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零九章 雷迪奇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九章 雷迪奇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零九章 雷迪奇

临近年底,北风呼啸,白石村东,河流上一道堰坝横跨南北,李笠站在坝上,看着东边上游宛若湖泊的水面,又看看下游远处的河畔作场,颇为感慨。

这几年,他在建康拼搏,留守家乡的武祥没有闲着,做了许多事,其中一件事,就是花了两年多时间,雇佣青壮劳力,修建起这座拦河堰坝。

坝址在河畔作场上游数里、河段较窄位置,有泄洪水门,南端又有常年排水的排水口即排水渠。

新的水力作场,就在排水渠边上。

一个个坚固的水轮,就在排水渠上,被汹涌流淌的河水推动,不断旋转。

筑坝耗费颇多,但付出是值得的,有了稳定、强劲的水流,水力作场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长长的排水渠,可以布设更多的水轮,带动更多的设备。

也为新产品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笠按照工作制度,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走进一座新建的工作车间,要亲眼观看新产品的生产过程。

新产品,其实不新,就是寻常可见的针。

这个时代的针,如同鱼钩一样,也是纯手工制作,先“切丝”,然后将针体磨得圆润,之后一头磨尖,一头钻眼。

最后进行热处理,使得铁针硬而不脆,韧而不软。

所以,铁针的制作流程和鱼钩差不多,无非铁针是直的,头部不需要有倒刺,鱼钩是弯的,尾部不需要钻眼。

既然鱼钩能够借助水力进行半自动化生产,那么铁针也可以。

水力作场经过六年的生产,技术人员完全吃透了各工段的半自动生产机器,于是按着李笠的构思和设计思路,尝试着将各工段机器整合在一起。

除了拔丝,做到只用一台机器生产鱼钩。

同理,也可以用一台机器,生产铁针。

房间里,‘站着’一台高大的机器,庞秋的侄子哑庞及几名工人,正在检查这台机器。

旁边,同样打扮的赵孟娘,拿着厚厚一沓资料,向李笠介绍起这名为“雷迪奇”的全自动制针机。

“雷迪奇”全自动制针机,水力驱动,设计者是李笠,由作场技术人员进行完善。

先做出木质模型,验证结构及自动制针流程,然后不断进行优化、结构简化,花了许多年,慢慢定型。

机器为框架结构,正面看上去如同一个“闰”字,长一丈五尺,高九尺,大部分结构都是铸铁件。

制针时,机器不需要人工干预,只要把成卷的铁丝,喂入机器的进口,机器的出口就会‘吐’出制好的铁针。

之后进行热处理及包装,就能销售。

制针原理,是铁丝进入机器后,进入架子‘甲’,被切刀‘乙’切成一定长度,并被架子下方床件的凹槽接住。

架子‘丙’做纵向和垂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垂直运动让架子‘丙’从床板的每个凹槽获得铁丝,纵向运动让其将铁丝推入下一个凹槽。

在每一个凹槽处,铁丝受到连续的冲模或打孔机的作用,形成纹路并被冲出孔眼。

这些冲模及打孔机由冲轮‘丁’、冲轮‘戊’带动。

接着,冲好孔眼的铁丝沿着凹槽继续前进,进入滑槽‘己’,排着队被辗磨工具‘庚’研磨,铁丝本体变得光滑。

然后排队进入磨轮‘辛’,另一头被磨尖,于是一枚枚铁针就这么制作完成,接下来可以进行渗碳、淬火、回火等处理。

李笠看着这台机器生产铁针,思绪飞到许多年以后。

那一世,有外国高端针制品做宣传,宣传材料称,厂家历史悠久,源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制针中心、英国的雷迪奇。

曾经,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缝针由雷迪奇地区制针厂生产,而雷迪奇也是渔具生产中心。

宣传材料称,十九世纪中后期,一台全自动制针机诞生在雷迪奇。

机器以蒸汽机驱动,每天工作十一小时,每台机能制针约十四万枚。

即每小时产量约一万三千枚。

李笠不知道怎么做蒸汽机,也不知道最初的全自动制针机是什么结构,但是,他见过现代的全自动制鱼钩机,想来原理差不多。

于是,自己根据作场的机器使用经验,设计以水力为动力的全自动制针机和制鱼钩机。

耗时多年年,实用型全自动制针机出现了,以‘雷迪奇’命名。

‘雷迪奇’全自动制针机,水力驱动,半个时辰制针四千枚,不含废品。

每日生产四个时辰,制针三万二千枚。

对比历史上的蒸汽动力全自动制针机,性能很弱。

但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奇迹般的突破。

正式投产后,水力作场的制针能力,第一阶段是日产量三十万枚,鱼钩的日产量也差不多。

面对天下的手工制针业,有绝对优势。

李笠考察过鄱阳的制针产业现状,手工制针,一般是多人分工,其中一人负责钻针眼。

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十来枚普通尺寸铁针,按人均日产量十枚计。

作场正式生产铁针,第一阶段日产量三十万枚,抵得上三万制针工匠的产量,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拿到市面上销售,根本就没有对手。

而铁针生产所需原料,其实不算多。

一个月生产二十四日,月产量取整是七百万枚,这些针总重量大概六千斤,合五十石。

因为铁针制作过程损耗较小,所以对应消耗的铁料大概也是五十石。

六千斤铁针,加上包装、干燥剂的重量,包装状态下重量翻倍,算一百石。

届时,作场制作铁针一个月的耗铁量,一艘百石小货船能装下;一个月生产出的铁针,一艘百石小货船能装下。

这样的船,在鄱水上很常见,看上去不起眼。

一艘小货船,就能把作场一个月生产的铁针运往外地,却能给作场带来约三万贯的利润。

若机器大幅增加,利润自然也会大幅增加。

引入水力驱动后的机械化生产,其威力“恐怖如斯”,让李笠自豪不已。

机器检查完毕,接上水轮动力,‘雷迪奇’开始吞食铁丝。

被截断的铁丝,在‘雷迪奇’的‘肚子里’不停移动。

‘雷迪奇’像吃水引那样把铁丝吮吸进‘肚子’,然后将一枚枚铁针‘拉’出来。

‘吮’铁丝的速度很快,‘拉’铁针的速度也很快。

李笠让工人们开始计时,检验‘雷迪奇’的稳定生产能力,随后和赵孟娘交谈起来。

“我之间跟你说过,机器的力量是巨大的,以往,用传统工艺制作铁针,一个人一天,也就只能做个十来枚。”

“若以人力为基础,简单的堆砌生产能力,这样的举动得不偿失,因为人要吃饭,要休息,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有太高的生产效率。”

“但用了机械设备就不同了,尤其是引入水力为动力,驱动半自动、全自动机器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大幅上升,利润也成倍增长。”

“若引入全自动机器,不需要人力参与,一个工人能看顾三台机器,那么,不需要太多操作工,也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赵孟娘问:“机器运转要想快,水流就得湍急,光靠浮轮的动力,已经不行了吧?”

李笠点点头:“对,所以必须水坝蓄水,然后提升水流速度,而且这机器不能装在晃动的船上,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只有机器正常运转,产量才稳定,收入才稳定。”

“我们制作的铁针,物美价廉,除了那些极细的手工制绣花针,不可能有竞争对手,靠着超低售价倾销,独霸市场,利润有保证。”

“但是检查、包装得靠人手,无论是鱼钩还是铁针,日产量那么多,需要的人手恐怕要大幅增加...”赵孟娘眉头微皱。

“那就继续买奴婢,培养她们做女工,然后...”李笠笑起来,“府里撮合,让她们和男工或者部曲、护院们成亲。”

“无论男女,有了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待遇,还有一个大集体做后盾,人心,不就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