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十九章 见机行事

乱世栋梁 第十九章 见机行事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十九章 见机行事

夜朦胧,野地里,梁军临时宿营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着事情。

他抽空审问了不少俘虏,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关于齐国国内的一些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说,他的‘情报’有了,由此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之前齐国先进攻淮南,结果无功而返。

后来李笠向天子献策,目的是收复淮北失地,具体如下:

其一,先发制人,北伐收复淮北失地,这需要沔北梁军东出、攻打齐国河南颍川以做策应。

其二,北伐军歼灭齐国一支援军,为己方布置淮北防线争取时间。

其三,依托淮北防线严阵以待,和齐国大军对峙,以军事上的势均力敌,迫使齐国进行和谈。

其四,沔北已为梁国‘收复’的事实,加上淮北对峙,让齐国承认现实,两国媾和,携手共击魏国。

这是李笠所拟策略要达到之目的,前两步已经做到了。

接下来,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对策略能够完全实现有信心,除了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信心,还基于一个判断:

齐国的开国皇帝高洋,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但既然跨出这一步,想来应该有能力有志向,应该是大权在握,为一时雄主。

毕竟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极大概率是雄主,否则也开不了国。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李笠知道历史上有曹丕、孙权这样的“二代”身份开国皇帝,曹丕、孙权总体而言还是大权在握,臣子们服服帖帖。

李笠觉得高洋应该像曹丕、孙权一样,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的开国皇帝,也一样镇得住场子。

曹丕、孙权开国,却因为时值三国鼎立,所以进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论结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纪轻轻开国,又有外患,也应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那么,对方首要解决的对手,不是梁国,而是魏国。

先有齐魏之争不死不休,后有梁魏交恶,齐国最佳策略,应该是联梁灭魏,把三国鼎立变成南北对峙。

然后凭借齐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及军事优势,做好准备,以北统南,统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于自己对齐帝高洋的判断,对应拟出的策略,是梁军只收复淮北失地,击败齐国援军,不攻彭城,随后转入防御。

而从沔北出击的梁军,明白告诉齐国,沔北已经易主。

那么,齐帝高洋应该就会反应过来:梁国只想收复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来,再收复被魏国吞并的蜀地。

梁国占据了沔北地区,理论上有进攻关中的能力,那么齐、梁媾和,共同对付魏国,不正好各取所需么?

东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仇怨极深,老高为此郁郁而终,高大郎高澄壮志未酬身先死。

那么,高二郎高洋继承父兄遗志,灭魏统一北方,献俘太庙,告慰父兄在天之灵,并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当然么?

为了数年前还不是自己国土的淮北几个州郡,和梁国死磕,不是让西边看笑话么?

若齐国联手梁国一起灭了魏国,因为地缘关系,齐国必然能把关中、陇右拿到,重现当年北魏、南齐的南北对峙局面。

高洋还年轻,花个二十年养精蓄锐、厉兵秣马,说不得当自己四五十岁时,就能御驾亲征,统一天下。

李笠觉得,对方一定能看出这是最优选择,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现在,他仔细询问了齐国俘虏后,发现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样。

高洋算是开国皇帝,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他其实根本一直就没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过,在军、政集团里根本就没有人脉。

只是因为正统继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称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临危受命,当了接班人。

根基不稳,甚至没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养。

高洋为了压服各派系,不顾许多元老乃至亲妈反对,在没有过硬功绩及威望的情况下,强行称帝,成了开国皇帝。

用君臣之名,强行让所有人向自己低头。

所以,李笠弄错了,还以为高洋开国,就有开国雄主的威望和执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实并不是。

而且如今的齐国,有晋阳霸府、邺城朝廷两个权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晋阳霸府,是武勋的地盘,可归为‘武将团体’;邺城朝廷,是官僚团体的地盘,可归为‘文官团体’。

两个权力核心之间,矛盾重重,权利根基不稳的皇帝在两者之间调和、平衡,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置恐怕不能随心所欲。

这个情况,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献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实行,想来是权衡利弊,判断高洋会以对付魏国为优先,选择和只收复失地的梁国媾和。

然而现在李笠觉得,对方接下来采取的应对,可能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

理由是,晋阳霸府这个高家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众武勋桀骜难驯,当年连老高都驾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稳的高二郎,恐怕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压制。

那么,在宗室重臣高岳兵败被俘之后,高洋只能寻求武勋元老们的支持,接下来齐国的反应会如何,就不会以高洋的意志为主导。

或许,一开始语气是“不要你认为,要朕认为”的高洋,此时面对武勋元老们的语气,是“如今淮北局势危急,还请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勋元老出手,其决策意图就不会以高洋本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武勋元老之中,也许不乏忠于高家的个人,但作为一个群体,群体意志下做出的决定,必然是以本群体利益优先。

武勋们的利益是什么呢?

李笠眉头紧锁,他不懂晋阳霸府武勋们是什么德性,有什么政治倾向,但按照传统的权力斗争套路,他认为,这帮人的利益就是养寇自重。

道理再简单不过,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开国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开国勋臣,让元老们靠边站,基本上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正所谓‘鸟尽弓藏’,天下一统,元老们就该靠边站了;天下太平,武将们就该喝西北风了。

十一年前,东西魏洛阳大战,西魏惨败,东魏大军主帅高欢要乘胜追击,直取长安,结果帐下诸将推三阻四,高欢愣是没有如愿。

这件事,李笠是听最近听俘虏们说起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帮晋阳武勋一个个狡猾得很,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当时放西魏一条生路,东西魏继续打下去,他们才能继续吃香喝辣。

如今齐国支援淮北的援军大败,高家人自己领的兵、出的丑,那么接下来,高洋只能请晋阳武勋出来找场子。

这帮‘大佬’会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联梁灭魏?

当年洛阳大捷,西魏奄奄一息之际,这帮人都能放西魏一马,现在为何要联梁灭魏?

灭魏之后,晋阳霸府武勋们就可以歇菜了,皇帝靠着邺城官僚治天下。

所以,对方的对策可能是另外一种。

这帮人是久经战阵的宿将,应该不乏慕容绍宗这级别的名将,打起仗来,眼光一定很毒。

如果东线梁军展现出来的态势,是不攻彭城,打定主意死守武州等淮北州郡,那在晋阳武勋这帮老狐狸看来,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应对方式,来个两全其美。

增兵守彭城,然后,以主力攻沔北,趁梁军立足未稳,夺取沔北之地。

再收拾夹在洛阳和沔北之间的阙南地区魏军,最后腾出手,把淮北失地收复,把梁军赶回淮南。

即保彭城不失,又夺了沔北这一要地,顺便收‘收复’阙南,确保洛阳周边安全之余,又和梁国交恶,把梁军压制在淮水以南。

三国,依旧鼎立。

鸟不尽,弓,自然就不需要藏了。

李笠想到这里,叹息不已。

他拟定策略的时候,不可能知道齐国第一拨援军的主帅是谁,之前齐军入寇淮南,主帅既非晋阳武勋,也不是宗室。

现在,兵败被俘的援军主帅是宗室重臣高岳,接下来,晋阳武勋领兵出征就没什么悬念了。

万一对方真的增兵守彭城,却以主力攻沔北,己方必须见机行事,赶紧改变策略,先攻彭城。

哪怕只是佯攻,也得造成彭城岌岌可危的样子。

以‘攻其必救’的方式,迫使齐国派主力大军往彭城来解围,而不是去攻沔北。

真是这样,他们就要在彭城附近,直面更加凶悍的齐国大军,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稍有不慎,类似当年寒山之役的惨剧就会重演。

脚步声起,李笠循声望去,却是黄走来。

“李郎尚未休息?”

“嗯,想事情。”李笠回答,见黄笑眯眯,便问:“何事?”

“呃..我已从俘虏中寻了两名婢女,伺候那两位娘子,毕竟许多事用兵卒们来做,总是不方便。”

李笠一下子没回过神:“什么娘子?”

黄赶紧提醒:“见机行事的两名小娘子呀。”

“哦.....”李笠回过神来,随后有些恼火:见机行事?如今战事紧,我哪有心思见机行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