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五章 甜枣

乱世栋梁 第五章 甜枣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五章 甜枣

皇后和张贵人同一天临盆,生下的都是女婴,如此一来,大行皇帝就没了子嗣。

不过,另一套方案随即启用:先帝(萧纲)第二十子、乐梁王萧大圜,虽然已经去世,但其幼子已经接入皇宫,过继给先帝(萧大器),以大行皇帝弟弟的身份,继位。

于是,空缺数月的皇位,有了主人,却是一位幼帝。

新君,为太后嗣子,所以太后依旧是太后,大行皇帝的皇后,为新君寡嫂,封为“敬明皇后”。

因为新君年幼,朝政,依旧由丞相总揽。

一眨眼,已经入冬,总揽朝政的李笠,本该很忙,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忙。

因为大部分事务全都交给佐官处理,所以他只需要抓重点。

午后,在丞相府官署处理公务的李笠,与丞相府长史张铤交谈,而张铤现在说的,是一件往事。

宋、齐换代,齐帝萧道成打算励精图治,于是理所当然想要“检籍”(清查户籍),以增加赋税,增加国库收入。

此时的户籍,因为管理不善,多有庶族地主乃至商贾贿赂郡县官吏篡改自家户籍。

使自己家在户籍上被列为士族,亦或是祖上有军功,以此享受各种特权,不缴纳赋税、不服劳役。

并且隐瞒田产,家中人丁数。

针对这种情况,朝廷置版籍官,查处户籍不实者。

凡是虚报、伪报或篡改自家户籍的家庭,一律从户籍登记上剔除,此即为“却籍”。

查出的“却籍”者,全家充军流放边地。

萧道成在位没几年便去世,萧赜即位后,继续推行“检籍”。

随着这项政策的持续实施,郡县官吏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偏移”,酿成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三吴地区的反抗情绪愈发高涨,后来便出事了:

永明四年初,会稽地区有个叫做唐寓之的人,利用会稽太守王敬入京的机会,聚众起事,首先攻下富阳。

随后,被却籍者纷纷参加,有数万之众。

却籍的民户,大都是北来侨民,他们的户籍本为白籍,因此暴乱者被称为“白贼”。

唐寓之又攻下桐庐,进占钱唐、盐官、诸暨、余杭等县,并在钱唐称帝,置太子,改国号为吴,建元兴平。

唐寓之还派兵进攻东阳郡,杀东阳太守萧崇之,并进攻山阴。

齐帝萧赜收到急报后,立刻调集兵马平叛,官军一击就将叛军主力击溃,唐寓之兵败身亡。

此次变乱很快平息,但是,三吴地区对于“检籍”的反抗情绪依旧持续高涨,“水”继续沸腾,唐寓之之乱,只是开始。

眼见着局势慢慢失控,萧赜不得不宣布停止“检籍”,让户籍回到宋末状态,之前被却籍流放的人悉数返回原籍。

于是,那些篡改户籍的庶族地主以及商贾,重新获得如士族一样的特权。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中枢(皇帝)则颜面扫地。

张铤总结:唐寓之之乱,明面上看,是在“检籍”过程中,被贪官污吏逼得走投无路的一群人揭竿造反。

实际上,是各地庶族地主对“检籍”的反抗情绪,酿成了这场变乱。

萧赜手上有兵马,可以镇压这样规模的叛乱,也不介意再镇压个几次。

但是,当民情激愤到一定程度,爆发的叛乱规模必然远超唐寓之之乱,这可是会动摇王朝根基的。

所以,萧赜选择退让,息事宁人,检籍不了了之。

张铤今日说起“唐寓之之乱”,是想提醒李笠,等“检寺”结束后,开始向地主们征粮、征税时,可能面临什么局面。

若以为只要干掉几个敢出头的就能万事大吉,那可就麻烦了。

地主们没一个愿意老实交税(田租)、交出隐户的,无论士、庶都是如此。

小地主实力不够无法硬扛,心里有不满,也只是在家发发牢骚,大、中地主们心里不满,自己不会跳出来,却会撺掇别人跳出来。

真要是那样,可不妙。

三吴各地,乃至全国各地,隔三差五就冒出几个反贼搞事,四处流窜,袭扰郡县,官军四处平叛,只会疲于奔命。

兵马频繁调动,必然大幅增加开支,而时不时爆发的叛乱,会影响当地百姓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譬如某地,春天时爆发叛乱,即便官军很快将其平定,可百姓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

若叛乱爆发在秋天,影响也不小。

而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郡县又要加强兵力驻守,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张铤认为,在之后开始的“检籍”之中,存粹使用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软硬兼施。

也就是打一棍,给一个甜枣,

所谓的“甜枣”,就是给庶族(寒族)以相对公正的入仕当官途径,只要保障这一点,庶族(寒族)地主们,会合作的。

行府兵制,让寒族子弟有机会以军功入仕,算是一个办法,但江南的地主未必愿意子弟从军,凭军功入仕。

因为打仗会死人的,不是哪个父母都舍得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也不是每个追逐功名的人,有勇气上阵杀敌。

尤其对于那些清高的读书人来说,从军就是“犯贱”。

张铤给的办法,是“吏转官”,实行另类的吏选(这里的吏指的就是吏,而不是官):

通过考核,将三吴地区一些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郡县吏员,进一步提拔,为官(流外官)。

在新的职位上进行历练,为期一到三年,只要历练表现合格,就能“入流”,即成为流内官。

这里所指的“吏”,不是贱吏,而是佐吏级别的吏。

三吴地区的郡县佐吏,多为寒人子弟(小地主出身),多有宗亲,在地方上关系盘根错节。

只要让这些人有了盼头,并且切实吃到“甜枣”,那么为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会配合朝廷的“检籍”、“检地”。

如此一来,反抗的情绪就会缓和。

而引入一些寒族子弟为流内官,可以让李笠获得更多的支持,将来就能以许多寒族出身的官员,构建起一支相对忠诚的官僚队伍。

李笠说:“这主意不错,但有局限性,等同于是给三吴地区的福利。”

张铤回答:“特事特办,一切,为了能顺利检籍、检地。”

李笠反问:“那别处呢?这个权宜之计,还是有局限性,应该给各地寒族子弟,以绕过九品中正制,入仕做官的机会。”

“明公是说...是之前提起的定期考试选拔?”张铤来了兴致,因为李笠如今是丞相,所以他对李笠的称呼,变成了“明公”。

李笠点头:“考试选拔,国子学就实行了许多年不是?而且据说高家的齐国,也曾在州郡召集学子入京考试,考试合格者有任用,这招数可不新鲜。”

他说到这里,笑起来,“但国朝的国子学考试制度,黑幕重重,你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铤也笑了笑。

他作为昔日的“替考”,当然知道国子学考试选拔制度的各种黑幕,但是,这不是制度的错,是人的问题。

制定制度的人,带头违反制度,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制度沦为笑柄,这可不是制度的错。

“明公,虽然士族子弟多有滥竽充数者,但总体而言,才学出众者还是很多,若论考试,寒族子弟,可考不过他们。”

“若将考试选拔制度,从国子学放大到各地,恐怕,最后脱颖而出的,绝大多数是士族子弟。”

张铤的担心很现实,如今,大部分学问被士族垄断,甚至只有士族家里才有大量书籍可以翻阅。

寒族子弟要靠考试来和士族子弟竞争,是争不过的。

但李笠有了个主意:“你有没有想过,考试成绩,分两榜,分别排名?”

张铤闻言一愣,随后想到了:“明公!莫非是..士榜、庶榜?分榜取士?”

“没错,士族一榜,庶族一榜,用不同的考卷,难易度不一样。”李笠又笑起来,这灵感,来自明代的科举“南北榜”。

“你想想看,庶族子弟不用和士族子弟交锋,难度自然就小不少。”

“黄金和黄金在一榜,青铜和青铜在一榜,这叫战力匹配。”

“而一般的士族子弟,不需要入国子学读书,也可以有机会通过考试选拔,入仕。”

“考试可分..譬如三级..姑且按两级算,初级考试是州内考试,不设门槛,只要是良民,就可按户籍上士、庶身份报名,参加初级考试。”

“通过了初级考试,可以参加第二级考试,即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省考,榜上有名者,便可入仕。”

“黄金考生相互竞争,决出的前..譬如前五名,入仕,起步流内清官,至少二班,具体官位,由皇帝亲自来定,其他落榜者,下次再考。”

“青铜和青铜竞争,决出的前十名入仕,起步流内官,一、二班,官位,同样由皇帝来定,其他落榜者,也是下次再考。”

“你想想,只要考中了,榜上有名,就可以当流内官,这可是多少寒族子弟在仕途挣扎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成就?”

“这种两榜考试制度一出来,士榜的竞争必然比庶榜的竞争激烈,你信不信无论士、庶,都为之疯狂?”

张铤面露喜色,不住点头,李笠又说:

“两榜定期考试选拔制度,若真的实行,你觉得那些庶族地主,还会改户籍,变成士族么?”

张铤笑起来:“肯定有不少人要改回来!士族户籍可以免税是不假,可比起当官的机会,那又算什么?”

“一个家族,若子弟靠着考试入仕当了官,那整个家族就有希望了!区区免税,算得了什么?”

“若户籍是士族,他们的子弟参加考试,就得和士族精英子弟竞争,哪有出头之日?”

张铤越说思路越开阔,他作为当年国子学的“替考”,本身才华横溢,奈何因为身份,无法入国子学读书,更不可能参加考试去当官。

现在,李笠提出的这个构思,让他眼前豁然开朗:

既然要收买寒族(庶族)地主人心,甚至收买一些较低门第士族的人心,这样的制度化两榜定期考试选拔制度,简直是巨大的“甜枣”。

软硬兼施之下,或许,等“检寺”(整顿寺庙)之后便开始的“检地”、“检籍”,能顺利的实行。

李笠当然不会忙碌乐观:“构想是构想,实行起来,却不一定理想,但是,我觉得可以实行,哪怕需要在实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个任务交给你,如何?”

张铤大喜过望:“定不辱命!”

李笠点点头:“此事不能急,要考虑好方方面面,考试选拔制度,国子监实行了几十年,在其基础上改良,比较稳妥。”

“制度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执行者,以及监察制度,以避免出现替考等考试黑幕。”

“不过呢,我会放出风声,让朝野内外,有个接受过程,若真要实行、试行,少不了群策群力,参与进来、出谋划策的人,不会少。”

“各种非议也不会少,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