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五十二章 判断(续)

乱世栋梁 第五十二章 判断(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五十二章 判断(续)

上午,官邸内一片忙碌,仆人们在管事的指挥下,打扫一处院子内的各个房间。

李笠忙里偷闲,来现场看看“工程进度”如何。

因为赵孟娘等人休“产假”,所以他的长女李平安、李安宁也来搭把手,两人已有十一岁,开始学着管家,此刻就指挥几个婢女做事。

李笠看着女儿指挥仆人干活,有些心不在焉。

朝廷对河南的攻势即将展开,他得去“敲边鼓”,虽然不承担“输出”,却要去当肉盾“拉仇恨”,到黄河边上“钓鱼”。

但娘亲吴氏就要抵达寒山,他这个做儿子的,必须对布置住处一事上心。

南征岭表广州的军队,已经班师回朝,他的侄儿李昕、梁森的弟弟梁淼,因为立下不少战功,所以得了提拔,入京任职,在萧嗣麾下效命。

两人这一去,家人同行。

李昕的娘林氏及妻儿到京,而李笠的娘吴氏,则得小皇帝恩准,到寒山居住。

吴氏在黄姈的陪同下,一行人已经抵达淮阴,船队即将入泗水。

如此一来,李家的“两房”都离开鄱阳,鄱阳的产业,就由诸位管事代管。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李昕不能一辈子待在鄱阳无所事事,否则李笠这个做叔叔的会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李昕不在鄱阳,吴氏身边虽然有两个儿妇照顾,却无一个子孙在眼前尽孝,此举有违“孝道”,以李笠目前的身份,很容易招来清流非议。

虽然这种非议更像是噪音,但既然小皇帝主动施恩,李笠就恭敬不如从命。

毕竟,让家眷住在京城作为变相人质,可是长久以来的惯例。

他正在吩咐管事们一些注意事项,瞥见一侧墙上,冒出几个小脑袋。

却是他的儿女们在探头探脑,李笠见状,觉得又气又好笑:爬墙?摔下来怎么办?

李笠把带头的李昉叫过来,却问:“你这么有空?功课都做完了?你娘就要回来了!”

李昉眼神飘忽不定:“差不多做完了了...”

“差不多?到底差多少?”李笠一看儿子的表情,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娘一年多以前说的话,没忘记吧?”

“没,没忘,功课差不多都做完了....”李昉支支吾吾,李笠无奈:“你自己看着办,反正挨打的是你...”

见其他几个小家伙,眼巴巴看着自己,他问:“你们和兄长一样,是想帮忙么?”

“嗯!”李昕和弟弟妹妹们点点头。

“好,你们听姊姊的安排,去帮忙,注意,不要弄伤自己。”

李昕和弟弟妹妹兴奋不已:“好!!”

“还有,不许爬墙了。”这才是李笠想说的重点。

小家伙们用力点头:“知道了!”

“大声点,听不见!”

“知道了!!!”

李笠很满意儿女们的精神劲,把李平安、李安宁叫来,让她们带着弟弟妹妹干活。

他希望儿女们不分嫡庶在一起玩耍,培养出亲情,长大后,不奢望兄友弟恭,好歹不要成仇人,互相算计。

真要是那样,自己攒下多少家财都不够败的。

前一个出人头地的鱼梁吏、晋时名臣陶侃,是鄱阳人,他以寒士身份,在士族势力如日中天的时代,成为坐镇一方的重臣。

朝廷拜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不过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但对儿子们的教育却不怎么样,他去世后,儿子们就内讧。

甚至为了争夺家产而自相残杀,被外人乘虚而入,将陶家势力肢解,

虽然陶家依旧是地方上的大族,但已经失去了跃升为士族的可能,后代之中,就一个陶渊明出名。

李笠管不到几代人之后的事,他就想嫡庶子女们之间能有亲情,将来各自成家后,也能相互照应。

兖州西北,巨野泽,运渎入泽处码头,大量船只排队停泊。

岸上,是此起彼伏的营帐,其中旌旗招展,人声鼎沸。

军营边上,芦苇荡旁,率军路过兖州的李笠,一边钓鱼,一边和兖州刺史梁森聊天。

“手尾都收拾干净了吧?”李笠问,操作着手中钓车,将鱼鳔做的假青蛙,不停收放,使其在水面上来回游动。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呀。”梁森回答,同样操作钓车收放鱼鳔假青蛙。

李笠听对方这么一说,放心了。

兖州是徐州的北大门,位于泗水上游地区,徐州兵马若北伐,辎重必然由船装载,经泗水北上,在高平附近,入运渎桓公沟,再入巨野泽。

然后从巨野泽北面河道,入黄河。

亦或是在高平附近入荷水,往西走,入南济水,一路西行,可达齐国北豫州附近。

所以,兖州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李笠让梁森在此坐镇,担任了不少职责,其中之一,就是纵容商贾和齐国商贾做买卖,类似于“走私”。

徐州出产、转卖的各类制品,乃至精心伪造的铜钱,以及烈酒,都是经由兖州,进入齐国。

与此同时,梁国的商贾们,也从齐国商贾手中换回大量粮食等物资。

这样的买卖,就在一望无际的巨野泽里进行。

而扼守桓公沟入泽处的梁军堡垒,其驻军对频繁往来的民间船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边境重镇地方长官,与敌国做买卖,虽然事出有因,但这种行为要是被人拿到台面上说事,梁森是要倒霉的。

所以李笠才有此一问。

水面上忽然炸出一阵水花,那是假青蛙遇袭,李笠见钓竿猛地一点头,立刻不断扬竿,拨动渔轮收线,将水里的玩意给扯上来。

果然,扯上一尾乌鳢,大概有五斤重。

梁森也有了收获,同样扯上一尾乌鳢,比李笠钓上来的略大。

“这地方不错啊,猎物多,鱼也多。”李笠由衷感慨,梁森笑道:“所以民间渔民、猎户到此打猎、频繁进出,也没什么奇怪的。”

“嚯嚯,你很会说话嘛。”李笠笑起来,梁森也笑起来。

笑了一会,梁森见左右无人,随从们都在远处候着,收起笑容,问:“这次,官军有把握攻下河南?”

李笠纠正:“不是攻下,是收复,收复,就是从别人手里夺回自己的东西,这可是涉及正朔的用语,可不能忘记呀。”

“对对,收复,是收复。”梁森点点头,“你觉得,胜算有多大?”

“难,因为齐国实力犹在,人家就是马多,野战实力强劲,官军会打得很辛苦。”

“那...若真的收复河南,又收复青州,把徐州包裹起来,怎么办?”

梁森的提问直指要害,李笠看着对方:“这种注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担心做什么?”

梁森也不相信没了徐州军的参战,朝廷能从容收复河南,乃至青州地区,无法把真正意义上的“黄河以南地区”,纳入控制之下。

但他还是想问:“齐军真的实力犹存?”

“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们只是输在我们手上,不等于成了随便谁都能欺负的懦夫。”李笠准备好逆饵,甩出去。

“河北,乃天下膏腴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人家一个郡的人口,就能有十万户,这还只是官府在册户籍,不算隐户。”

“相比之下,梁国的一个郡,在册户数过万就很难得了。”

“齐国还有并朔之地,战马众多,悍勇之士不知凡几,所以家底雄厚,输得起。”

“打个比方,当年我们没发迹,在鱼市里赌钱,若输个三五十文,得心疼许久,可黄三郎接连输个三五千贯,人家当回事?”

李笠拿妻兄作比喻,倒是对比强烈,梁森知道李笠有各种办法,打听齐国的一些事情,听对方这么说,便放下心来。

他对朝廷没有什么感恩之心,因为他是跟着李笠出生入死,才有今日。

所以得知徐州军此次只是作为偏师敲边鼓,心中既不满,也有不安。

梁森担心一旦官军北伐战事不利,己方被迫“救火”,到时候吃力不讨好,齐军若实力犹在,那么即便徐州军出击,与之交锋也得提起十二分精神。

且徐州军输不起,一旦伤亡过大,齐国极有可能乘机攻入徐州,而各地屯田军民辛辛苦苦种下的青苗,等不到秋天丰收,就要完蛋了。

李笠认为,两国围绕河南,总是要打一仗的,相互间摸摸底,看看对手有几斤几两。

他们既然是偏师,就在边上看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譬如继续向齐国销售大量烈酒。

从齐国换回来的粮食,用来酿造烈酒,然后返销回去,换回的粮食,又酿造更多的烈酒。

如此反复来回,利润不低。

现在,梁、齐即将围绕河南爆发激战,时局不稳,导致“边贸”受影响,梁国徐州出产的烈酒,愈发被齐国奸商疯狂收购。

“这帮奸商,把烈酒勾兑,当做自己的好酒,运到各地销售,赚得比我们多得多。”

李笠哼哼起来,一脸不爽:“自古燕赵之地多豪杰,河北豪杰们可真是喜欢这烈酒,总有一日,我们要亲自来做这买卖才行...”

梁森听着听着,忽然说:“若朝廷收复河南,不如,我们就直接进攻邺城吧。”

“我想,河北豪杰们,会喜欢火炮的,让他们知道,天下间,谁的武力最强,谁的胜算最大。”

梁森看着李笠,眼中闪烁着光芒:“反正,我们做不了忠臣,也没人给我们这个机会,只会把我们当猎犬,然后兔死狗烹。”

“哇,这是钟会之乱的剧本么?”李笠笑起来,“也不知邺城之中,谁是姜维呀!”

随后收起笑容:“你莫要急,事不至此,朝廷的布置有一个破绽,虽然不起眼,可一旦被对方识破并抓住,那就有好戏看了。”

梁森觉得奇怪,他仔细琢磨过朝廷的此番布置,没看出哪里有什么明显的破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