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十三章 展望

乱世栋梁 第二十三章 展望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十三章 展望

上午,台城皇宫,皇太子萧纲看着一份降表,陷入沉思。

降表是侯景写的,这个逆贼,居然向朝廷乞和了。

说实话,萧纲恨不得将侯景碎尸万段,如此才能解心头之恨,因为侯景祸害了那么多人,把建康给毁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但是,台城快撑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萧纲有些失神,城中粮食匮乏,许多士兵已经开始吃死人肉了。

而且患病去世的人越来越多,不止是一般士兵、百姓,就连许多宗室、官员也病死了。

现在,太子妃也病倒了,症状和许多病逝的人类似,无药可救,只能等死。

种种迹象表明,城内开始出现瘟疫,如今天气回暖,再拖下去,瘟疫会爆发的。

到时候,饿得两眼发昏、病恹恹的士兵和青壮们,如何与攻城的逆贼作战?

萧纲心中满是苦涩。

一月时,鄱阳世子萧嗣的侍卫李朗冒险入城,给萧纲带来了好消息:援军已经抵达建康,在秦淮河南岸扎营。

从那时起,萧纲就盼着勤王军把逆贼击败,解台城之围,但是,一个月过去了,逆贼依旧在昼夜攻打台城,而所谓的解围,迟迟未见。

萧纲觉得台城坚持不了多久,就算把逆贼打跑了,台城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而在外勤王的六弟萧纶,极有可能会带着勤王军逼宫。

不,萧纶不需要带着其他将领逼宫,只需要许以高官厚禄,让这些将领作壁上观,自己带着蓄养的私兵,冲进皇宫,就能,就能...

想到这里,萧纲只觉后背发凉。

他这个弟弟,一直顽劣不堪,不止想要取而代之,座储君之位,甚至还谋逆,要父亲的命。

萧纲并不清楚侯景乞和的具体原因,但是,从降表上可以看出端倪。

侯景乞和,条件之一是需要粮草接济,条件之二,是让邵陵王及鄱阳世子麾下兵马退到青溪以东,不得过溪。

萧纲由此推断,萧纶已经和萧嗣合兵,过了青溪,向台城靠近,而且已经靠得很近,侯景拦不住,所以才有此要求。

对此,萧纲判定萧纶不仅拉拢了不少勤王军将领,甚至已经和鄱阳世子萧嗣达成了什么约定。

所以,才能合兵进攻,打得侯景叛军节节败退。

那么等叛军败走后,萧纶仗着手握大军,入城行悖逆之事,萧嗣和一些将领极有可能作壁上观。

萧纲觉得这不是不可能。

一直就有传言说鄱阳王萧范意图不轨,甚至有童谣暗指萧范是未来天子,所以萧范、萧嗣父子这几年其实也不老实。

私下招揽壮士,囤积兵仗。

萧纲对于鄱阳王也有提防,现在,鄱阳王世子萧嗣甚至与皇子萧纶合兵了,这从侯景提的要求中可以推断出来了。

所以,萧纲知道自己面对的强敌有两个,一个是外敌,一个是内患。

萧纲越想越觉得情况危急,如今台城守军尚有战力,而侯景逆贼已经没了战心,并且停止攻打台城,就想着筹集军粮,渡江北上,返回寿阳。

叛军是否返回寿阳,萧纲不在乎,只要侯景的军队离开建康,他就能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萧纶铤而走险。

所以,应该和谈。

但是,父亲认为侯景言而无信,必然是假意投降,以此为借口索要粮草,让勤王军后撤,行缓兵之计。

也不是没这可能,萧纲仔细琢磨,思来想去,觉得不如一试。

既然侯景这边,都不得不承认被萧纶打得节节败退,那么,即便拿到了一些粮草,也不可能继续围困台城。

若言而无信,继续围城,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就会被萧纶击败,不想逃也得逃。

而自己只需要给对方一些粮草,多等半个月,就能熬到侯景兵败,或者撤军。

半个月,守军还能有战斗力,就算萧纶有异动,只要守住台城各门,就跳不起来。

或者,等侯景退去,召勤王军各部将领入城,不许带兵,这样也可以。

萧纲权衡利弊,决定试一试,不过台城里粮草不够,不可能分给侯景,那么...

台城东,梁军营垒里,李笠正和士兵们交谈,他指着近在咫尺的台城外围城墙,笑道:

“两日,最多两日,我们就能突破这外墙,攻到台城边上,届时,可以往城里运粮草,可以增兵,逆贼破城的美梦可就彻底破灭了。”

若是前几日说这话,旁人是不信的,但官军靠着这位“李监作”的主意,以箭楼、营垒推进、步步为营,还真就距离台城越来越近。

更别说这位李监作带着“东冶营”随军作战,将士们浴血拼杀,东冶营拼命搭箭楼、筑垒,速度极快,让官军在和叛军的血战中屡屡占上风。

所以,士兵们对这位平易近人的李监作颇有好感,而李笠在军中也渐渐小有名气,因为他不仅会营建,还射得一手好箭。

作战时,经常射杀敌军士兵,让同袍们化险为夷。

樊猛好奇的问李笠:“监作,你这箭法练了几年?”

“大概四五年吧,有空就射,练多了,准头就上来了。”

“监作身材魁梧,一身力气,射术又不错,为何在东冶当监作?”

愣头青的情商低,问问题都不会问,李笠不介意,笑道:“我出身微寒,能做东冶监作,已经很不错了。”

“哦...”樊猛点点头,李笠又说:“不过,此次大伙勤王,立下不少战功,想来平定逆贼后,朝廷必有嘉奖。”

“说不得,大伙都有官做,我也不例外。”

这话题不错,樊猛及樊家部曲和士兵们都有些激动,议论着打完仗后,能有什么样的嘉奖。

李笠招呼几个东冶营的工头...部下过来坐坐,聊聊天:“别的不说,东冶营的兄弟们,至少能免罪了。”

“免不免罪,无所谓。”那几个男子笑起来,“我觉得,跟着监作更好。”

“打完仗,我不一定在东冶做事,或许,能回鄱阳当个小官,你们也跟着去么?”

“去,鄱阳不是监作的家乡么?想来我等跟着监作在鄱阳做事,总比在建康好。”

这回答是客套话还是心里话,李笠分得清楚,所以很高兴:这不,招揽了至少数百人。

打仗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兵,还需要会土木作业的工程兵,无论是攻坚也好,防守也罢,快速搭建各类设施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把对方当人看、管吃管住而已。

想着想着,李笠忽然冒出一个荒谬的想法:此次若是朝廷成功平叛,那么,必然要对勤王军进行嘉奖。

别的不说,就说嘉奖的开支,以及此次兵乱之中的损失,最后必然以税收、劳役的形式,转移到寻常百姓头上。

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抬头看着远处的台城,李笠觉得有无奈,王朝无论怎么更替,对于百姓而言,本质都是一样的。

他没有本事也无力改变时代,那么,多为自己谋前程,没什么不好意思。

仔细一想,自己在这次勤王中,没有正经的职务,更像是自带干粮来出主意的谋士,亦或是带队参战的包工头。

箭楼推进战法、‘快速搭箭楼法’是李笠提出的不假,然而是鄱阳世子拿的主意,然后调集物资、召集各部兵马协同作战。

实施起来,是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才能将营垒向前推进。

大项目成功,决策者、执行者必然要拿奖励,至于创意的提出者,按这时代对“工”的歧视,以及宛若天堑的贵贱之别,李笠觉得自己大概能做个东冶丞?

无所谓,他才二十一岁,等个两三年,把队伍培养得更大更强,待得老皇帝去世、新君即位、宗王内战时,再浑水摸鱼。

正琢磨间见,营垒里喧嚣起来,李笠赶紧起身想去问问出了什么事,却见跑去打听消息的士兵,带回来一个消息:

“台使来了,排场不小呢。”

有人听不懂:“台使?台使是什么?”

“台使就是台城来的使者,就是天子使者的意思。”

“哎?不是说台城被围了么?怎么会有台使过来?逆贼如何会让他们过来?”

“你问我?我哪知道。”

“会不会是逆贼派人假扮的,来赚我们营垒?”

李笠听着议论,看看台城方向,觉得情况不对:按道理,叛军是不可能让台城和外界联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