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一十八章 都在酒里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八章 都在酒里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一十八章 都在酒里

彭城公府,又一场酒宴结束,李笠在书房榻上躺着,醒酒。

他在朝中根基浅,没什么人脉,这是短处,需要弥补。

所以既然在京为官,就得想办法发展人脉,如此一来,免不了吃吃喝喝,免不了各种应酬。

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为了跑业务,不断和客户应酬,应酬得身心俱疲。

不过,有所区别。

李笠目光涣散,想着“区别”。

这个时代,富贵人家请客,都是在自家请,不可能在什么酒肆、食肆请客,因为这太掉价了。

同理,若有有客人到访、亲戚串门,如果要过夜,也得在自家安排住宿。

若是让客人去逆旅、传舍住宿,要么说明主人家境拮据、地方小没客房,要么说明主人家快不行了:招待客人住宿都办不到,是不是家境中落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钟鸣鼎食之家,必须有很多服务人员提供各类服务:护院、车夫、厨子、歌舞伎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府邸,要具备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的功能,平日里让主人及家眷过得舒服,必要时,也得让来客享受到各类服务。

这么多服务,都是靠人来提供,所以富贵人家“僮仆上千”是很常见的事情。

平日里的各种享受、各种铺张浪费,其成本,最后全都由寻常百姓承担。

譬如酒宴,讲排场的话,就是食物过量供应,否则不足以表现主人的阔绰。

李笠骨子里还是个“穷人”,所以他府里办酒宴,绝对不会讲这种排场。

正东向西想间,夫人黄姈来了。

黄姈见李笠躺在榻上一副“奄奄一息”的模样,有些心疼,坐在榻边,照顾着李笠。

“我没醉,没醉...”李笠哼哼着,黄姈才不信:喝得满脸红光,满嘴酒气,还说没醉?

“是是是,没醉,三郎可要喝水?”

“不喝,来...”李笠拉着黄姈,往自己怀里搂:“坐上来,自己...呃...”

话没说完就戛然而止,却是耳朵被黄姈扯着:“三郎喝多了,人都认错了...”

“开、开玩笑..的嘛...”李笠笑起来,酒劲消退不少,握着黄姈掐自己耳朵的手:“你这是点火啊,女人。”

“今日有人轮值,不是妾负责灭火呢。”

“那我加个餐行不行?”

“这就坏了规矩。”黄姈说完,抽出手,刮了刮李笠的鼻子,“定规矩的人,带头坏规矩,这可不好。”

“你这是话里有话呀,四娘,朝廷又没禁止私酿,我在府里自酿酒,也算是坏规矩么?”

“三郎这是逃税。”

“我凭技术逃税!”李笠笑眯眯的说,很享受这样的谈话方式,“自家酿的酒,喝得放心,莫要怕。”

“三郎自己说的,自酿酒杂质多,喝多了容易出问题,譬如视力受损,甚至眼瞎。”

李笠双手抱头,依旧躺着:“工艺到位,就、就不用担心...”

黄姈见谈到酿酒,有些奇怪:“你不是说,作场里的批量酿酒工艺最好,喝量产酒安全,怎么又在府里弄起自酿酒了?”

“省钱啊,主要是省掉市售酒被征收的商税...”李笠看着上方承尘,一脸轻松。

“能省一点是一点,家大业大开销大,加上心里高兴...”

黄玲知道李笠喝酒之后话会变多,所以陪着李笠闲谈。

活字印刷的推广很顺利,字模、印刷机和油墨的销量大涨,虽然只是开始,但“印刷”行业的发展势头很好。

而少府寺的印刷馆,正在将宫中藏书、湘东王府藏书印刷、“出版”,书籍供不应求,所以李笠高兴。

但让李笠高兴的不止这件事。

事情正在起变化,因为建康城里大量作场生意火爆,所以雇工们收入增加,连带着建康城里对低价酒的需求明显上涨。

所以,各酒肆的自酿酒迎来了春天。

但是,饶州鄱阳那边,酒场能够大批量酿造物美价廉的米酒,因为采用了许多新工艺,所以米酒喝了不容易头昏脑涨。

原因,黄姈听李笠说过:酿酒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杂质,正是这些杂质进入人体后造成的不良反应,让人觉得不舒服。

即所谓的“上头”、“后劲大”。

“酒之所以有酒味,是因为酿造过程中产生了酒精,酒精又称‘乙醇’。”

李笠兴致勃勃的讲解,黄姈一脸认真的听着。

“烈酒的酒精浓度高,所以酒劲足。”

“目前的传统酿酒工艺,无法将酒精浓度大幅提升,要做到这点,得用上蒸馏工艺,而且是反复蒸馏,来实现浓缩。”

“而无论是哪种酿酒工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酿酒过程中,伴随着乙醇的出现,还有些许杂醇,即杂质。”

“各类杂醇,会对人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喝酒之后头疼、不舒服,不是不胜酒力,而是轻微中毒的症状。”

“其中,甲醇因为经常冒出来,所以表现最为突出。”

“甲醇中毒,轻则头疼,重则直接导致失明甚至丧命,葡萄酒就容易出现甲醇含量偏高的问题。”

“除此之外,酿酒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有害微生物,导致酒快速变质,譬如变酸、出现大量粘稠泡沫等,影响口感。”

“自古以来,各种成功的酿酒配方和工艺,其实就是各种成功经验的总结,能够最大化避开杂醇、有害微生物的影响,提高酿酒成功率。”

“但是,产量低,成本不低,所以经济效益有限。”

“现在不一样...不一样,即便是低度米酒,用了新工艺酿造,可以有效除杂醇,又避免有害微生物...”

李笠说着说着,睡着了。

这在黄姈预料之中,她让人拿来薄被,亲自给李笠盖上。

并叫来今晚“轮值”的段玉英,交代了几句,随后离开。

转到后院,来到酿酒的小院,看酒师酿酒。

一如李笠所说,彭城公府不是没钱买酒,但能省则省,所以,从鄱阳弄来全套新式小型酿酒设备,自酿米酒。

黄姈听李笠介绍过,这套设备其实是一套蒸馏器,而不是酿酒装置。

具体过程也很简单:将用于酿酒的粮食煮熟后,冷却,加入酒曲,发酵一段时间。

然后用蒸馏器蒸馏,把酒“蒸”出来,对于蒸出来的酒,要“掐头去尾”。

掐头去尾,指的是酒头、酒尾。

酒头,即蒸馏时,刚开始流出来的酒。

按李笠的说法,酒头的“度数”很高,含有很多甲醇及其他杂质,这些物质,会让酒的口感变得非常爆裂刺激,易上头、后劲大。

酒尾,是指蒸馏到最后的一部分余酒。

酒尾的“度数”比较低,酒味很淡,因为含有一些微量的杂质,看着比较浑浊。

酒尾喝起来,口感酸涩,杂味很重,酒味寡淡,很难喝,所以要把酒尾掐掉。

原理是这个原理,操作起来,该怎么拿捏

酒头要掐多少?酒尾要去掉多少?这是秘密。

蒸馏的温度怎么把握、控制?还是秘密。

同理,酿酒至关重要的酒曲该如何制备,同样是秘密。

此外,不同风味的酒,在酿造过程中加入原料的配比,依旧是秘密。

而多次蒸馏,就能提升酒中的酒精浓度,这原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具体工艺流程,当然是秘密。

这些秘密,是李笠花了许多钱,请酿酒老手不停地试,试了无数次,才慢慢摸索出来的成果,必须保密。

而且,这些工艺里还有不少的秘诀,如果不掌握,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偷学者照着样子学个大概后,自己依葫芦画瓢照做,酿出来的就,味道却很容易出问题。

黄姈不懂酿酒,所以来旁观,不是为了学,而是想看看,李笠寄予厚望的酒。

酒能醉人,能让人喝着喝着上瘾,所以,李笠的一些期盼,都在酒里。

夜,建康西南,秦淮河入江口南岸,不夜坊内,某酒肆包间,欢乐在继续。

喝酒作乐的客人们,都有小娘子做伴,推杯换盏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祖珽在此请客,招待一众属下,因为费用可以在李笠那里“报销”,且额度很高,所以祖珽施展“平生所学”,点起各种高档酒菜。

加上“小费”给得利索,陪酒小娘子的表现也很不错。

各种好酒不停地上,让平日里馋酒却囊中羞涩的吏员们喝得满面红光。

有好酒和美人助兴,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话也多了起来。

实在没话说,喝酒就没错,反正要说的话,都在酒里。

但在祖珽面前,没有喝了酒还是说不出话的人。

他惯会寻欢作乐,既然能劝良家为娼,自然能让这帮属下开口说话,放纵起来。

现在,大伙喝的是好酒,话题自然离不开酒,离不开酒的各种用途。

好酒主要来自鄱阳,而鄱阳的酒产量增加,所以酒的用途也多了起来,譬如用于烹饪的“料酒”。

用铁锅炒菜,可以将风味合适的酒作为“料酒”来调味,除鱼、肉类的腥膻味。

这一烹饪技巧最初源自鄱阳,毕竟鄱阳也是炒菜的发源地。

然后随着铁锅的扩散,渐渐普及,别处不说,建康城里的食肆、酒肆以及各类饮食场所,对于“料酒”的需求一直不断。

而那些富贵人家,厨子炒菜更是不吝于用料酒。

另外,淮北地区,譬如徐州寒山,因为羊肉是常见肉食,炒羊肉时,酒就成了除腥膻不错的调味剂。

酒不仅可以喝。还可以调味,所以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但是,以传统工艺酿酒,产量总是捉襟见肘。

而能够实现大批量酿酒、并保证酒的品质不差的鄱阳,就成了“酒都”。

“卖疯了,酒都卖疯了...”一名吏员哼哼着,满嘴鄱阳口音,“鄱阳酒场的订单,一直都没停过。”

“酿出多少坛酒,连库房都待不了多久,就被货主提走了。”

有人问:“不是说各酒场又陆续上了设备,产量大涨,还是不够么?”

那吏员笑道:“不够,因为别处酿不出来,贩酒的商贾云集鄱阳,得了酒,立刻运出去,让钱转着圈生钱。”

怎么个“转圈”生钱法?

他举了个例子。

在鄱阳得了酒,用船载到南昌,然后转陆路,走安成步道去湘州临湘。

在临湘税署的交易市场,将酒转手,然后购入大量木材,装船,走湘水入洞庭湖,到入江口处的巴陵。

在巴陵税署的交易市场,把木材卖给江上专门做木材生意的行商,然后将货款存入交易市场内某商号。

再拿着存款凭单,顺流而下,到夏口“异地取款”。

在夏口税署的交易市场,购入大量江沔地区特产,乘船顺流而下到湓城,入彭蠡湖,再到鄱阳。

在鄱阳卖掉货物,用货款买酒,然后重复之前的旅程。

“这是一个圈,还有另一个圈。”他喝了一口酒,侃侃而谈。

商贾带着酒、瓷器从鄱阳出发,经彭蠡湖入江,往下游去,抵达建康。

在建康石头津税署交易市场,把酒卖掉,购入大量玻璃器和手工制品,经由破冈渎运到曲阿,再运往三吴地区。

一直往东南走,一边走一边卖货,到了会稽,购入大量土特产后,雇马队,将货物经由陆路向西走,进入饶州地界,去乐安。

乐安如今可不得了,因为大铜矿的开采,加上之前水铜的开采,聚集了许多矿工和家属,对各类物资的需求很大。

商贾从会稽将土特产贩卖到乐安,得钱后,乘船顺利而下到鄱阳,买酒,重复之前的旅程。

酒,也可以换成瓷器、纸张,以及铜。

当然,也有大量商贾只走两点之间:鄱阳-会稽,或者鄱阳-临湘。

实力雄厚的商队,会带着鄱阳的产品,经由南昌,沿着赣水,走陆路往上游去。

翻越大庾岭,进入岭表衡州,抵达始兴。

在那里,和广州来的商贾交易,换取对方手中的岭表特产,尤其是各种舶来品和海外奇珍异宝。

因为鄱阳的工商业兴旺,出产的瓷器、铜、竹纸以及好酒供不应求,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贾。

瓷器和铜当然热销,而酒,现在销路也越来越广,无数人的发财梦想,都在酒里。

进而引发一连串变动。

鄱阳实行足陌交易,加上乐安是泰安通宝、泰安五铢的主要“出生地”,所以,足陌交易的规矩,以鄱阳为起点,沿着商路向四周扩散。

这就和各地历史悠久的短陌交易规矩形成了冲突,导致当地物价波动。

譬如会稽,长期以来的短陌交易规矩,因为同时受建康、鄱阳两个地方的影响,老规矩开始松动。

即便当地百姓依旧不相信泰安通宝这种直百钱,但见着商贾们做买卖都在用,也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所以,官府不需要强制推行泰安通宝,反正百姓也不信,不乐意用,只能是白费口舌。”

祖珽说完,笑起来,举杯。

众人见状纷纷举杯。

“酒,会教他们认清事实,反正铜产量上来了,酒,又是好酒,什么老规矩,都不是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