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八十七章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乱世栋梁 第八十七章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八十七章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皇宫,李笠正在面君,准备接受嘉奖,这是必然的事情,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皇太子萧大器也在。

萧大器今年二十六岁,如其父一般,样貌堂堂,风度翩翩。

萧纲却不急着宣布‘结果’,而是和李笠聊起来,聊自从他随着西昌侯出征以来,如何行军,如何打仗,如何策划等等。

李笠当然不会傻傻的说流水账,天子日理万机,没那么多时间听他长篇大论,所以简要介绍起自己的作战经历。

不忘适当吹捧西昌侯,以及其他将领。

萧大器听着听着,对李笠有了新看法:这位年纪轻轻,怎么给人的感觉,如同历年多年的中年官员?

萧大器听父亲说过,西昌侯对李笠的评价很高:年轻有为,少年老成,知进退,识大体。

西昌侯萧渊藻平日里很少夸人,如今这么夸李笠,且是在天子这里夸,可见并非场面话。

萧大器仔细看过几次捷报,也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明明李笠许多战功都是自己立下的,表功时总是不忘说西昌侯的决策之功、友军的助战之劳。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应该是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李笠行事却如此收敛,让萧大器印象深刻。

又见李笠交谈时说的是建康口音官话,来了兴致,趁着说话间隙,问:“李将军不是鄱阳人么?说话口音,一点也听不出。”

李笠赶紧回答:“回殿下,末将当初刚来建康,因为说话口音重,所以闹了许多笑话,便特意请人来教,学了建康官话。”

“李将军平日在家中,说的是家乡话吧,谁与将军练官话?”

“回殿下,末将雇了建康人做杂务,平日里有空就聊天,免得忘了。”

萧纲见儿子和李笠交谈,没有打断,今日他让太子来旁听,就是要让儿子见见李笠,毕竟,两人年纪相近,而他已经年近五旬了。

父亲活了八十多岁,他不敢奢望自己也能活这么久,正所谓五十知天命,他得为儿子做些安排。

即便他能够在位二十年,届时李笠也不过四十出头,正值壮年,儿子将来继位,依旧用得着。

想着想着,萧纲想到了时局。

虽然西贼占了安陆,岳阳王、河东王以及邵陵王的动向越来越让人不安,但侯景伏法,让萧纲高兴不已。

他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向朝野内外证明自己的能力,待得侯景余党被剿灭,他就能腾出手来,做其他事情。

譬如,解决那三个蠢蠢欲动的藩王。

对于李笠而言,侯景伏法,大快人心,他在回建康的路上,已经听说了侯景的结局。

首先是“献俘太庙”,侯景及其大将宋子仙等俘虏,被押到太庙,当着萧纲及文武百官的面,由有司宣读诸般罪行。

然后除侯景之外,其余党羽斩首。

接着,侯景被押上牛车,开始游街,建康城内万人空巷,百姓‘夹道欢迎’,用各种蔬菜水果‘招待’侯景。

现场几近失控,十分热闹。

最后,在朱雀门对侯景施脔割之刑,其皮肉被百姓分食,头颅砍下、蒸煮,上漆后存于武库。

这是王莽的待遇。

“李卿。”萧纲问,李笠赶紧抖起精神,却听对方问:“可有字?”

“末将未有字,家父早亡,又无宗亲长辈,也未曾读书,没有师长。”

“既如此,朕为你取字吧。”

皇帝给臣子赐字,这是殊荣,李笠赶紧行礼:“末将谢陛下赐字。”

“李卿可熟读《诗经》?”

“回陛下,末将只是略知皮毛。”

“文王之什,文王...”萧纲缓缓说着,“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李卿年纪轻轻,却屡立战功,解台城之围,复寿阳、钟离要地,又连破侯逆叛军,最后水淹敌营,活捉侯逆....”

“朕便从‘维周之桢’中,取‘维桢’二字,赐予李卿。”

李笠听不懂这“维桢”什么意思,更不懂“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是什么意思,但不可能当场问,赶紧叩谢:

“谢陛下赐字!”

从今日起,他就是“在下鄱阳李笠,字维桢”了。

眼见皇帝差不多要‘宣布结果’,李笠说:“末将此次出征,一路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嗯?李卿见了什么?”

“侯逆祸乱淮南、江南,各地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想来朝廷事后恢复民生,开支必然大增,但税收却会大减。”

这话确实没错,不过此事和李笠无关,萧纲没有打断,默默听着。

“收入变少,却很难加税,因为百姓承受不了;支出增加,却不能节省,因为不止要恢复民生,还得调集钱粮,让官军收复司州,外御强敌,内剿逆贼。”

“收少,支多,恐怕,恐怕过得数年,国库便会消耗一空,届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萧纲喃喃着,这个比喻他第一次听说,觉得很形象。

确实,国库吃紧,又不好加税过多,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但是开支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他一直为此头疼,想要开源节流,却举步维艰。

“陛下,末将是鄱阳人,鄱阳是个好地方,物产丰饶。”

李笠缓缓说着,从怀中抽出一份文书,双手捧过头:“鄱阳新平有白瓷,乐安有铜,末将仔细琢磨之后,觉得或许有办法,为陛下开财源。”

“末将已拟好方略,请御览。”

候在一旁的宦者赶紧上前,接过李笠的方略,上呈御览。

李笠知道如今朝廷“财政困难”,于是给出开源增收的建议及详细执行方案,要为天子分忧。

办法,是增加江州鄱阳郡新平白瓷、乐安铜的产出,在不明显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大幅增加朝廷的收入。

其一,三年内,将新平的白瓷官窑利润,增加到年入三十万贯,对应有一系列措施。

其二,三年内,将乐安的铜产量,提升到年产一百万斤,对应有一系列措施。

其三,若在鄱阳大兴冶铸,这一百万斤铜用于铸钱,那么能做到年铸钱四十万贯。

方略的开头,就是这三条“结论”,萧纲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

三年后,第四年开始,鄱阳郡每年上缴朝廷的钱,能比现在多出至少七十万贯。

朝廷的收入,分为田租、户调、商税及杂税,其中田租、户调是大头。

而朝廷每年收入国库的商税及杂税,不到百万贯。

所以,三年内,仅靠鄱阳一郡,就能让国库税收增加七成?

朝廷不会因为这多出来的七十万贯“吃饱”,因为‘主粮’是田租、户调,但有了这多出来的七十万贯,至少能确保“饿不死”。

萧纲只觉心跳得厉害,他为开源,想了很多办法,然而这些办法要么是收效甚微,要么是饮鸩止渴。

现在,李笠说能找到一个很不错的“财源”,三年内实现。

三年时间不算长,如今朝廷东拼西凑,国库还能勉强支撑数年,李笠的方略若能实现,就能在数年后让朝廷缓过气来。

但他不敢相信鄱阳郡能有如此收入,因为乐安的‘水铜’年产量不过十余万斤,至于新平官窑的收入,因为是新窑,所以不是很多。

他看向李笠:“李卿,这...能成?”

李笠斩钉截铁回答:“陛下,能成!”

对此,李笠有绝对信心,因为他早已做了布局,把‘地基’打好了,只要自己如愿以偿,就能实现这个政绩。

朝廷的收入本来就少,现在更少,而开支剧增,所以皇帝焦头烂额。

饥肠辘辘的人,为了能喝上一碗粥,可以不顾一切,所以鄱阳郡那七十万贯的稳定年收入,足以让皇帝动心。

皇帝不会为了一个寒人而轻易破例,但若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那就不一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