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利器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利器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利器

清晨,阳光明媚,李笠躺在床上回神,皇帝“班师回朝”,他当然跟着回到淮阴行在,和家人团聚。

因为睡得晚,所以还有些困,他手里拿着一张花花绿绿的兑换券,看看正坐在窗边对镜梳妆的黄姈,想想昨夜一番折腾,觉得有些恍惚。

“黄姨,我、我不想努力了...”

“小李呀,昨晚辛苦了,这钱你拿着,补补身子...”

李笠干咳一声,把扩散的思绪收回来,看着手中的兑换券。

左看右看,这都是一张仅限在徐州寒山使用的兑换券,现在处于有效期内。

却被带离寒山,在淮阴税关交易市场里当做流通货币使用。

这不是偶发事件,相反,在淮阴税关交易市场里,徐州的兑换券,真的被许多商贾接受,当做流通货币使用。

一叶知秋,由此可见,兑换券的信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但兑换券是不可能成为货币的,因为条件不成熟,商贾们用兑换券替代货币做交易,纯粹是为了方便。

即便如此,李笠还是很振奋,随着泰安五铢、泰安通宝的流通,江州以东地区,市面上各类粗制滥造的铁钱渐渐被新钱取代。

币制改革正在渐渐走上正轨。

做买卖时,动辄以车拉铁钱的情形,已经开始改观,各大商埠、大城内市集里的大额货物贸易,渐渐变得方便起来。

虽然民间依旧对“直百钱”泰安通宝抵触,但至少开了个好头。

李笠看着兑换券入了神,梳洗完毕的黄姈过来,坐在床边。

黄姈见他端详兑换券的模样,猜出心中所想,便说:“如今,行商奔波各地做买卖,方便许多,靠着税署支持的异地存取业务,可以怀揣一张纸,从容往返各地,存取大额钱币。”

“不仅商贾得了便利,许多官宦人家也沾了光,譬如产业在建康、乃至三吴,却在外地任职的官员,其日常生活费用,靠着异地存取来流转,方便许多。”

“各地税署不光管着交易市场、支持异地存取,开办的邮传业务,也让许多人能较为方便的与家人通信。”

说到这里,黄姈感慨:“总税司不是因为收商税而设立的么?怎么现在玩起这么多花样来还干起邮传了。”

“这就叫专业,不仅是专业收税,还有专业服务。”李笠把兑换券放好,坐起身,黄姈赶紧帮他换衣服。

“总税司的设立,是为了收商税,商税分为过税、住税,税关收的是过税。”

“为了更好地收住税,于是办起交易市场,收住税,并让行商、坐贾有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避免中间商垄断渠道。”

“为了服务商贾,组织寻常商家经营住宿、仓储,并予以监督,确保行商吃、住放心,人、货安全都有保障。”

“再定期公布商讯,让行商和坐贾明白行情,更容易找到商机,这叫信息发布和共享。”

“行商往来各地,携带大额金钱十分不易,于是总税司挑头,组织有信用、财力雄厚的商家,开展异地存储业务,极大方便跨地区商业活动的开展。”

“以此为基础,监督合作商家开展放贷业务,提供低息贷款,让有需求的商贾,关键时刻能借到宝贵的流动资金。”

“而行商行走各地,要和亲朋好友联系十分不易,家人想要联系他们,也不容易,这年头,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借助驿传来传递私人书信。”

“那么,税署牵线搭桥,组建一个民用邮传体系,提供收费服务,也是理所当然。”

“受益的不仅仅是商贾,还有许多民间人士,甚至连在外做官的小官员,也可以受益。”

“这么一番服务下来,自然吸引大量商贾聚集在各地税署的交易市场,要么分享消息,要么寻求商机,可以更好地做买卖。”

“而税署便可以更好地收税,可谓皆大欢喜。”

李笠换完衣服,拿起那张兑换券:“税关,不只是征税的地方,还为商业活动提供各种便利,而这便利的兑换券,自然就活跃起来。”

黄姈摇摇头:“不,方便的不只有商贾,还有三郎,三郎可以借助这张大网,把各地的消息都网起来。”

“物价也好,各地风情也罢,亦或是风吹草动,都能探听到。”

“本来就消息灵通的商贾,在税署交易市场聚集,于是,他们所掌握的消息,也聚集在税署,最后汇总到你这里来。”

“这是服务费,又不贵。”李笠笑起来,“别人以为总税司只是个收税的机构,可在我手里,就是一件利器,如同千里眼,顺风耳。”

“皇帝和朝堂诸公,要了解各地的情况,得通过地方官以及各色官僚,这套体系陈旧、低效,如同人眼花耳背,不好使,我就不一样了。”

“三郎的消息真这么灵通?”黄姈问,李笠听出语气不对,眉毛一挑:“当然。”

黄姈问:“那,那位郑氏,身份到底是真是假?”

李笠笑着摇摇头:“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皇帝认为是,那就一定是。”

“江山美人,缺一不可,以出身高贵的世家女为妃嫔,哪个皇帝挡得住这种诱惑?”

“会不会有问题?”黄姈还是纠结,她不是担心女儿失宠,是觉得这事情好像不对劲。

李笠收起笑容:“疑罪从无,谁怀疑这女子身份,就必须拿出切实的证据,若是空口无凭,只会让皇帝愈发反感,愈发认定对方身份为真。”

“加上皇后和贵人都有身孕,长夜漫漫,皇帝如何能让枕边空空?这几日,皇帝缠着太后做决定,你说,这心急火燎的,谁拉得住。”

黄姈还是不死心:“就找不到人来认一认?”

李笠回答:“你想得太多了,养在深闺的女郎,岂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见的?官吏算什么?左邻右舍都未必认得。”

“不说别人,就说平安,平安的样貌,岂是随便在我幕府找个官吏来认,就能认出来的?”

“或者,在左邻右舍找个人来认,就一定能认得出?”

道理没错,黄姈无话可说。

她希望李平安这次生的还是女儿,也好让某人不要犹豫。

朝廷收复河南,大量立功将士在河南落户,并要推行均田制,主要以立功将领为州郡县主官,一切的一切,都和“惯例”不同。

一个军功群体初具雏形,李笠的布局实现,黄姈认为,那一天迟早要来,所以...

所以不要生下男孩,免得到时为难。

“想什么呢?”李笠问,满怀心事的黄姈赶紧掩饰:“妾在想,如今北伐战事告一段落,三郎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呢?”

李笠耸耸肩:“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今皇帝两次御驾亲征都获得成功,声望大涨,哪里会安于现状,必然有许多人来投皇帝之好。”

“皇帝脑子会越来越热,我就在一旁看戏。”

黄姈想了想,问:“你是说,亲政?可皇帝年纪小了些。”

李笠答道:“不妨碍有人投机,造声势,只要让皇帝记住这份情,留下好印象,过几年,皇帝真的亲政,就是这些人扶摇直上的时候了。”

“那三郎怎么办?”黄姈又问,李笠挠挠头:“当然是靠边站呗,做个悠哉悠哉的虚职大司马,立功的机会,当然要留给新人。”

这话有些阴阳怪调,黄姈听后反倒放了心。

气血方刚的少年皇帝,两次北伐大获成功,心态必然大变。

当皇帝觉得翅膀硬了,不想再听别人摆布,要乾纲独断时,不要说录尚书事的皇叔,就连丈人,也会越来越显得碍眼。

到时候,李笠就再也不能回避。

黄姈就是觉得郁闷,某人明明身怀利器,却死要面子,迟迟不下决心,这不是浪费时间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