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九十二章 心情(续)

乱世栋梁 第九十二章 心情(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九十二章 心情(续)

寒山城南,远郊,大片苜蓿田里,李笠带着薛氏姊妹漫步其间。

薛氏姊妹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苜蓿田,仿佛身处紫色的花海之中,姊姊薛月嫦高兴得翩翩起舞,仿佛在花从中飞舞的蝴蝶。

妹妹薛月娥则吹起笛子,为姊姊伴奏。

姊妹俩从小接受歌舞训练,基本功扎实,两人产后身材恢复得不错,所以薛月嫦舞姿依旧优美迷人。

薛月娥吹着笛子,并不是呆呆站着,同样随着旋律轻轻起舞,让李笠看着看着,只觉心情大好。

再看看眼前一片紫色,渐渐入了神。

马吃草,这是常识,但牧草也分种类,其营养含量高低,决定了马匹的生长速度。

草原上的马,走到哪吃到哪,有草就能活,但要承担“重任”,还得喂精饲料。

被人役使的马,无论是战马、驮马、骑乘马,因为负担大幅增加,所以随便吃草只能确保“饿不死”,却不能保证“有力气”。

道理和人一样,一个人若每日喝稀饭也能活,却干不了重体力活。

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扛大包,重体力劳动者的饮食总是要尽可能的好。

战马也是如此,毕竟要托着两三百斤的负重在战场上疾驰,亦或是大范围迂回,本身必须强壮有力,且有耐力。

那么,战马吃的牧草,搭配精饲料,必须富含营养才能长得膘肥体壮。

所谓的营养,其中就包括蛋白质,如此方能长肉。

蛋白质指的是植物蛋白,而苜蓿的蛋白质含量在牧草之中属于较高水准,紫花苜蓿则是苜蓿之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少数品种。

这是李笠那一世从闲谈中知道的知识。

同样吃一斤草料,马从苜蓿里摄入的蛋白质,要比寻常野草高得多,正如人同样吃一碗饭,吃稀饭和吃干饭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马吃的是野草,即便整天都在吃,摄入的营养也很少,虽然不至于饿死,却很难长得高大健壮。

但马若全用精饲料喂养,成本过高,大规模养殖根本养不起,所以折中的办法,就是大量种植优质牧草——苜蓿,确保马吃得好。

据说在汉时,苜蓿自大宛传入中原,有黄花苜蓿、紫花苜蓿等种类,数百年过去,苜蓿作为牧草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

所以李笠组织人力物力,开辟荒地,引种紫花苜蓿,作为战马的主要口粮。

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同样也在种植,作为精饲料使用。

李笠这么费尽心思种植牧草,为的就是确保战马能有充分的蛋白质摄入,经过锻炼,能够明显长肉,力量自然就会随之增加。

又喂粟米,让战马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快速长膘,耐力自然就会增加,关键时刻熬得住持续作战。

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光靠种田是办不到的,而繁殖鱼苗获取的暴利,在养马的巨大开支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

想着想着,李笠觉得有些烦躁。

本来这该是朝廷马政该解决的事情,如今他一个徐州刺史,‘自筹资金’种牧草而不是种粮食,这叫什么事?

朝中衮衮诸公,对马政根本就不上心。

这也怪不得朝堂“大佬”不上心,毕竟马政是朝廷的事,是皇帝的事。

而皇帝...皇帝倒还算正常,继位以来的所作所为,李笠认为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既没有沉迷酒色、荒废朝政,也没有屠戮大臣、士大夫,更没有什么倒行逆施,很少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即位后,接连平定叛乱、收复失地,虽然没能收回益、梁,却新得沔北及淮北徐州。

虽然连年用兵,但不算是穷兵黩武,大体上来说,也不怎么折腾百姓。

当今天子从先帝手中接过的风雨飘摇的江山,如今六年过去,算得上‘风波平’。

按照传统眼光来看,当今天子称得上守成之君。

可问题是,这位守成之君接过的是个烂摊子,烂得要散架的那种。

光靠守,可守不住,得改革,剔除腐肉、剐掉烂疮,国家才会恢复生机。

之所以如今表面光鲜,全靠这几年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来续命,但当年先帝遗留下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迟早还会发作。

这不是李笠胡思乱想,他仔细观察过如今时局,发现侯景之乱爆发前梁国存在的问题,现在大多数依旧如故,并没有得到解决。

就和开车一样,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头,开着一辆故障重重、随时都会失控的汽车,行驶在险峻的山路上。

驾驶员突然脑溢血,前方是连续几个急转弯,稍有不慎就会坠落山崖。

其子坐在驾驶座,握着方向盘,都不知该怎么办。

多亏突然冒出来个“金牌代驾”帮忙开车,勉强躲过一连串“夺命弯道”,进入一段相对平直的路段。

虽然看上去这辆车开得很稳,能一直开下去,可车上的毛病依旧存在,总有一天会出事。

所以,得赶紧下车修车,而不是凑合着开下去。

现在,皇帝就如同裱糊匠,拼命裱糊着先帝留下来的烂摊子,以至于摊子看上去光鲜,其实依旧破烂。

难道皇帝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么?

李笠觉得饿自己能看出来的问题,皇帝肯定能看出来,但这几年的施政表现说明,皇帝却无力改变什么。

先帝当年开国时正直壮年,当时都感慨“朽索驭六马”,选择糊弄了事,那么儿子即位后,除了继续糊弄了事,还能做什么?

所以子承父业,继续大力崇佛,能糊弄一天是一天。

有铜铸佛像,没铜铸钱练兵。

李笠越想越烦躁,他明明知道鄱阳乐安有一个超级大铜矿,很容易开采,且已经探明矿脉,并为大规模开采提前做了多年准备,却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原因是朝廷不靠谱,皇帝一心一意做裱糊匠。

皇帝真要有了这个大铜矿,产出的铜只会变成各种补丁,去裱糊已经破破烂烂的摊子。

譬如变成以万斤为单位的佛像,或变成富贵人家醉生梦死的金银珠宝,却未必能成为国家财政支柱,引发一连串变革。

想到这里,李笠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若超级大铜矿开采了,哪怕只是初期的年开采量,也必然大得惊人,用来制钱,可以建立国家货币信用。

办法他都想好了,用水力机械来‘压制’铜钱,即铜钱是压制成型而不是铸造成型。

如此,制币成本就能明显降低。

这种压制铜钱,同样是五铢钱,但含铜量要适当降低,确保大规模水力制币时,每一枚铜钱的制币成本低于其面值,从而改变千百年来的两个现象:

其一,朝廷铸钱,铸得越多,亏得越多。

其二,好钱的面值,比这些钱熔化后作为铜料出售时的售价低。

问题就在于制币成本,李笠觉得自己有办法让铸币变成赚钱的行为,至少不会亏。

然后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新铜钱的信用为百姓接受,尽可能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财政理顺了,干什么事都轻松起来。

简而言之,朝廷有了超级大铜矿这棵摇钱树,财政收入必然大涨,接下来可以做很多事。

然而,这需要一个锐意进取、有决心进行改革的皇帝,用雷霆手段横扫一切拦路虎。

还需要一个祭品,即牺牲。

因为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而这些人非富即贵,且不会少了宗室。

众怒难犯,最后,皇帝或者继任新君必然把“改革先锋”扔出去,作为牺牲,平息众怒。

李笠不想变成牺牲,所以,除了装聋作哑,还能如何?

皇帝只能做个裱糊匠,那么超级大铜矿给国家带来的不是脱胎换骨,而是苟延残喘。

笑声将李笠拉回现实,他看着欢呼雀跃的薛氏姊妹,看看四周一片苜蓿,揉了揉太阳穴。

多好的超级大铜矿,难道就这么埋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