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七十三章 见闻

乱世栋梁 第七十三章 见闻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七十三章 见闻

上午,建康西、长江边,秦淮河入江处,小船云集,仿佛一群鸭子聚集在河边嬉戏。

江面上,顺而留下的大船,缓缓靠近秦淮河口。

有插着各色小旗的快船,自秦淮河口附近过来,如守户之犬般将大船们围住,然后领着大船们往秦淮河口北面石头津而去。

石头津是建康二津之一,每日都有大量船只靠泊、出航,装卸无数货物。

这里不仅是江船的靠泊港口,海船也时常在石头津进出。

一艘大船经过秦淮河口,向石头津前进,船上,自湘州而来的行商毕隽,向第一次来建康的堂弟毕庆讲起建康的种种。

他指着南面的秦淮河口,说:“秦淮河宛若扁担,一东一西,挑起建康二津。”

“秦淮河东接破冈渎,那里有方山津。”

“秦淮河西入大江,北邻石头津,石头津为江船、海船靠泊之处。”

“所以,秦淮河勾连东西二津,河上船只往来繁忙,两岸邸、肆鳞次栉比,十分繁华。”

“自三吴而来的货物,经破冈渎入建康,所以方山津很热闹,但更热闹的是江边的石头津。”

毕隽指着前面的津口,及其北边的一座小城。

“那城就是石头城,故而边上津口称为石头津,往来东西以及大江南北的船只,还有海船,都在这里靠泊。”

“不过海船一般停在广陵,那里是长江入海口附近,方便。”

“官府有令,所有江船抵达建康时,必须靠泊石头津,船上货物经税吏查验后收税,方可进入建康。”

“不过石头津因为船多,十分拥堵,所以船只也可在秦淮河口附近码头靠泊,货物经查验、缴税,方可入城。”

说到这里,毕隽笑起来:“说是这么说,可有靠山的商贾,就能把大船停在秦淮河口附近直接卸货,由小船接货,直接进入秦淮河。”

“就这么把货物运到秦淮河上游的邸、肆,税都不用交。”

“同理,秦淮河边上的某些店家,也能直接把货运到江边大船,装船,不需要交税,当然了,必要的打点,还是得给的,不然那些税吏如何当睁眼瞎?”

毕庆跟着堂兄出来经商,如今正是长见识的时候,他根据自己这一路来的经历,当然知道许多打点门路的招数。

所以也不问“为什么”,看着前方渐渐接近的石头津,不由得揉了揉眼睛:“这是?”

毕隽望过去,不由得一愣:这是...石头津?

前方,确实是石头津,但港区比起去年他见过的样子,已近变了许多:

岸上码头宽了许多、平了许多,又有许多栈桥从码头处向江面延伸,整体上看,就像梳子一般。

而最长的一道栈桥,末端为一座堡垒,这堡垒看上去,就像是一座江心岛。

他们所在的大船,在插着小旗的官船指挥下,缓缓进入港区,又在几艘小船的“挟持下”,稳稳接近一道栈桥,然后缓缓靠在边上。

毕隽和堂弟下了船,刚好赶来的吏员,得知他俩就是货主,其中的税吏便开始介绍新税制。

“新税制的种种,某等都已知晓。”毕隽开门见山,“船上都是木材,按章纳税就是。”

他这么爽快,吏员们也不拖延,让工头带着装卸工们卸货。

毕隽和堂弟站在一旁,看着栈桥上的一道铁轨,以及铁轨上被装卸工推来的平板车,又看着不远处岸上码头的忙碌景象,毕隽有些感慨:

“改建成这般,想来是为了容纳更多的江船,把船都收拢在这里,收起税来,就方便许多。”

毕庆看着眼前的细细铁轨,再看看岸上,看着岸上那一道如同城墙般长、高的箭建筑,问:“那是...砖楼?”

毕隽抬头看去,却见那如同城墙般的楼,分三层,为砖砌,每一层都有不少窗户,密密麻麻。

这楼为南北走向,真的像一道城墙,横在石头津上。

“去年,还没这楼,想来是新建的。”毕隽说完笑了笑,“想来,这就是新的关口,看上去倒也不错。”

毕庆觉得这莫非是新气象:“看来,彭城公是要有所作为呀?”

“彭城公应该是想要有所作为,不然也不会把那些哄抬粮价的豪商整得这么惨。”毕隽已经听说建康的“粮价大战”。

他很佩服彭城公的手段,但随后叹道:“可那又如何,若管不住那些官和官军....”

毕隽指了指北面毗邻石头津的小城:“石头城扼守江路,有驻军,也有水军舟师靠泊。”

“这石头城的守将,常收商贾好处,开一条路给对方,让货物经由石头城上岸,然后入城,一文钱税都不用交。”

“当然了,意思意思是要有的。”

“但比起要缴纳的税,可就少了许多,而这钱,不止石头城的将要收,石头津的税官,也是要分润些许的。”

船上木材料陆续卸下,然后装在平板车上,毕隽要等卸船完毕、税吏查验、估值后,和对方去办手续缴税,所以不能离开。

便继续和堂弟聊天。

“建康有东西二津,方山津我不熟,就说石头津,边上石头城的门路,走的只是老鼠,石头津这里,走的可是牛马。”

“有靠山的人,堂而皇之带着大量货物过关,税钱却不交多少。”

毕庆问:“莫不是这些人的靠山大了去?”

“对,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打着某某王侯府物资的名义过关,那些税吏,又能如何?敢查验么?收些意思意思就放行了。”

“还有,每年秋天,各地运抵建康的漕粮,是要走秦淮河,经秦淮河内小运渎入台城内太仓的,这里面大有讲究,经常有人夹带私货,谁能收得到税?”

“还有给宫里置办货物的少府寺、太府寺官吏,押货过关,谁敢查?”

“新税制的实施细则,你也看过了,确实拟定得很细,可这又如何?”

“若不敢对这些官、权贵、宗室征税,这新税制就是虚的,光对我们这些寻常行商征税,又能收多少?”

“说什么无一例外收税,嗨,也就是骗骗初来乍到的小商贾,但凡有些见识的人,哪里会信这一套。”

毕庆听堂兄这么说,对新税制的期盼瞬间滑落,官府从年初就对新税制进行宣传,还发放各种“说明”,以便商贾们了解届时该怎么缴税。

毕庆仔细研究过,发现这新税制不错。

简而言之就是建康关津(主要是方山津、石头津两处)要按新税制征税,从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都有相应制度。

而且对于各类货物实行了很详细的分类,并根据这些货物在建康销售时的历年价格,给出对应的“均价”,方便税吏对过关货物进行估价、定税。

又有十分详细的应税目录,对应各色货物征税。

看得出来,新税制的细则,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来编制。

据说饶州和徐州,就实行这样的税制,所以毕庆原本对建康实行的新税制给予厚望,希望那鼎鼎有名的“鄱阳李三郎”,能够带来征税上的“公平”。

所谓公平,就是所有商贾过关津时都正常缴税,如此一来,至少成本上就相对公平一些。

现在看来,若无法对那些“官”和“贵人”收税,这新税制,就真的只是好看而已。

毕隽低声说:“你看着吧,肯定会有人故意搞乱,让石头津这里出事,让新税制闹笑话。”

毕庆闻言有些好奇:“难不成敢闯关、抗税?彭城公可是那么好相与的?要打起来,谁打得过彭城公的兵?”

“来硬的肯定不行,但来阴的呢?”毕隽摸着下巴,边想边说。

“要严格抽查过关货物,事情可不少,一旦当日过关的货物过多或者过于复杂,那么抽查时所花时间就会很多。”

“要是有人故意来阴的,故意制造麻烦,使得税吏抽查货物忙不过来,进而导致大量货物在关口积压。”

“越往后,积压的货物会越多,石头津就堵住了。”

毕庆觉得不太可能,他看岸上的关口建筑如此庞大,或许查验能力不会小,又能有什么人,可以用许多货物让税吏忙得不可开交?

“我就能想出办法,譬如...”毕隽一边说,一边做手势,“故意把一些易碎但又价值不菲的物品混装在一起...然后分很多箱。”

“如此一来,抽检这种货物的税吏会很头疼,首先,光靠抽检,不好估算总价,因为货物太杂了,但单价又高,必须弄清楚具体数量。”

“其次,这种包装严密的易碎、贵重物品,开箱时必须很小心,否则开箱之后发现货物是碎的,这责任算谁的?”

“建康城里贵人那么多,每日都有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运抵关津,呵呵,真要有人这么玩阴的,你看东西二津会不会瘫痪?”

这担心有道理,毕庆觉得真要是有人这么做,恐怕关津的麻烦不小。

兄弟俩正说话间,一船木材都已卸完,毕隽见税吏向他走来,赶紧迎上去。

按说该使钱,不过毕隽不敢给,毕竟新税制刚实行,他怕被“杀鸡吓猴”,于是问接下来是如何抽检。

“卸货的时候,已经抽检了,十抽一。”那税吏看着手上拿着的几张表单,翻了翻,“卸货单所写,卸货数量和你们报的数量大致相符。”

“木材种类无异,税率..你们知道是多少吧?”

毕隽回答:“知道,是二十抽一。”

“好,你们是以实物抵税,还是交钱抵税?税是这个数。”

税吏把刚写好的税单交给毕隽,毕隽仔细一看,对方估算的税,和他自己之前算的税差不多。

于是震惊不已:这么快?

他很好奇,开口问:“这么快就估好了?可才是刚卸货呀。”

“木材税有何难估的?边卸船边抽验,就能估了。”那税吏和同僚笑起来,“在寒山,给乱七八糟的货物估税,那才要命。”

“原来几位是徐州来的?”毕隽愈发惊讶,因为他听这几位的口音,明显是建康人。

“当年跟着君侯打仗,去的寒山。”

税吏一脸自豪,说完点了点那税单:“如何,若对税额无疑问,缴实物,还是钱?”

“实物,你们抽木材吧。”

毕隽愈发惊奇,因为对方提到了“跟着君侯去打仗,去的寒山”,意味着这是跟着彭城公打仗的兵。

“老兄随彭城公多年,如何来此收税?不在家享福?”

“缺人手嘛,新招的太嫩,手脚不利索,还得我们这些老兵来把关。”那税吏说完,笑起来:

“也省得有人玩阴的,弄些乱七八糟的货物,把关口给堵了。”

毕隽见对方这么说,也赔起笑来,办完手续后,随吏员押着木材经由关楼旁边通道“出关”。

刚到关楼附近,却见楼前一个“验货通道”围了许多人,他很好奇,想去看看,却不敢离开货物,便让堂弟过去一探究竟。

毕庆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待得看亲验货通道里的情形时,不由目瞪口呆。

台上,几个被打开的木箱里,放着许多漂亮的珊瑚,有酒坛大小。

还有各种琉璃器,玻璃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能把人的眼睛晃瞎。

兵卒们奋力维持着秩序,不让围观的人接近通道,而通道里,几个衣着光鲜的男子,一脸淡定的看着面前的税吏。

“慢慢查,不要急,我们可不会逃税,该交多少,一文不少。”

其中一名中年人说道,笑容可掬,身后,数十个未开的木箱,堆得整整齐齐。

那几个税吏,一脸平静的看着这几位,当中一个身材魁梧的税吏,是个刀疤脸,将手中“税则”扬了扬:

“有一条新加的规定,为了防止关口乱估价,损害货主利益,这是特地增补的,要看看么。”

“哦?说来听听。”那中年人依旧笑眯眯,背着双手。

“你的货物,申报时,报的是易碎、贵重物品。”刀疤脸把税则交给同僚,直接说起来。

“数量巨大的易碎、贵重物品,抽检起来很麻烦,因为包装一般很牢固,且开箱时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损失,这对货主是很不利的。”

“也会极大增加关口的工作量。”

刀疤脸缓缓说着,盯着那中年人,声音却很大,明显是要让围观的人们听见。

“按照基本税则,这种货物查验的办法,是部分抽查,抽出来的货物,开箱查验、分别归类,然后参考市价进行估价,然后以此反推整批货物的总价。”

“所以,根据方才的抽查结果,你们这批过关的货物,价值若取整,为二十万贯,税率十抽一,是二万贯税,当然,可以缴实物。”

周围的人听了,羡慕不已:一批货就有二十万贯,真是豪商啊!

“太贵了,我认为不值这么多。”中年人依旧笑眯眯,“所以,我要求全验,这是可以的吧?税则规定的。”

毕庆听到这句话,心中一惊:莫不是兄长所说,真有人故意来挑事?

他看着这许多未开箱的木箱,觉得若是真的要全验,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往后多来几个豪商,一起折腾,这关口就要堵上了。

而且,要是开箱后发现里面货物有破碎的,那也很麻烦。

刀疤脸继续说:“你觉得我的估价贵,我觉得估价很合适,双方就出现矛盾。”

“所以,有了增补的新规定,就是既然关口估了价,被货主认为估价过高,那就要协商,如果关口坚持估价无误,货主依旧认为估价过高,那么关口就得包货。”

“也就是关口按照自己税吏估的价格,把货物买下来。”

刀疤脸如是说,依旧面色平静,中年人听了之后面色一变,旁观的人们瞪大眼睛:包、包货?

哇,万一税吏为了多征税而故意估高价,这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若税吏不是故意估高价,却是看走了眼,这损失,可是关口自己扛!

刀疤脸还是一脸平静:“我是关口的税吏,代表关口,根据税则,对你的货物估值,认为值十万贯,你觉得高了。”

“我不会松口,你若还是不认可,行,税关可以出十万贯或等价物,把你的货买下来。”

“买下来?那我如何向贵人交代?这是贵人要用的!”中年人不再镇定,“这是强买!”

“强买?有谁见高价强买的?”刀疤脸笑起来,那刀疤愈发显得狰狞。

“这并不不是强买,因为你有两日时间后悔。”

“两日内,来关口,把十万贯或者等价物交还,你的货物可以拿走,但要补税,补税就是二万贯,或抽货物来抵。”

“在那之前,货物锁在关口库房,库房有兵卒日夜看守,你可以派人盯着,关口包吃包住,但仅限两人。”

旁人听得清楚,心中感慨:这招不错啊,省下许多麻烦,前提是估价得估准!

毕庆也是其一。

对于贩卖贵重货物的商贾而言,即便关口报价略高于货值,也不能把货物卖给对方,因为赚的少。

除非存心来骗钱的。

毕庆看向中年人,只见那中年人盯着刀疤脸,良久,从牙齿里蹦出一句话:“好,我缴税,具体多少,抽货抵税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