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四十章 承诺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章 承诺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四十章 承诺

下午,晴空万里,砀县东北,砀山(又称芒砀山)脚,行军路过的兵马分散在树林里乘凉,顺便休息。

一棵树下,李笠就着水,干吃‘方便面’,对这种山寨版的方便面很满意。

方便面的优点是“方便”,‘山寨版’的方便面虽然品质差了些,但已经尽可能做到了方便。

只是因为原料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品质尚有欠缺。

譬如没有塑料袋包装,或者无法制作成‘杯面’,且因为没有物美价廉的棕榈油,所以制作成本较高,日常生活食用不划算。

最关键的一点,因为没有味精及各种给力的佐料,所以方便面的精华“调料包”无法山寨,否则,世间就会出现一个独立的“菜系”。

李笠吃完方便面,看着周围休息的将士,想着战局。

预料中的齐军反扑已经到来,对方兵分几路南下,看起来声势浩大,并围了高平,且有南下入淮南之势。

但李笠知道,对方的真正目标不可能是淮南。

这是当前时局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因为天下三分,齐国要是全力来攻两淮,西边的周国就会趁火打劫。

周军出潼关,攻击洛阳,或者进攻河东地区,直扑高氏霸府所在地——晋阳。

不仅如此,若齐军主力以淮南为目标,梁国完全可以分兵去攻青州,让其东西不能相顾。

亦或是沔北驻军东出,攻击颍川,入河南地区,和徐州军一起对进,截断入淮齐军后路。

那么,齐军此次声势浩大的进攻,其真正的主攻方向,必然是徐州,无非是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罢了

却也不排除对方出其不意,进攻沔北。

齐国以偏师佯攻徐州或者渡淮,就能迫使两淮梁军严阵以待,等着对方来撞防线。

但齐国却来个声东击西,主力直扑沔北,或许能有出其不意的战果。

李笠考虑过这个可能,朝廷也有了相应布置。

现在齐军来袭,李笠没有任何情报支撑‘齐军声东击西’这一判断,但按照战前定下的方案,他不会蹲在徐州堡垒群里空等,一定要出击,寻求决战。

想到这里,李笠有些默然,己方出击的各队斥候已经和敌军斥候展开激战,伤亡不小。

能担任斥候的骑兵,都是个人素质出众的精锐,死一个,少一个,空出的位置,要花上几年才能补回来。

这些精锐,可都是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如能不心疼?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场不一样了。

徐州以西是辽阔的平原,而砀县东北这座砀山,是大平原东边的唯一一座像样高山。

所以,李笠的‘摄像头战术’在大平原里失效。

斥候们无法躲在各个山顶、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敌情,无法暗中监视敌军行动并从容把消息传向后方。

斥候们只能抵近侦察,那就不可避免与敌军斥候发生交锋,伤亡当然不会小。

齐军的骑兵众多,导致梁军斥候的侦察范围被挤压、缩小。

后果就是,李笠身处徐州堡垒群中,仿佛站在夜幕下旷野里一堆篝火旁,因为火光昏暗,所以只能看清周边几步内的情形,再远一些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他知道黑暗里有猛兽潜伏,却不知道对方的数量,以及可能何时发动进攻,也不知道对方会从哪个方向窜出来(东边、南边肯定不会)。

更不知道窜出来的是狼,还是虎豹。

这种‘睁眼瞎’的感觉,让李笠很不舒服,所以,必然要派出斥候刺探敌情。

但斥候的活动范围被齐军压缩,自保都艰难,遑论发现敌军主力的位置,于是李笠按照预案,率领骑兵主力出击,亲自实行战略侦察。

数千骑兵,各自分工,对徐州以东平原地区实行‘定向’侦察,数量优势足以驱散敌军游骑

一旦发现敌军主力,或者摸各路齐军动向,便可视情况后撤,进行下一步应对。

或者,骑兵集结后发动进攻,展开决战。

这就是李笠的战术,他认为骑兵应该进攻,或者动起来,而不是缩在‘主基地’养膘。

但这样做也有风险,大量骑兵出击,动静必然不小,等同于黑暗中提着灯笼赶路,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潜伏在黑暗之中的其他人。

或许,对方压制梁军斥候的目的,就是逼他派出大量骑兵,然后趁机歼灭。

徐州军失去了骑兵主力,就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等同于残疾,那么齐军便可从容施展新的战术,以偏师盯着徐州,主力去做其他事情。

李笠收回思绪,看着不远处的芒砀山。

打仗会死人,而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他率兵出击,风险自然是有的,还不小。

但风险大,收益也大,李笠权衡利弊,才做了决定。

他和鄱阳王父子做了交易,交易其实还在进行中,鄱阳王父子还对他许下承诺。

所以有一个可能,是李笠必须提前考虑的,那就是对方可能食言,若如此,怎么办?

这个问题,数百年前,西汉的梁王刘武,就遇到过。

梁王刘武,为汉文帝刘恒嫡次子,和太子刘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刘启即位后,自幼得母亲窦漪房宠爱的刘武,发现自己似乎有机会‘兄终弟及’,于是心思活络起来。

窦太后也为刘武‘兄终弟及’而不断努力,以至于某次宴席上,不知是真醉还是假醉的刘启,居然对弟弟刘武承诺: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也就是承诺皇位“兄终弟及”,虽然当场就有大臣站出来劝阻这一表态,但得了承诺的刘武喜出望外。

随后爆发的七国之乱,刘武拼尽全力,集结封**队,死守国都睢阳(梁国国都),将叛军主力硬生生拖住,为朝廷调兵平叛争取了宝贵时间。

因为对他来说,保卫长安,保卫兄长,就是保卫自己将来的皇帝之位。

七国之乱,三个月便被平息,刘武功不可没,然而叛乱平息后,兄长丝毫没有履行承诺的意思。

后来,太子刘荣被废,刘武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满怀期待入长安,且窦太后也趁热打铁,让皇帝立梁王为皇储。

却被袁盎等大臣劝阻,不久,胶东王刘彻成为太子,即日后的汉武帝。

刘武大怒之下,派刺客入长安,刺杀袁盎,随后事泄,闹出一场风波:藩王刺杀朝中重臣,这可是捅破天的大案。

虽然刘武得窦太后庇护,逃过罪责,但‘兄终弟及’便彻底没了指望。

刘武终于明白,自己从一开始,就被兄长给耍了。

兄长有求于他时,许下的承诺纯属戏言,等事后翻脸,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没几年,刘武在封国郁郁而终,死后葬在芒砀山麓。

数百年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诸侯之一的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目光投向了梁王刘武等历代王侯的陵墓。

三国志记载,曹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

所以,芒砀山麓的梁王刘武陵墓,及其王后以及继任梁王的陵墓,都被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们挖开,陪葬的无数金银珠宝都被搜刮一空。

李笠此刻身处芒砀山附近,看着这汉高祖斩蛇起义、梁王刘武陵墓所在,唏嘘不已。

无数的血泪事实证明,傻乎乎相信别人的承诺,而不做任何反制措施,到头来吃亏的就只能是自己。

所以,李笠为了避免鄱阳王父子食言,得有应对。

让对方知道,食言、戏耍李三郎的后果会有多严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