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零七章 人之常情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七章 人之常情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零七章 人之常情

利国,铁冶里一座座炼铁炉冒着浓烟,火光闪烁、热浪滚滚,将严寒驱散。

自东西、南北两条运渎开通以来,利国地区聚集了更多的矿工、炉工,无论是铁矿还是铁冶,生产规模都在快速增加。

大量的焦炭经由运渎运抵利国,又有大量铁制品经由运渎运往外地,所以铁冶附近的运渎旁,漕船几乎阻塞河面。

码头处,前来公干的张铤,与镇守利国的黄闲谈。

黄满心期盼等着建康城出大事、权贵们争权夺利打得血流成河,得知新君继位、局势平静后,有些沉不住气。

他和张铤密谋的事情,妹妹可不知道,所以秘密憋在心里,无他人可说。

趁着‘主谋’就在眼前,赶紧问接下来怎么办。

“怎么办?”张铤一脸淡定的看着黄,“等着看热闹即可。”

“可新君继位,又有大臣辅政,那不得缓上几年?”

“缓上几年?”张铤说完,似笑非笑的看着黄:“你可看了《齐书》?”

黄点点头:“看了。”

“那,可记得‘作事不可在人后’这句?”

黄想了想,又点点头:“记得,这是、这是....齐高宗说的。”

“既如此,且拭目以待。”张铤笑道。

齐高帝,指的是萧齐皇帝萧鸾,萧鸾自幼丧父,为叔父萧道成抚养长大。

萧道成受禅称帝,建立齐国,传位皇太子萧赜,即齐武帝。

萧赜的皇太子萧长懋早逝,萧赜临终前,以堂弟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基。

结果,萧鸾先后废了萧昭业、萧昭文兄弟,最后自己篡位做了皇帝。

得位不正的萧鸾,自然做贼心虚,对萧道成、萧赜子孙十分提防。

后来因为生病,萧鸾担心自己死后儿子坐不稳皇位,便对萧道成、萧赜子孙大开杀戒,连婴儿也不放过。

临终前,萧鸾对皇太子萧宝卷传授心得:作事不可在人后。

也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意思。

萧宝卷登基后,谨记父亲传授的心得,滥杀大臣,不仅顾命大臣,就连许多宰辅都躲不过屠刀。

接连逼反宗室、方镇大将,但都被官军平定,萧宝卷愈发得意,行事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派人毒杀平叛有功的远支宗室萧懿。

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闻讯于雍州起兵,挥师东进,攻入建康。

萧宝卷退守台城之际,还试图屠杀文武官员以‘稳定人心’,结果自然是众叛亲离,萧衍攻入台城,废其为东昏侯。

萧衍就是亲历了萧齐屠戮宗室的惨剧,甚至自己也为萧鸾篡位出力颇多,所以做了皇帝之后,引以为戒,善待、甚至放纵宗室。

“但这样做的结果,换来的是什么?侯景做乱时,那些宗室的表现,如何?”

张铤反问黄,经历了侯景之乱的黄若有所思,张铤继续说:

“皇位,谁不想坐?奈何老翁在,没法撕破脸,所以,等着老翁死了就好。”

“他们不会记得,这老翁平日是如何宠溺、放纵他们,却只想着老翁快点死,然后自己先下手为强,干掉其他竞争者,皇位就是自己的了。”

张铤说着说着笑起来,满是不屑:“皇帝一如其父,也善待宗室,可这有用么?他一死,皇太子也伤重不治,宗室们就开始打皇位的主意。”

“明知道皇太孙年幼,还要立幼帝,萧昭业的例子,他们难道不懂?”

“昭明太子当年去世,先帝将储君之位来了个兄终弟及,就是怕重蹈覆辙,好,现在,立幼帝,好得很。”

“一个个,都想着争权,想着‘作事不可在人后’,呵呵。”

黄听到这里,又充满期待:“那,湘东王为辅政大臣之一,莫非?”

张铤摇摇头:“未必,或许是有人把他架在火上烤,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谁都有自己的想法,谁都怕被人先下手为强,那么,这些人能沉得住气么?缓个几年?谁敢缓个几年?”

张铤回望南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事态发展、幼帝登基,早在他预料之中。

没有多少大臣愿意成年人登基,小孩子做皇帝,大伙才好浑水摸鱼,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南郡王萧大连傻乎乎的跑到建康,以为靠着封官许愿,自己能得拥戴,争得皇位,却落得个黯然返回荆州的结局。

因为他的封官许愿,比起立幼帝的好处,还是差了些。

皇帝的心腹们希望立幼帝,如此一来,自己又能把持权久一些;太子一系人马,自然希望立皇太孙,如此自己才有机会掌握权力。

宗室们希望立幼帝,那么宗室就有机会掌权,甚至更进一步。

皇子们呢?心态不一,但有了萧昭业的前车之鉴,他们也怕万一有人夺权篡位,自己就如萧道成、萧赜子孙那样,被篡位者屠戮一空。

他们一定会提防有人篡权,进而对自己挥舞屠刀,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绷紧心里的那根弦。

所以,萧大连失去继位可能、返回荆州之后,围绕小皇帝的控制权,建康城内必然暗流涌动。

这都在张铤计划之中,只是他无法确定,辅政大臣之中,谁笑到最后。

毕竟派出刺客刺杀皇帝的幕后主谋,其身份犹未可知,或许对方也在等着渔翁得利。

皇帝死了,皇太子死了,宰辅们、宗室们若为大局着想,不理会查无实据的“南郡王府有猴子出没”,应该拥戴南郡王萧大连登基。

但并不是,所以,从幼帝登基那天起,这个朝廷,已经没有救了,迟早要被权臣篡位。

黄见张铤胸有成竹样子,渐渐放下心来,毕竟,水已经变浑了,还会越来越浑,所以浑水摸鱼的机会肯定有。

他们远离建康,远离中枢,所以可以避开围绕皇位爆发的权利争斗,但却无法直接获益。

所以只能等。

等到机会出现,然后抓住。

然而张铤的种种安排,其实是瞒着李笠的,黄配合张铤的行动,也瞒着李笠和妹妹。

在十年以前,黄可不会有过多的想法,他能想到的美好生活,就是李笠这个妹夫能混个刺史当当,黄家跟着沾光。

然而当他得张铤一番分析后发现,若时机合适,妹夫可能会坐到某个位置,心就不由得剧烈跳动。

若真如张铤所说,抓住机会的话,那可不是白日做梦。

虽然不清楚妹夫到底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妹妹支不支持,但黄一想到这可能成真,就彻夜睡不着觉。

所以,为此搏一把,也不是不行。

彭城水寨边上,充作水榭的大舫处,武祥正在钓鱼,不过因为来客的缘故,心不在鱼钩上。

来客为张铤,张铤从利国返回寒山,路过彭城,来看望老友。

顺便谈谈时局。

“建康城里的权贵,个个都顾着自己,唯独不顾上大局,让一个小孩子当皇帝,谁服?”

武祥缓缓说着,他和李笠一样出身贫寒,不过在李笠的带领下,经过十余年磨练,见识和阅历已经极大丰富,遇事喜欢动脑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张铤问:“那,依你所见,那些宰辅,会如何对待李郎?”

武祥笑了笑:“还能怎么对待?他们根本就看不起李郎,无非是把李郎当做鹰犬,需要时就用。”

“用完了,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至于我们,也差不多。”

张铤又问:“如果有一天,李郎被调离徐州,譬如去平叛,然后新任徐州刺史来寒山,如之奈何?”

武祥闻言看向张铤,笑道:“张兄,有话直说,自己人,没必要弯弯绕绕。”

张铤挑明了说:“陛下驾崩,皇太子病逝,皇太孙即位,小孩子做皇帝,这朝廷迟早要变天。”

武祥耸耸肩:“变就变,他们自寻死路,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可李郎怎么想,才是关键,你不好提,我和梁郎、彭郎,也不好提。”

张铤又说:“我们不需要提,时局发展,总是会到那一步。”

武祥直接了当:“有些事情,李郎不好做,也不好明言,让我们去做,无妨,该扛的,我来扛。”

态度明确,张铤是摸清楚了。

这就好,他专门过来敲边鼓,就是要看看武祥的态度如何。

此次密谋,他的同党是黄,出于慎重考虑,没让武祥、梁森或者彭均参与进来,更不敢让新平公夫人知道。

毕竟这是绕开李笠偷偷行事,一旦事泄,他和黄可以硬扛李笠可能的怒火,其他人就不好办了。

黄作为妻兄,想着李笠‘更进一步’,让黄家跟着水涨船高,这是人之常情,反正看在夫人和世子面上,李笠也不可能把黄怎么样。

而张铤自己,算是李笠的谋士,擅自行事,举措‘过激’,说来说去也是为了李笠。

但梁森、武祥和彭均,作为李笠的亲朋好友,若是绕过李笠偷偷行事,性质完全不一样。

夫人就更是不行了,毕竟枕边人,容易招猜忌。

所以,张铤没让这几位掺和,也没必要让这几位掺和,只需要旁敲侧击,探一探口风,提前提个醒即可。

谁不想荣华富贵、做人上人?

这是人之常情,但凡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张铤知道,出身微寒的这些鄱阳人,唯一的指望,就是李笠能够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方能水涨船高。

如果李笠完了,其鄱阳同乡没了依靠,就只能随波逐流,漂到哪里是哪里。

所以必然紧跟在李笠身后,为李笠分忧。

那么,必要的‘分工协作’,迟早要出现。

将来一旦有事,李笠率军出击,且不管出击方向是哪里,徐州,是绝对不能拱手让人的。

对外作战,有梁森、彭均,可对内施展“尔虞我诈”,张铤觉得自己一个人还不行。

武祥经常给李笠做些见不得光的事,张铤觉得这位就是留守徐州的不错人选,毕竟对付起内部威胁,靠的是心计而不是武功。

尤其是对付长史王冲这见多识广的老滑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