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战果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七章 战果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三十七章 战果

涡阳,自钟离沿涡水北上的梁**队,在城外扎营。

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宿营地已提前搭好了窝棚,所以各部将士抵达涡阳后得以“拎包入住”,无需额外花费时间、精力来搭设营帐。

御驾亲征的皇帝萧询,放着自己的御帐不去,跑到窝棚区参观起来。

窝棚,为竹、木搭建起来的小棚,截面有三角形、半圆形等,外部铺上茅草,能具备一定的防风挡雨功能。

再糊上一层泥,防风挡雨效果会稍微好些,还能防火。

萧询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窝棚,只觉颇为有趣,走进一个窝棚,参观起来。

陪在一旁的李笠,见这位一脸好奇的模样,大概能猜出内心所想:这窝棚真有意思哎,住在里面,好像也不错。

不由得腹诽:有意思才怪!穷人住窝棚的日子,你过一天都过不下去。

他知道,自幼锦衣玉食的皇帝,参观窝棚的心态,无非就是猎奇而已。

类似于现代,游客们到非洲腹地参观土著部落,被对方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感动,感慨“绿色、环保、无忧无虑”云云。

仿佛这些土著部落是世间没有被现代科技污染的净土,是人间天堂。

但是,让游客在没水没电没有任何电磁信号的土著部落住上一阵子,住过的人基本上不会羡慕这种生活。

然而,窝棚是许多贫民的住处,能有窝棚住,已经是不错了。

建康城里就有大量百姓聚居在棚户区,一家老小挤在大小造型各异的窝棚里,年复一年的挣扎着活下去。

不过,军中常用窝棚作为兵卒的半永久性营房,譬如城头搭建的一个个窝棚,可以让守城兵卒就近驻防。

又有各种堡寨的营房,以及许多行军营地,基于成本以及取材、施工方便考虑,也搭起大量泥窝棚,让兵卒有个住所。

用心搭建的泥窝棚,看上去像模像样,“标准尺寸”的泥窝棚,可以容纳一个什的兵住宿。

皇帝参观的窝棚,就是这种标准尺寸窝棚,因为天气转凉,所以身处其间也不觉得闷热。

萧询看了一会,问:“这宿营地,会一直用到战事结束?”

李笠回答:“是,因为往来小黄和钟离的人员,路过涡阳时都需要有个遮风挡雨雪的临时住处,所以宿营地的窝棚会一直保留,直到战事结束。”

“这个窝棚,住起来也不错的嘛。”萧询感慨着,李笠提醒:“比起帐篷确实不错,至少冬天住起来,比住帐篷好。”

“协防涡阳的府兵,凭借此处营地,可与涡阳互为犄角,抵御来袭的骑兵,确保涡水航道通畅。”

李笠陪着萧询出了窝棚,在营地里视察,一边走,一边说。

因为北伐的呼声很大,皇帝想要尽快收复河南的决心也很大,所以,皇帝校阅完两淮各地府兵后,战争很快开始。

皇帝自然是要御驾亲征,由大将军李笠主持实际军务。

攻势分三处发动,即东面徐州、中间亳州、西面豫州。

官军主力为原有的州郡军府兵以及先前的募兵,新编练的两淮府兵为辅助。

并按行军制度,将三路北伐军编为三位行军总督麾下共十一支行军。

如今,以徐州军为主的河北道行军,已经渡过黄河,进入河北地区孤军奋战。

所以,河南地区的战事,由另两位行军总督及其麾下行军都督承担。

而北伐军主帅所在御营,一如前次青州之役那样,作为后军,距离前线有一定距离,以确保安全。

然而未必安全。

萧询听大将军李笠分析,因为此次的战场在一片辽阔的河、淮平原,骑兵有优势的齐军,必然少不了突击战法。

那就是探得御营所在位置,然后集结大量骑兵,昼夜兼程实行突击。

齐国不缺马,所以精锐骑兵能够实现“一人三马”,大范围迂回,绕过各地梁军据点,从前线直扑后方,来个长途奔袭。

那么,当萧询抵达亳州小黄,以此为行辕所在,小黄极易受到齐军的袭击。

或者,齐军骑兵越过“战线”在北伐各梁军后方活动,袭击运粮队伍、小股军队,甚至劫掠村庄、堡寨,制造恐慌。

或者,对北伐的各路梁军实行逐个击破。

毕竟对方骑兵有优势,可以集中兵力先解决一路梁军,然后掉过头,击败其他梁军。

萧询登上营栅,看着营外一望无际的平原,只觉心中没底。

一百多年前,刘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冬季黄河结冰,于是河南、河北连成一片,魏军骑兵可以在东西数千里战线上任意一点突破、南下。

而兵力有限的宋军,处处布防,等同于处处无防,各据点兵力有限,在魏军骑兵的集中进攻下,只能勉强自保,根本就无法救援友军。

宋军无法和魏军展开野战,于是,眼睁睁看着魏军骑兵如入无人之境,席卷河南、两淮,大肆烧杀抢掠。

而孤立无援的各地宋军据点和军队,被魏军逐个击破。

一百多年前宋军面临的困境,现在的梁军同样也可能遇到。

如今是秋末、冬初,梁军先发动进攻,即便能在数月内全取河南州郡,可到了隆冬时节黄河封冻,齐军必然强势反扑。

千里防线根本就挡不住齐军骑兵南下步伐。

到时候,关键还在野战,只有击败齐军的野战主力,才能守住河南。

考虑到现实战局,萧询有些担心,因为大将军详细向他分析了己方的弱点,那就是新编练的府兵,因为未经磨炼,所以,可能打不了硬仗。

那么,为了能够确保河南战役成功,需要分兵一支渡河进入河北,把河北东南部搅得鸡飞狗跳,吸引部分齐军主力。

然后,河南这边,要以他本人为诱饵,引诱齐军以主力来攻,于是,两军决战。

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尽快消灭齐军的野战主力。

确保河南、淮北不被齐军骑兵席卷,避免各地据点变成惊涛骇浪之中岌岌可危的孤岛。

然而,齐军未必会选择尽快决战,一旦对方选择四处袭扰,断北伐梁军粮道,使得战事长期化,那就麻烦了。

如果官军吃了败仗,北伐无功而返,怎么办?

狂热过后的萧询,现在冷静下来,有些后怕。

所以,唯一能依靠的,还是大将军。

“大将军,徐州军,真能在河北,牵制敌军一部分主力么?”

萧询问李笠,李笠回答:“齐军若不认真对付徐州军,徐州军会让他们后悔的。”

“可是....”萧询有些担心,因为昨日收到捷报,徐州军在聊城附近,击败了一支五千余兵力的齐军,斩首三百,俘获战马二百余匹。

这个战果,感觉有些少,萧询觉得那支齐军可能是一支偏师。

所以,齐国或许只打算以偏师缠住徐州军,然后集中主力南下,入河南,来对付北伐的梁军。

李笠看出了皇帝的担心,见这位热血过后果然开始后怕,不好泼冷水,只能给对方鼓劲:

“陛下,徐州军会攻其必救,他们若真敢以偏师糊弄徐州军,徐州军会让他们后悔的。”

萧询听大将军这么说,莫名安心了许多。

李笠不多说,陪着萧询继续巡视,走着走着,腹诽:

你以为徐州军击败的齐军是偏师?开玩笑!那是五千左右骑兵的野战主力啊!

当年,高欢集团和尔朱氏集团决胜负的韩陵之战,高欢手头也就骑兵二千,步兵三万。

五千余骑兵,至少一人双马,在平原作战的战斗力,远超三万步兵。

徐州军和这五千余齐军交战,打的是恶仗。

李笠知道战斗细节,他侄子李昕,梁森的弟弟梁淼,率部反复冲锋、交战,胯下坐骑接连阵亡,换了几次马,人被射成刺猬,差点就没于阵中。

之所以此战徐州军斩首三百、俘获战马二百余匹,战果看上去不怎么样,是因为打出了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马多的齐军,吃了败仗后可以从容撤退,死者也被同伴用马驮着带走了,而梁军不敢放开了追击,所以战果较少。

也无法精确统计击杀了多少敌兵、敌将。

捷报传到后方,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场“小胜”,对手兵力五千,为偏师。

然而,五千骑兵吃了败仗,这消息传到邺城,可就不会让人觉得是无关疼痒的“小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