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十九章 虚实

乱世栋梁 第二十九章 虚实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十九章 虚实

冬去春来,长安,大冢宰官署,周国执政(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接见楚国使主刘师知,宾主相谈甚欢,谈的都是楚国风物。

宇文护拿着几份去年的楚国“报纸”,针对其中的一些“新闻”,向刘师知了解具体情况。

其一,检寺;其二,将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其三,增设官署,专管吏员。

目的,当然是要探听楚国的虚实。

周国权贵普遍信佛,宇文护也不例外,所以对楚国的检寺行为十分关注。

他当然知道李笠这么做,不是仇佛,而是向佛寺要土地和劳动力,但作为一个信徒,宇文护想知道楚国的佛家子弟,如今是个什么处境。

想知道那些被迫还俗的僧尼,楚国官府到底是如何安置的。

虽然“报纸”上简要介绍过还俗僧尼的去向,不过宇文护还是想听听刘师知的说法。

刘师知出使前,得皇帝叮嘱,到了周国,要多宣传宣传楚国的一些政策,见宇文护果然问起检寺,便回答:

“许多百姓,之前是生计所迫才循入空门,还俗后,无依无靠,官府的安置办法,一为屯田,二是入作场做工。”

“屯田,是在两淮以及河南耕作;入作场做工,主要是印刷作场、玻璃作场等手工业作场。”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不会种地,有人教,不会作工,同样有培训,官府加强监督,避免有不法之徒将这些还俗僧尼拐卖...”

“至于真心向佛并有慧根的人,得了度牒,自然就能安心念经...”

刘师知说着说着,还特意举例:“少府寺的作场,包括玻璃作场,雇佣还俗僧尼五千余人,包吃包住,让他们自食其力。”

“由官媒牵线,组织男女工相亲,让他们成家,相互有个依靠。”

“销往贵国的玻璃器,大部分都是这些还俗僧尼所在作场制作。”

说到这里,刘师知笑起来:“晋公可得让贵国商贾多买些玻璃器,如此一来,也算是帮助鄙国还俗僧尼了。”

这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宇文护却笑了笑,因为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有价值的消息。

楚国国君把检寺过程中,被迫还俗的僧尼都组织起来,为自己效力,而不是任由世家豪族瓜分这些人。

可见,李笠即位后,对国内那些世家豪族的压制很得力。

至于已经在周国引起关注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一事,刘师知也做了介绍:今年,楚国就要正式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简称“科举”。

而参加科举考试的门槛很低。

想要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不需要获得地方官的举荐,不需要获得世家大族的推荐,不论门第,只要通过了初级考试“乡试”,就具备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接下来,通过了“州试”,就能前往京城/行在,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省试”。

这个“省试”,其实就等同于过去梁国时的国子学考试(射策),上榜者,譬如“射策甲科”,就能入仕做官。

而故梁的国子学入学资格可不好拿,首先是名额少,其次要看门第、出身,寒族子弟很难获得入学资格,最多只能旁听。

旁听者,是没有资格参加射策的。

所以,楚国如今实行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故梁国子学考试的改进,将参加考试的资格放宽。

想要获取这个考试资格,得先通过乡试、州试,却不需要入国子学读书。

这就让大量寒族子弟,乃至出身微寒的读书人,绕过九品中正制,有了一条相对宽敞、稳定的入仕渠道。

科举考试还分士、庶双榜,这就确保寒族子弟能避免和学识渊博的士族子弟同场竞技,让凭着学识入仕的难度有所降低。

宇文护通过看报纸,知道了楚国“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大概情况,现在则问刘师知,这考试的考题,谁来出。

如果是士族官员来出,那如同让狼来牧羊一样:

士、庶有别,士族看不起庶(寒)族,出题的士族考官,哪里会让庶族考生那么容易通过考试。

“考试分三级,难度递增,但无论哪一级考试,考卷都要糊名。”刘师知侃侃而谈,所说内容,都是皇帝事前交代的。

“为了避免出题者恶意为难考生,考卷题目分主观题和客观题...”

“客观题,就是答案固定,不会有争议,譬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乡试考卷,基本上都是客观题。”

“州试、省试,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

这些题型的意思,宇文护从报纸上了解过,所以关心的是“出题的人是谁”。

刘师知的回答,是皇帝召集有识之士,根据考试的难度,各自出题,这些题目收集起来,形成“题库”,考试时,随机从题库里抽题目来构成考卷。

题库内题目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尽可能保证考卷的难度,符合当前级别考试所要达到的水准。

考试成绩,以数字给出“分数”,所有考生的成绩,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列。

至于省试,主观题由皇帝从备选的题目中选择,考卷,由皇帝任命的文臣来进行初步阅卷,再上呈皇帝审阅、最后定分。

所以,省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士、庶榜上榜的考生,等于是皇帝的门生。

刘师知这么一说,宇文护心中的猜想,得到证实:

李笠行科举考试选官,目的就是加强皇权,撇开世家大族把持的入仕渠道(九品中正制),直接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自己效命。

“可是,靠考试入仕的官,处理事务,怕是力有未逮吧。”

宇文护又问,刘师知回答:“所以,需要治吏,让良吏来协助官,处理各类事务。”

“所以,贵国专设官署来管理吏?”宇文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正是,治国先治吏,这吏,包含官、吏,而只有吏的考核、升降、调转自成体系,才不会依附于官、变成某官的故吏,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毕竟,吏是朝廷的吏,可能是某官的吏。”

宇文护再问:“可如此一来,官如何管吏?一如战场上,将、兵可以不管对方生死。”

这种问题,按说一个国使不该向外国宰辅细说,不过,刘师知得皇帝“授权”,此来长安,就是要来宣传的。

他回答:“我国天子治军,军法森严,若主帅遇险,部下坐视不理,主帅死,所部皆斩!”

这是间接回答,宇文护听明白了。

心中长叹一声:果然如此。

毫无疑问,李笠这头猛虎,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不仅厉兵秣马,还在整顿国内事务,积蓄钱粮、布帛。

宇文护知道,李笠在全国范围内检寺,真实目的,是要将大量被佛寺占有的土地和劳动力,抓在手中。

同理,在三吴地区检籍、检地,是要向世家、豪族手中要租赋,要劳动力。

李笠做这些事,居然能压制反对者,较为顺畅的将各类新政执行下去,宇文护由此看出其对国内的掌握,超出自己的预料。

这不是个根基不稳的篡位者,而是言出必行的强势开国君主!

宇文护将心比心,假设自己若要在周国执行检寺、检籍、检地,那是根本就执行不下去的,因为顾虑、掣肘太多了。

周国虽然没有南国那世家大族的顽疾,也不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且以府兵制凝聚豪强力量,又得了蜀地,国力日增。

但比起如今的楚国来,落了下风。

李笠篡位后,大刀阔斧清理弊政,宇文护由此看出此人的野心不小:吞并天下,而不是偏安一隅。

如果是别人,譬如高家的酒徒,他倒是不怕。

问题是李笠这头猛虎,能力和想法明显远超高家的酒徒,如今潜伏在巢穴里,并不是在打盹,而是在增强实力。

待得这头猛虎再次出击的时候,周国,扛得住么?

宇文护愈发担心起来,他觉得,或许,联楚攻齐的策略行不通了,反倒是应该...

可那也行不通,源自东西魏对峙的两国恩怨,哪里是说放下就放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