如何知道他是谁?”

“这样啊...”蔡全喃喃着,觉得有些遗憾,不过很快就振作起来:“不要紧,等那侯景作乱,想来克虏伯不会作壁上观。”

说到侯景,蔡全有些感慨,因为这几个月来,坐镇合肥的鄱阳王已经数次向天子示警,说占据寿阳的侯景有异动。

朝廷打算和魏国和谈,侯景几次上书,说和谈毫无必要,魏国不足惧,但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不仅鄱阳王说侯景要反,北司州刺史羊鸦仁,甚至把侯景派来鼓动他一同起兵的使者押送建康。

种种迹象都表明,侯景要狗急跳墙。

据说天子不以为然,依旧厚待身处寿阳的侯景,蔡全愤愤的说:“三蠹之一,那个中领军朱异,讥讽大王,说大王竟然不许朝廷养一食客!”

蔡全不认为侯景狗急跳墙后,能弄起多大的风波,但对于鄱阳王的示警被朱异这么无视,蔡全十分反感。

考虑到李笠是靠着走三蠹之一徐驎得了路子,才当了东冶监作,蔡全就没多说,李笠也不以为意。

就在这时,有侍卫匆匆而来,来到蔡全身边,低声说:“不得了,外面都在传,说那侯景于寿阳起兵作乱了!”

“什么?他真做乱了?”蔡全有些惊讶,不过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李笠则侧耳倾听。

“真的,如今都传开了。”侍卫喘着气,将听到的消息说出来。

就在前几日,八月十日左右,豫州牧侯景声称“三蠹”祸国殃民,于是在寿阳起兵,要诛杀“国贼”。

三蠹是谁?中领军徐磷、太市令陆验、少府丞徐驎。

李笠听到这里,忽然觉得滑稽:我是走了徐驎的门路,才当了东冶监作,那若是朝廷要杀三蠹以谢天下,我算不算奸佞同党啊?

才怪,他这种小角色,根本就没人注意,走三蠹门路的官吏多了去,要清算,他得排在末尾。

再说,天子也不可能对“三蠹”有任何举措,否则,不就是默认侯景说得没错了?

蔡全想了想,看向李笠:“我认为侯景不过是丧家犬,叫几声也就消停了,那么,接下来就看看他是不是如你所说,能够搅风搅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