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五十五章 燃料

乱世栋梁 第五十五章 燃料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五十五章 燃料

寒山南,州廨内一处官署,角落里,几名小吏正在鼓搞煤炉。

因为这种炉子刚开始推广,许多人不太会用,所以弄了许久,都没能成功生火。

煤炉烧的是煤,而且是圆柱状、如同蜂窝般有孔的‘蜂窝煤’,这种炉子和燃料,在别处可是没有的。

不,在鄱阳就有,所以,这种炉子又被称为“鄱阳炉”,蜂窝煤又被称为“鄱阳柴”。

煤炉的结构简单,据说生火也容易,一学就会,但对于新手而言,如何生火真是不得要领。

还好,有负责指导煤炉使用事宜的火工在公廨值守,吏员们便将其找来。

火工见怪不怪,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

煤炉,是一个桶状炉子,如同竹子一样中空,只是壁厚许多。

炉子高约三尺,下方有带盖开口,为通风口,上方可架烧水壶等炊具,不过得先点火,才能烧水、做饭。

点火时,得先把炉子下端通风口打开,然后找来一些干草、细木材或者废纸,点然后放入炉膛。

加一块蜂窝煤在点着的柴火上,让蜂窝煤能够彻底被点燃。

等第一块蜂窝煤彻底被点燃后,再用钳子加入第二块,加入第二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第一块的所有蜂窝眼要对齐,不然过不了一会火就会灭了。

标准尺寸的煤炉,最多能加三块蜂窝煤,第三块加进去的时候,蜂窝眼同样要与第二块对齐,加好后就可以烧水了。

火工很快就把火生起来,最后架起加了茶叶和水的茶壶煮茶,小吏们见炉火烧得旺盛,不由得笑逐颜开。

“如今有了煤炉,哪怕是天寒地冻,公廨里每日也能煮茶,可好了。”

“可不是,回到宿舍,还能打一桶热水泡脚,哎哟,再乏再累,热水泡了脚,都舒坦了。”

议论中,小吏们继续做事,火工随后转到开水房,检查起煤炉来。

烧蜂窝煤的煤炉很小巧,如同水桶一般,拎着就能带走,而开水房的煤炉尺寸较大,烧的是碎煤,水锅也很大。

自从露天煤矿开始开采,向寒山大量供应煤炭,徐州公廨就开办了开水房,每天,各署吏员都可以来打水。

但为防止浪费,打水时要登记,每日天各署的‘编号水壶’都有打水次数限制。

管理开水房的小吏,不仅要负责登记,还得负责烧水,如今是冬天,房里却温暖如春,惬意得很。

不过到了夏天,那就是受罪了。

火工在几个煤炉旁转了转,没发现什么问题,便坐在一旁歇息,顺便取暖。

管理开水房的几个小吏,是从淮南调来的,对于之前从没见过的煤炉颇为感兴趣,便问这位来自鄱阳的火工:

“老胡,鄱阳那里,已经用上煤炉了?”

“是呀,因为陆续有煤矿开采,所以城里的煤炭供应充足,烧煤不比烧柴贵多少,许多人家用上了蜂窝煤。”

“这蜂窝煤的主意,到底是谁想出来的?用起来可方便了。”

“那是我们李使君得人指点,琢磨出来的。”火工说着说着,笑起来:“可不是许真君指点,许真君管水,不管火。”

众人笑起来,笑着笑着,畅想着夜幕降临后宿舍内的光景。

因为宿舍里砌了一种名为“火炕”的取暖卧具。

“那热炕可真是神奇,据说晚上躺在炕上很暖,身着单衣、盖个寻常絮被,就能暖和的一觉睡到天亮。”

“不是据说,那就是。”火工笑起来,“如今宿舍的火炕都已经弄好了,今晚第一次生火,你们可得注意,莫要睡在炕头。”

“这有什么说法?”小吏们来了兴趣。

“炕头很热,热得睡在那里的人都会冒汗,一晚上翻来覆去,如同砧板上翻滚的鱼。”

“哈哈,老胡你莫要糊弄我们,天寒地冻的,谁会嫌热?我倒要睡上一睡,看看能把我热出汗来!”

宿舍区,主簿张铤抽空来看吏员宿舍大通铺的情况,今晚是火炕的第一次生火,若效果好,那么整个冬天,公廨吏员的取暖就不再是问题。

新建成的宿舍,都是砖瓦房,一排排,十分整齐,每间房子里都有砖砌的取暖砖台“火炕”,因为可以同时让十来个人一起睡在上面,又称“通铺”。

火炕烧煤,热气经由火道,从贯穿火炕头尾将其加热,而热气最后由室外的砖砌烟囱排出去。

睡在火炕上的人,就如同在铛里煎的鱼,不过砖台很厚,蓄热能力强,睡在炕上的人,只会觉得暖,不会觉得烫。

但睡在炕头的人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这里是热气的入口,炕上最热的位置。

张铤仔细看了几处宿舍,至少从外观看,没发现什么问题,交代随行人员一些事情,转身离去。

火炕质量好坏与否,自然由实际使用来检验,发现问题就改,改到合格为止。

他家中已经装有火炕,所以知道火炕是御寒利器,前提是烧得起燃料,譬如柴禾,或者煤。

因为露天煤矿的开发,所以寒山城里有充足的便宜煤炭替代木炭、木材,作为取暖燃料,协助军民渡过寒冬。

而公廨为了改善吏员的住宿条件,在宿舍建火炕,并且供应燃煤,这是不用吏员付钱的。

与此同时,军营里,营房内也砌了火炕,将士们取暖烧的煤,同样不需要他们付钱。

煤来自官、民煤矿,其中民办煤矿的煤,是州廨用盐或铜钱购买,相应开支,都由州廨、军府承担。

这样的负担不轻,州廨和军府其实是靠着从商号借来的钱,维持各项开支,其中就包括购买取暖的燃料。

还有公廨、军营里日常生火做饭烧水的燃料开支。

张铤走向自己的官署,看着天空飘落的雪花,想着徐州州廨的‘万事开头难’,斗志昂扬。

只要熬过最艰难的头两年,接下来的路就好走了。

煤矿的大规模开采,意味着煤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那么,取代木炭、木柴,成为寻常百姓家中常用燃料,指日可待。

徐州煤矿开采出来的煤,要作为商品,大规模外运、销售,沿着泗水销往下邳、宿豫等沿河地区。

甚至顺着泗水入淮水,销往淮南各地。

届时,这些黑乎乎的石炭,便会成为徐州的重要矿产,大规模外销的利润,会成为徐州州廨的重要收入。

前提是,熬过头两年的艰辛。

所以,州廨举债都要买民办煤矿的煤,有多少买多少,让矿主们尝到甜头,增加开采规模。

想着想着,张铤想到了在外征战的李笠。

李笠总是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所以秋后就带兵四处出击,‘抢劫’临近齐国州郡的地头蛇,索要粮食。

然后不断地‘游击’,在齐国境内到处煽风点火,营造出大举进攻的假象,迫使齐国州郡收兵守城,无暇集中兵力南下进犯。

效果还是不错的,数月以来,未有齐兵入寇,也不知是对方本来就无意南下,还是因为李笠搅得各地鸡飞狗跳,所以顾不过来。

如今李笠率军回寒山,不日便到,却不知接下来,齐国会有何种打算。

张铤回到自己官署,继续处理事务,梁国的徐州治下只有几座孤城,以及一座寒山堰,和煤矿、铁矿,所以不像是公廨,更像是作场的管理机构。

那么,他这个为东主管理作场的管理者,就得为整个作场的正常运行而努力。

只要熬过最艰难的头两年,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下午,率军返回寒山的李笠,来到蜂窝煤作场,看蜂窝煤的生产情况。

燃料,是很重要的物资,无论是取暖还是烧水做饭煮菜,都需要点火,点火就需要燃料。

常见的燃料是草、枯枝、木柴,而现在,李笠‘发明’了蜂窝煤,要将蜂窝煤作为物美价廉的燃料,大规模推广。

若做到了,既能让州廨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也能造福百姓,一举多得。

但蜂窝煤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多少都有些技术含量。

从‘彭城湖’东北畔煤矿运来的煤,经由水力破碎机破碎,磨成粒径合适煤粉,再掺入黄泥及水,由机器压制成蜂窝煤。

晾干后便可使用。

煤和泥的比例是八比二,之所以要掺黄泥,不是为了偷工减料,而是为了塑形:煤粉的粘合性很差,需要黄泥作为粘合剂。

而且,这样制作出来的蜂窝煤,有了‘黄泥骨架’,在煤炉里烧过之后依旧能保持原样,方便完整的取出来。

不过,煤燃烧时会发出某种气味,不是很好闻,所以,在制作蜂窝煤时适当掺入一些生石灰,做出的蜂窝煤在燃烧时,就不会有气味。

李笠问陪同视察的张铤:“蜂窝煤在城里推广以后,关于气味的抱怨,多么?”

“不是很多,毕竟有比没有好。”张铤看着轰鸣的机器,只觉心旷神怡:“烧得起木炭的人,不需要烧煤,烧不起木炭的人,有煤烧就心满意足。”

李笠点点头,往一边走去:“一定要推广蜂窝煤,至少在水运便捷的地方,要做到煤不比柴贵多少,如此,煤才有销路。”

“百姓能够以较低成本生火烧水做饭,就不用成日里吃冷食喝凉水,夏天也就算了,可冬天,吃冷食喝凉水容易闹肚子,极易病倒。”

“当然,前提是蜂窝煤的价格便宜,也就是煤价低,而要煤价低,就得靠增加产量和销路,来个薄利多销。”

“煤有了销路,州廨的收入就上来了,而矿老板...矿主才会想办法扩大煤炭开采量,他们必然会用各种办法弄人进矿山挖煤。”

“其实就是掳人做黑工,人口拐卖的案件会增多,这得注意,不能纵容。”

“人贩子罪大恶极,官府决不能坐视不理。”

张铤当然知道要打击拐卖人口这种恶性犯罪,李笠的态度,是父母官应有的态度。

然而要增加煤矿产煤量,就得投入大量劳动力,按地头蛇们的品性,拐卖人口充做黑工是必然的。

这种事情古来有之,汉时,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四五岁时就被人拐走,转卖了十余家,沦为奴工,在深山里烧炭。

后来出了事故,烧炭工死了上百人,窦广国侥幸不死,好不容易与时为皇后的姊姊相认,才脱离苦海。

对于李笠而言,他自己都被人拐卖过,所以不会为虎作伥,但煤矿缺劳动力是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该怎么解决?

“我们只管打击辖境内的拐卖人口行为。”李笠看着张铤,又看看宏伟的寒山堰,“我是梁国的徐州刺史,齐国的民,管不到。”

“只要州廨严厉打击拐卖国人的行为,地头蛇们,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